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辜鸿铭将《大学》的文本分成两段:“孔子的文本”及相应的“一位弟子对文本的注释”,这里译者作了分章,下同。

孔子的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高等教育的目标即“大学之道”。在于阐明(明)我们本性中智慧的(明)道德力量(德),在于建设一个更新和更好的社会(字面意思指“人民”),在于使我们遵守最高的美德。

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关于美德的标准,唯有此时,他才会拥有一个固定而明确的目的;而只有有了固定而明确的目的,唯有此时,他才能拥有宁静而安稳的心灵;只有有了宁静而安稳的心灵,唯有此时,他的灵魂才能心神静谧;只有有了心神静谧的灵魂,唯有此时,他才能致力于深刻而严肃的思考;而只有通过深刻而严肃的思考,唯有此时,一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

注释


1. 《康诰》曰:“克明德。”

《康诰》上说:“他(周文王)在彰显自身道德品格的力量方面是成功的。”


2.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在《大甲》中,他说:“他(伟大的帝王汤)不断地提醒自己上帝明确的训令。”


3. 《帝典》曰:“克明峻德。”

《帝典》上说:“他在彰显其自身道德品格的崇高上是成功的。”


4.皆自明也。

因此,所有这些人彰显了他们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


[这一节解释了“阐明我们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的含义。]这句话是辜鸿铭对以上4节文字的总结,下同。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帝王汤的《盘铭》上说:“每天做个新人;一天一天都要做新人;每一天都要做个新人。”


2. 《康诰》曰:“作新民。”

《康诰》上说:“创造一个新社会。”


3.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家,新使命却赋予它。”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因此,无论一位绅士要着手做什么,他总是会竭尽全力。


[这一节解释了“建设一个更新和更好的社会”的含义。]


1.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经》上说:“帝国疆域千里阔,人民居家各有所。”


2.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上还说:“呢喃的黄鸟,在山侧找到栖巢。”

孔子对此评论说:“在寻找居所上,即使小鸟都知道该如何选择。难道人还不如小鸟聪明吗?”


3.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经》上说:“多么认真啊,文王。啊!他热切地努力去实现理想。”

作为统治者,他的理想就是去守护人民。作为臣民,他的理想就是去尊重权威。作为儿子,他的理想就是去做个孝顺的儿子。作为父亲,他的理想就是要对孩子们仁慈。与他的同胞交往,他的理想就是忠实和真诚。


4.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经》上说:“看那河流在何处回旋,齐整的翠竹明亮光鲜。多有魅力,我们君王,就如象牙被精心打磨,又像宝石一遍遍磨研。噢!他多显耀而庄严,噢!庄重而气度不凡;多有魅力,我们君王,噢!其荣耀无穷无疆。”

“精心打磨”这个词指的是他致力于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努力。“一遍遍磨研”这个词指的是他致力于让自己趋于完美的努力。“他多显耀而庄严”显示了他思想的严肃。“庄重而气度不凡”显示了他仪态的尊贵。最后,“多有魅力,我们君王,噢!其荣耀无穷无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伟大的道德品格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人民将永不会忘记他们。



5.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诗经》上说:“啊,以前的君王们并未被遗忘!”

较高等级的人赞赏他们伟大的道德品格,并热爱他们。较低等级的人因受益于他们的工作而感到幸福快乐。如此,他们获得了不朽的名声。


[这一节解释了“使我们遵守最高的美德”的含义。]

【评述】孔子的文本

本段首先阐明了《大学》的主旨,而辜鸿铭也曾在著作中多次阐释过自己对《大学》主旨的理解。

“大学”一词,正如对本书标题的翻译,辜鸿铭译为“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他认为理雅各将“大学”译为“Great Learning”(伟大的学问)是不对的。在《中国古典的精髓》的一篇文章中,辜鸿铭就说:“所谓大学,并不像理雅各博士所译成的那样是‘伟大的学问’,而实际上指的是高等的教育。”(黄兴涛主编,《辜鸿铭文集· 下卷》,海南出版社,1996,第329页)可见,他认为理雅各并没有理解“大学”的真正含义。那么,其含义是什么呢?在《东西文明异同论》的一篇演讲中,辜鸿铭说:“我们东洋的教育,不仅能使我们的子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而且还能促使现代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孔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称作‘大学’的根本上。那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发现人们所固有的辨别道德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必须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推崇的人,成为一个聪慧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了明德,在于为了创造一个新的更好的社会而培养人才。《大学》中的‘作新民’之‘民’不是指人民,而是指社会,创造新的更好的社会是高等教育的目的,这才是孔子的本意。”(同上,第306页)还是在《中国古典的精髓》一文中,他同样强调:“近代欧洲的进步重点放在产业和机械工业的发达,而古代中国则侧重于人的进步,人的灵魂的、理智的进步,《大学》中尤其强调创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社会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同上,第329页)

对此,辜鸿铭在脚注中还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


促使我们去学习的第一动机,就是我们试图加强天性中的优秀,使智慧的本性更加智慧。


同时,他还引用了马修· 阿诺德的言论加以进一步说明:


关于文化,还有另一种观点——在其中,我们对世人所有的爱,对消除人类错误的欲望,清除人类的困惑以及减轻人类的不幸、使世界更加美好与幸福的崇高愿望——诸如我们称之为“社会性”的动机——作为文化的一种背景,并构成其主要与突出的那部分。因此,文化并不被认为源于好奇心,而是被恰当地描述为源于对完美的热爱;是对完美的学习。


