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本来是比喻用伪装来哄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用在兵法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的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瞒天过海”之“天”喻指皇帝,本义指瞒着皇帝,让他平稳过海。语出《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云: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来安定东土。一天,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太宗看见眼前只是一片白浪排空,茫茫无穷,即向众随臣询问过海之计。臣下面面相觑,无一回应。忽传有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大军过海所需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太宗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由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的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这种计谋在某种程度上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之类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因此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使用伪装的手段,把握时机,出奇制胜。这种事例古时有名的有:薛仁贵瞒天过海、太史慈奇谋突围楚、楚庄王示弱灭敌、贺若弼施计渡江等。
备周则意怠〔一〕,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二〕。太阳,太阴〔三〕。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一〕备周则意怠:防备周密,就会使人斗志松懈,削弱战斗力。
〔二〕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辨证思想。在本计中,“阴”、“阳”是指兵阴阳家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之理所形成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兵阴阳家”理论。“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就是说“阴(秘密的)”往往包含在“阳(公开的)”里,而不是在“阳”的对立面。这是一种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理论。
〔三〕太:极,极大。阳:这里指公开的。阴:这里指隐蔽的。此句意谓非常公开的事情里往往蕴藏着非常的秘密。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译文】防备十分周到的,就容易斗志松懈,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会产生怀疑。“阴(秘密的)”往往包含在“阳(公开的)”里,而不是在“阳”的对立面。非常公开的事情里往往蕴藏着非常的秘密。
【按语译文】施行秘密的谋略,不能在不适合的时候和秘密的地方进行。夜半行窃、僻巷杀人都是愚蠢、鄙俗的人干的,智谋之士是不干这种事情的。如开皇九年,隋兵讨伐陈国。在此之前,隋将贺若弼统兵驻防江岸,每次换防的时候,一定要把军队集中到历阳,大张旗鼓,到处都支满了营帐。陈国的军队以为隋兵要大举进攻了,就调发全国的兵马准备迎战,后来才发现隋军只是在换防,所以陈国的军队就又解散了。以后习以为常,陈国的军队就不再戒备了。等到隋将贺若弼率兵渡江时,陈国的军队居然没有察觉到,因此隋军攻下了陈国的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点评】“瞒天过海”的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从引申的意义上讲,是指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采用伪装手段,制造假象,使对方失去警戒之心,而自己却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寓暗于明,寓真于假,避开麻烦,渡过难关,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瞒天过海”之计可大可小,它不仅被用做重要的战略战术,也被演变成生活中化解尴尬的智谋。
“瞒天过海”的关键就在于一个“瞒”字,要在“瞒”字上下工夫。什么是“瞒”?“瞒”就是欺骗,就是遮掩,就是以假乱真,隐真示假,以假隐真。“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现在这个成语引申比喻为欺骗的手法很高明。此计在兵法上的运用,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做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历史战例】《三国演义》当中,应用“瞒天过海”的战例很多。其中吕子明白衣渡江(七十五回)就是有名的战例之一:
吴将吕蒙点兵三万,选快船八十余只及会水者扮作商人,身穿白衣,在船上摇橹,而把精兵伏于船中。一面遣使致书曹操,令进兵以袭云长之后;一面先传报陆逊,然后发白衣人驾快船前往浔阳江,昼夜兼行,直抵北岸。江边蜀军的烽火台守军盘问时,吴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起风,到此一避。”随即将财物送与蜀军守台军士。蜀军军士信以为真,遂任其停泊江边。约至二更,暗号一声,吴军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的蜀军官军全部缚倒,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的墩台蜀军全部捉入船中。于是长驱大进,径取荆州,无人知觉。
吕子明白衣渡江,一举击破关羽的烽火台警报系统,长驱直入,占领了荆州。此计实际上是陆逊给吕蒙出的主意。当初,关羽北上进攻樊城,最担心的就是孙权派人抄了他的后路。因此,关羽仿照烽火台旧制,沿江列布了烽火台,一旦发现东吴军队,即点燃烽火示警。云长得到警报,即可迅速回兵。
陆逊给吕蒙出的主意就是麻痹关羽,首先让吕蒙装病不出,使关羽觉得最大的对头已经重病缠身,不会对荆州有所动作;其次,吴蜀之间来往客商通常皆着白衣,便采取白衣渡江的方式迷惑蜀军。看守烽火台的蜀兵已经司空见惯了,而且蜀兵还经常接受运物商人的贿赂。因此,虽然有大批白衣人过江,也丝毫没有引起蜀兵的警觉。陆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一举夺得荆州,一向傲慢无礼的关羽因此落得个败走麦城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