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北的威胁
雍正即位之初,一度期望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以便他进行国内建设,他并不想为西北边陲分去太多精力。但是,有些事情你越想躲,它越会与你纠缠不清,正所谓“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而雍正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利局面。
雍正元年(1723)五月,青海厄鲁特蒙古族首领罗卜藏丹津倚仗他在西藏和西北的强大势力,胁迫青海其他蒙古王公一同反叛。显然,罗卜藏丹津此举是瞅准了时机。他判断雍正皇帝刚刚即位,一定会先忙着稳定内部秩序,并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西北,所以正好可以借机起事。在罗卜藏丹津的煽动之下,参加叛乱的人数一度多达20万之众。叛军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就必须勇敢地面对。马背上民族的征战血液再次被点燃,来吧,罗卜藏丹津,我们来决一胜负!
在象征性的劝告之后,雍正果断下令调集军队前往西北平定叛乱。川陕总督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负责具体指挥平叛事宜。岳钟琪被任命为提督,听从年羹尧调遣。
岳钟琪率领六千兵马由四川松潘一路北进,并于雍正元年(1723)年底抵达西宁。与此同时,年羹尧另外组织兵马迅速收复西宁外围各镇。叛乱以郭隆寺一带最为猖獗,年羹尧和岳钟琪布置重兵集结于此。郭隆寺的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跟随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喇嘛倚仗熟悉地形的优势,给清军以重创,但清军也运用火攻等战术,给叛军以沉重打击。此战最为惨烈,千余喇嘛逃进山洞躲避,清军果断发起火攻,喇嘛逃出山洞即被杀死,未能及时逃出的也被活活烧死或熏死。一番激战之后,叛军丢下无数尸首向西逃窜。战后,就连年羹尧自己也感叹:“自三藩平定以来,未有如此大战者!”[1]
叛军西逃之后,年羹尧命令岳钟琪立即率领军队由西宁出发,进军青海。对此,岳钟琪表示异议。他认为,与其寻找敌军主力决战,不如派遣精锐之师直捣叛军巢穴,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两位将领的意见很快传到北京,经过一番斟酌,雍正采纳了岳钟琪的建议。他随即任命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全权负责此次突袭。
雍正二年(1724)二月,趁着春草未生,岳钟琪率领三路精兵迅猛扑向柴达木。此举完全出乎叛军意料。清军抵达叛军大营之时,叛军大多正在酣睡之中,兵器和马匹也散乱搁置。得知清军忽然来袭,完全丧失了抵抗力的叛军只得四散奔逃。罗卜藏丹津换上女人服装,才侥幸逃脱。岳钟琪指挥军队追赶,穷追数日无果,只得撤军。后来得知,罗卜藏丹津逃至准噶尔,为策妄阿拉布坦大汗收留。
平定青海叛乱,历时仅四个多月便宣告胜利结束,这让雍正相当振奋。他宣布此战“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2],对年羹尧、岳钟琪进行重奖,并且为年羹尧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庆功宴。几个月来,雍正紧张而亢奋地高度关注前线战事,此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雍正非常看重此役,认为胜负结果事关新政权的稳固,故此,当战争以胜利告终之后,他长吁一口气,对于战果不免会有溢美之词。雍正甚至相信,从此之后,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年羹尧的战功完全可以超越当年皇十四子允禵的战功,成为新的传说。
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就被扑灭,这与年羹尧的正确筹划、岳钟琪的过人胆识密不可分。此役之后,青海地区暂时得到稳定,准噶尔部则失去重要羽翼,多少也为雍正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家也在琢磨着,这位英明神武的年大将军会不会继续自己的辉煌,帮助大清帝国和雍正皇帝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平叛首功之人年羹尧,很快被雍正抓捕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