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义
《礼记》曰: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1)。史进象笏,书思对命(2)。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3)。
【注释】
(1)适:往,到。 公所:国君朝处之所。 宿齐(zhāi)戒:前一天就斋戒。齐,通“斋”,斋戒。 外寝:正寝。斋戒必居正寝。臣子面对君主,如同面对神,故须斋戒沐浴居正寝。
(2)史:大夫家中的史官,掌管文史一类的事情。 象笏(hù):象牙制成的手板,供记事,以防遗忘。 书思对命:在象笏上写下自己想要对国君说的话,应对国君可能要问的,以及国君曾经命令自己奉行的。
(3)既服:穿好朝服。 习容观:演习自己的仪容举止。 玉声:佩玉之声和缓中节。 乃出:才出门。
【译文】
《礼记》说:大夫将去朝见国君,必须提早一天就斋戒沐浴,居于正寝。家中史官奉上象笏,在象笏上写上想要说的话,预想国君可能会问什么,自己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汇报国君曾经命令自己做的事。朝服穿戴完毕,要演习自己的仪容举止,听听佩玉之声是否和缓中节,这之后才出门。
浙江中鑫建筑艺术博物馆藏象牙笏板
【点评】
本章说的是臣子将要朝见国君时所做的事。从本质上来说,臣子侍奉君主,类似于子女侍奉父母。只不过侍奉父母以恩为主,侍奉国君以敬为主。所以要求庄严恭敬、周详审慎。
《曲礼》曰: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1)。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2)。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3)。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4)。
【注释】
(1)使者:受命出使的人。 君言不宿于家:接受君命后,使者不能在家中住宿。意为君命紧急,不敢停留于家。《仪礼·聘礼》谓使者受命之后,“遂行,舍于郊”。
(2)辱:主人的谦词,意为不敢当君命临己,自己不配跟君王说话。
(3)朝服而命之:穿上朝服后,才指派人办事,意在敬重君主。
(4)反:通“返”,回来。 受命:接受国君的回示。
【译文】
《曲礼》说:凡是作为国君的使者,接受命令之后,立刻启程,不敢留宿家中。国君的命令到达,主人要出门迎接传令的使者,并说屈驾下临,自己不敢当。使者回去时,又下拜送到大门之外。如果臣子要派人到国君那里去,就一定要穿好朝服,吩咐指示;使者从国君那里回来,就一定要下堂接受国君的回示。
【点评】
人臣的种种表现,都是显示对国君的敬重。
《论语》曰: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1)。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2)。趋进,翼如也(3)。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4)。”
【注释】
(1)摈(bìn):接受国君的派遣去接待外国宾客。 勃:神色变得庄重。 躩(jué):快步走。
(2)揖(yī):拱手作礼。 所与立:与自己并立为傧相的人。 左右手:向同列左边的人作揖,就举起左手,向同列右边的人作揖,就举起右手。 襜(chān)如:礼服前后整齐的样子。
(3)趋:快步走。 翼如:张臂拱手,宛如鸟儿舒展翅膀的样子。
(4)复命:返回报告。 顾:回顾,回头。
【译文】
《论语》说:国君召唤孔子去接待外宾,孔子的脸马上就变得庄严,脚步也快起来。与同列的傧相作揖,向左或向右举手作揖,礼服前后摆动,很整齐。快步向前,张臂拱手,宛如鸟儿舒展翅膀。送走外宾,一定返回向国君报说:“贵宾走远了,不再回顾了。”
【点评】
这些都是尊敬国君命令的表现。这一章,记录了孔子作为君主傧相时的礼仪容态。
《礼记》曰: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
【译文】
《礼记》说:君主赐给臣下车马,臣子当面拜谢之后,第二天又要乘着这车马去拜谢。君主赐给臣下衣服,臣子当面拜谢之后,第二天又要穿着这衣服去拜谢。君主如果没有下令今后乘此车马,或穿此衣服,臣子回去后不敢乘此车马,不敢穿此衣服。
【点评】
君主的赏赐,恩情厚重,不敢妄自使用,一定要等君主下令使用,才敢使用,这是臣子极恭敬的表现。
《论语》曰: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1)。君赐生,必畜之(2)。
【注释】
(1)腥(xīnɡ):生肉。 荐:进奉,进献。
(2)畜(xù):养。
【译文】
《论语》说:君主如果赐予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君主如果赐予生肉,孔子一定把它煮熟,供奉给祖先。君主如果赐予活物,孔子一定把它养起来。
【点评】
