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特征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动态和结构特点,本节用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家调查数据做实证分析。
(一)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的常态
目前,中国尚未正式披露产能利用率数据,我们只能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言论、报告和新闻报道等渠道,获取零散的产能利用率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们从公开渠道收集到的部分产能利用率数据,与中国人民银行工业设备利用能力扩散指数(以下简称产能扩散指数)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而后者为连续数据。据此,我们用产能扩散指数,拟合部分缺失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形成了1998年一季度到2016年二季度(1)的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
按照产能利用率处于80%~81%(国际经验值)和80%~85%(国家发展改革委经验值)作为衡量标准,1998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个季度处于产能过剩状况,占全部74个季度的47.3%。其中,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四年(1998Q1—2012Q1),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内需不足的通缩状态,工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产能严重过剩)。2002年下半年,伴随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迈入了一轮10年左右的景气期,强劲的内外需求拉动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即使2005年部分行业出现过剩,但也被后来的强劲需求消化。2002年二季度到2008年三季度,产能利用率从76.3%上升到83.7%,累计上升7.4个百分点。危机后,外需急剧萎缩对产能消化形成较大制约,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三季度,产能过剩问题开始突出,产能利用率回落到80%以下。但随着危机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强劲的投资需求又迅速消化了过剩产能,2009年四季度到2011年四季度,产能利用率重回80%以上的正常区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图2-1 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与产能扩散指数
2009年经济刺激增长形成的巨大产能,加上总体疲弱的外需,使2012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又开始突显,并且治理难度上升。2012年一季度到2016年二季度,除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四季度两个季度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其他季度均回落到过剩区间。
总体看,1998年以来的十几年,中国经济半数以上时间处于产能过剩,若剔除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则产能过剩时间更长。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形势进一步恶化。可见,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是“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在短期消化即期产出,另一方面大量新增产能也会给未来产能过剩埋下隐患,这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特征之一——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一个典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部分产能利用率数据根据产能扩散指数拟合。
图2-2 中国产能利用率变动情况
(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并存,传统产业尤甚
目前,产能过剩较严重的几个行业分别是电解铝、电石、焦炭、水泥、平板玻璃、钢铁、风电设备、光伏和造船。2013年水泥、粗钢、平板玻璃、电解铝和造船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5.7%、74.9%、73.5%、73.5%和65.7%,产能利用率大多低于75%。
从行业分布来看,不仅在钢铁、建材和造船等传统行业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光伏等新兴产业也是如此。在多数传统行业总体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性产能不足。比如平板玻璃产能总体严重过剩,但电子用平板玻璃,如电视机用的大平板、玻璃基板等多数还靠进口。再比如,中国风机设备总体过剩,但风机组成控制系统还要靠进口,大多数零部件也要靠进口。
(三)重化工业主导过去十年产能扩张,也是当前产能过剩重点领域
目前,国家统计局尚未披露分行业产能利用率资料,我们用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业的产能扩散指数替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计算得到的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与工业设备产能利用率、工业设备产能扩散指数具有较高相关性,据此采用总资产周转率,结合产能扩散指数和总资产同比增速(反映产能扩张程度)分析各行业产能过剩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资料整理。
图2-3 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与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资料整理。
图2-4 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与产能扩散指数
从1995年主要工业品产能利用率看,中下游消费品行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不到60%。其中,重点家电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50%,仅有手表、啤酒和卷烟等少数行业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上;相反,处于中上游的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在70%以上,不存在明显过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下游消费品部门。
但这一情况在1999年以后逐渐发生变化,产能过剩部门从下游消费品行业向上游资源型重化工行业转变。由于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七个行业,以下以此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1999—2001年,中国七个产能过剩的重化工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均在1.0以下,总资产同比增速均在个位数水平,有的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段时间,中国经济主要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总体处于通缩状态,重化工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但七个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已开始出现回升趋势,产能过剩程度略有好转。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中国经济也于2002年下半年迈入快速增长通道。2002年,中国开始推行住宅商品化改革,启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此时住房消费金融的兴起,进一步助推了房地产市场的大繁荣,中国的城镇化也在该时期开始提速。1999—2008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十年。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加快,消费重点从八九十年代低端的生活必需品逐步升级到中端与住房、汽车相关的改善型耐用品,从而推动了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强劲的内外需求大大提高了七个重化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2002—2008年,七个重化工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逐年上升,从2004年开始,多数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均在1.0以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四个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保持在20%~30%的快速增长区间。