辜鸿铭认为,“大学”或曰“高等教育”的主旨,就在于“为了创造一个新的更好的社会而培养人才”,最终使社会更加美好。这是我们理解辜鸿铭英译《大学》的基础。

所以,在文中,他将“明明德”中第一个“明”译为“bring out”, “阐明”; “明德”译为“the intelligent moral power of our nature”, “我们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而“亲民”,则译为“make a new and better society”, “建设一个更新和更好的社会”。其中,“民”,他认为指整个社会而言,虽然字面意思是“人民”。“止于至善”译为“to enable us to abide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使我们遵守最高的美德”。

后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句是对“美德”的进一步讨论。句中,关键词分别为“止”“定”“静”“安”“虑”“得”,它们分别代表着一种心境,且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其中,“止”译为“has a standard of excellence before him”, “拥有一个关于美德的标准”。“定”,译为“have a fixed and definite purpose”, “拥有一个固定而明确的目的”。“静”译为“be able to have peace and tranquillity of mind”, “拥有宁静而安稳的心灵”。“安”译为“be able to have peace and serenity of soul”, “灵魂心神静谧”。“虑”译为“devote himself to deep,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 ection”, “致力于深刻而严肃的思考”。“得”译为“attain true culture”, “获得真正的修养”。以上这些指一个人从致力于美德的追求而至于获得真正修养的过程。对此,辜鸿铭引用歌德的言论注释说:“宗教的虔诚并非目的,只是意味着通过心灵完全的平静与安宁,而达到最高的修养。”

注释


辜鸿铭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对前面孔子文本的注释。根据他在翻译中的说明,这一节是对“明明德”的解释,即何谓“阐明我们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文中列举了三个事例说明。

其中,《康诰》为《尚书· 周书》中的一篇,是周公封康叔为“卫君”时做的文告,康叔是周公的弟弟。《康诰》,辜鸿铭译为“Commission of Investiture to Prince K'ang”,即“康王的任命书”。

“克明德”,译为“He (the Emperor Wen) succeeded in making manifest the power of his moral nature”, “他(周文王)在彰显自身道德品格的力量方面是成功的”。其中,“克”为“成功”之意。这句话说的是周文王的道德。

《大甲》为《尚书·商书》中的篇名,描述的是商王太甲的为政生涯及丞相伊尹对他的告诫,辜鸿铭译为“Address of the Minister I-Yin to the Emperor T'ai Chia”, “伊尹向帝王太甲的陈述”。“顾諟天之明命”一句中,“顾”原为“看、视”之意,辜鸿铭译为“kept constantly before him”, “不断地提醒自己”。“諟”通“是”,为代词。后面“天之明命”译为“the clear Ordinance of God”, “上帝明确的训令”。这句话表现了商汤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帝典》即《尚书· 虞夏书》中的《尧典》,记述的是帝尧的事迹。辜鸿铭译为“Memorial Record of the Emperor Yao”, “关于帝尧的记录”。“克明峻德”一句中,“明”译为“making manifest”, “使彰显”之意。“峻德”译为“the lofty sublimity of his moral nature”, “道德品格的崇高”。这句话说的是帝尧的道德境界。


辜鸿铭认为,这一节解释了“在亲民”的含义,即何谓“建设一个更新和更好的社会”。文中同样列举了三个例子予以说明。

《盘铭》译为“Inscription on the Emperor T'ang's Bath”, “帝王汤的浴盆上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辜鸿铭认为三句话是在重复强调同一个意思,即每天都要做一个“新人”。

“作新民”译为“create a new society”, “创造一个新社会”。把“民”译为“社会”,请见上文对“孔子的文本”的评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一句中,“命”译为“Mission”,指使命。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为“whatever a gentleman fi nds for his hands to do, he doeth with all his might”, “无论一位绅士要着手做什么,他总是会竭尽全力”。


辜鸿铭认为,这一节解释了“止于至善”即“遵守最高的美德”的含义,文中列举了5处《诗经》的诗句予以说明。

首先是1、2小段中的“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与“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两句诗。其中的“止”字,辜鸿铭均译为“abode”, “居所”。第3小段“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一句诗中,他把“止”译为“ideal”, “理想”。“缉熙敬止”,译为“strove to realize his ideals”,“努力去实现理想”。辜鸿铭认为,“止”在文中分别代表这两个含义。下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止”均为“理想”之意,指做人的道德理想。

接下来是诗句“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淇澳”译为“forms a nook”,指河流“形成拐角”。“猗猗”译为“trim”, “整齐、修长”之意。“有斐君子”译为“So full of grace is he, — our Prince”, “多有魅力,我们君王”。其中,“斐”译为“full of grace”, “充满魅力”。“君子”指国君。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译为“Oh! how distinguished and calm he looks, / Oh! how majestic and grand his air”, “噢!他多显耀而庄严,/噢!庄重而气度不凡”。

再接下来是对这句诗的分解。“道学”译为“improve his knowledge”, “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努力”。“自修”译为“make himself perfect”, “让自己趋于完美”。“恂栗”译为“the seriousness of his mind”,指“思想的严肃”。“威仪”译为“the dignity of his manners”, “仪态的尊贵”。总的来看,“瞻彼淇澳”这段诗表现了“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最后一小段中引用了“於戏,前王不忘”一句诗,辜鸿铭译为“the former kings are not forgotten”, “以前的君王们并未被遗忘”。而下文则阐释他们为何未被遗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译为“The higher classes appreciate their great moral qualities and love them”, “较高等级的人赞赏他们伟大的道德品格,并热爱他们”。其中,“君子”指较高等级的人。“其”指前文所说的“前王”们。下文“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中,“小人”译为“the lower classes”, “较低等级的人”。“其”同样指“前王”们。

“此以没世不忘也”,译为“In this way they attain immortality”, “如此,他们获得了不朽的名声”。说明达到这样“止于至善”即达到“最高的美德”的道德境界,将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