摆正坐席自己先尝一尝,是表达对君主恩赐的恭敬。自己先尝一尝,剩下的一定是分赏给大家了。把君主赐予的生肉煮熟了,供奉祖先,是表明对君主的恩赐感到荣耀。把君主赐予的活物养起来,是珍惜君主的恩赐,不敢无故杀掉。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1)。
【注释】
(1)俟(sì):等待。 驾:备套车马。
【译文】
君主召唤,孔子不等备好车马,自己先步行走去。
【点评】
由于急着回应君主的召命,孔子就步行而去,车夫随即备好车马赶上来。
孔子曰:君子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2)。
【注释】
(1)君子:此处指有德之人。 事:侍奉。 进:指进见君主。 思:考虑。 尽忠:竭尽全力忠诚于国君。 退:指退朝居于家中。 补过:弥补自身的过失以便更好地为国君尽力。
(2)将:奉行。 顺:顺从,使天下顺从。 美:好的,正确的。 匡:纠正。 救:补救,弥补。 恶:错误的,不当的。 上下:君臣。上指君主,下指臣僚。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君子,进见君主时想着要竭尽忠诚,退朝时想着弥补自身的过失。对君主正确的政令积极奉行,使君主的德政顺利实施;对君主的过错加以纠正和补救,使错误得以制止。因此,君主和臣下之间能互相信任,亲密合作。
【点评】
君子如果不能尽忠,只顾着去奉行君主的政令,就显得阿谀;如果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一味去匡正君主的错误,就是攻击君主的短处。这样,君臣间如何能相亲呢?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
【注释】
(1)使:使用。 事:侍奉。
【译文】
君主要遵循礼制来使用臣子,臣子要尽心尽力去侍奉君主。
【点评】
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这两者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是各自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
【注释】
(1)道:正道,圣贤之道。 不可:不认可,不听从。 止:停止侍奉君主。
【译文】
作为一个大臣,必须用正道来侍奉君主,君主不认可,就辞职不干。
【点评】
用正道侍奉君主,就不能随意顺从君主的私欲。君主如果不认可,就辞职不干。大臣必须践行自己的理想。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
【注释】
(1)子路:仲由,字子路,春秋末鲁国卞人,孔子弟子,因曾为季氏家臣,故又称季路。 子:孔子。 犯:指敢冒犯君主的威严而极力劝谏。
【译文】
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当面冒犯规劝他。”
【点评】
侍奉君主,以不欺骗为主。冒犯君主威严而去劝谏,也是出于诚实不欺。诚意充盈内心,不由自主地就会说出正直之言。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2)。
【注释】
(1)鄙夫:庸俗不正、浅陋低能的人。 与(yú)哉:语气助词。
(2)苟(gǒu):如果,假如。 无所不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译文】
可以与鄙夫这种人一起侍奉君主吗?当他还未得到的时候,总担心得不到。当他已经得到了,又总担心失去。一个人如果总担心失去什么,那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点评】
鄙夫的志向,在于富贵而已。他们患得患失,什么事都做得来,真是国家百姓的害虫。所以,在此特意举出这种人,引以为戒。
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1)。
【注释】
(1)责难:要求人做难为之事。 陈善:陈述善道。 闭邪:禁闭君主的邪心。 不能:指不能施行善道。 贼:伤害,戕害。
【译文】
孟子说:用仁政来要求君主,这叫作对君主的恭敬;向君主陈述善道,禁闭君主的邪心,这叫作对君主的尊敬;认为君主不能施行善道,这叫作对君主的戕害。
【点评】
范祖禹说:“臣子用高难度的仁政来要求君主,使君主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君王,这是对君主最大的恭敬;臣子向君主陈述善道,用以禁闭君主的邪心,不让君主犯错,这是对君主最大的尊敬;臣子认为君主不能施行善道,却不愿对君主进行劝告,这是对君主最大的伤害。”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1)。
【注释】
(1)官守:官位职责。 不得:不能够。 去:离开。 言责:进言劝谏的责任。
【译文】
有官位职责的,如果不能够尽他的职责,就辞官离开;有进言劝谏责任的,如果君主不听他的劝谏,就辞官离开。
【点评】
作为臣子,担任官职或辞去官职,要以能否践行道义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