2009年我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新增的巨量产能,加上危机后内外需求较为疲弱,导致部分重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变得较为严重,去产能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议题。七个重化工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先后从2010年、2011年的高点回落,产能扩张速度大幅放缓。截至2015年末,七个重化工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与2009年以来的高点相比回落幅度均高达40%~60%。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依次回落51.9%、51.2%和34.0%,回落幅度均在30%以上。伴随产能利用水平的下降,七个重化工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也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其中,2013年末,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总资产同比增速回落幅度接近20%,产能收缩相对较快。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虽有提升空间,但高速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大规模、排浪式、模仿型的居民消费增长将成为过去,代之以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升级,这意味着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类产业将逐渐取代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去产能过程将呈现更多的阶段性经济发展特点,治理难度可能更大。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7 黑色金属压延与冶炼加工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
(四)东部地区产能利用水平较高,部分地区产能收缩较快
2008年以来,中国中部地区七个产能过剩较严重的行业产能利用的总体水平(用2008—2015年的年均总资产周转率测度,下同)较高,西部地区产能利用的总体水平较低。东部地区近七年(2008—2015年,下同)的年均总资产周转率较中、西部分别高9.8个和6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大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而资源型产业大多为重化工行业,重化工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一般低于轻工业,加上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较快,资源型产品需求萎缩较快,进一步抑制了西部地区产能利用率的回升。2008年以来,中国各地区产能利用率于2010年或2011年达到高点,近四年(2012—2015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产能扩张(总资产同比增速)也出现不同程度收缩。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8 非金属矿采选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1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图2-11 有色金属压延与冶炼加工业产能扩张和产能利用变动
从2008—2015年年均总资产周转率看,产能过剩较严重的地区依次为宁夏(0.54)、陕西(0.59)、青海(0.60)、山西(0.65)、贵州(0.75)、云南(0.80)、黑龙江(0.84)、内蒙古(0.90)、甘肃(0.99)和安徽(1.04)。北京和上海的年均资产周转率较低(分别为0.53和0.72),可能是两个地区的总部经济特征,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较大,计算出来的总资产周转率较小,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这两个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
从2009—2015年总资产增速由高点回落的幅度看,产能收缩较快的地区依次为陕西(35.6)、新疆(34.8)、天津(33.4)、青海(31.4)、贵州(28.5)、内蒙古(28.4)、河北(28.2)、湖北(26.8)、安徽(24.7)、江西(24.1)、甘肃(23.2)和吉林(22.0)。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设备利用能力调查数据整理。
(五)产能过剩行业杠杆率上升,经济效益下滑较快
若以各行业经济效益测度产能过剩状况,国际金融危机后,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采掘业等上游行业的杠杆率普遍较高,较危机前明显上升,销售利润率下滑较快,以上行业产能过剩较严重。代表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纺织服饰、电子、计算机、医药、传媒和食品饮料等下游终端需求行业杠杆率下降,销售利润率回升,产能利用状况较好。2012—2015年,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采掘业的平均杠杆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6.1%、57.6%、55.8%和48.0%,较2005—2008年的平均杠杆率分别提高11.0个、7.2个、2.1个和12.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4%、1.1%、2.5%和5.6%,较2005—2008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回落6.6个、7.6个、1.8个和12.3个百分点。
同期,纺织服饰、电子、医药、计算机、休闲服务、传媒和食品饮料的杠杆率分别为47.1%、44.1%、42.9%、42.8%、39.5%、38.3%和35.5%,较2005—2008年的平均杠杆率分别回落6.4个、4.1个、8.4个、3.6个、3.2个、9.8个和7.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分别为7.8%、6.5%、8.3%、7.5%、7.4、11.8%和14.5%,较2005—2008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提高1.7个、3.4个、3.1个、1.7个、0个、8.3个和8.3个百分点。以上情况与目前上游行业产能过剩较下游严重相一致。
房地产、公共事业、交运和建筑装饰业作为第三产业,其产能过剩状况测度的难度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房地产为例,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需求仍然较强,库存并不严重,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闲置率较高。从以上行业的经济效益看,交运行业危机后杠杆率明显上升,销售利润率下滑,该行业总体上存在产能过剩。公共事业、房地产业和建筑装饰业销售利润率较危机前虽有上升,但三个行业的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公共事业和房地产业杠杆率上升较快,建筑装饰业杠杆率水平较高。2012—2015年,房地产、公共事业、交运业的平均杠杆率分别为74.9%、66.5%和58.3%,较2005—2008年的平均杠杆率分别上升12.5个、6.4个和4.5个百分点;建筑装饰业杠杆率为79.6%,处于各行业之首。2012—2015年,公共事业、房地产和建筑装饰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3.1%、12.4%和2.9%,较2005—2008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提高3.8个、3.8个和0.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6.9%,较2005—2008年的平均水平下降3.1个百分点。
2014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较快,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调整。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为2.5%,增速较2010年的高点(28.3%)大幅回落25.8个百分点,至今仍徘徊在个位数水平;公共事业和交运行业杠杆率较高,将制约两个行业的投融资能力,加上近几年较严格的地方债务治理,两个行业的投资下滑将制约基建投资需求。以上这些情况都加大了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