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能过剩的衡量标准
(一)相关经验数据国际比较
从美国经验看,自1960年以来,产能利用率的中值、高点、低点均出现系统性下降。1960—1970年期间,产能利用率的中值为83.8%,最高点为88.4%,最低点为74.4%;1980—1990年,中值为81%,最高点为85%,最低点为73%;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值为77%,最高点为80.6%,最低点为67.2%。可见,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产能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应的过剩标准也随之变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能利用率低于83%就算过剩,但到了八九十年代,低于81%就算过剩,进入本世纪,低于78%才算过剩。
从欧洲经验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1991—2008年),产能利用率中值为82.3%,最高点为85%,最低点为77.4%。危机爆发后,产能利用率急剧下降,即便在经济V形反弹的高点,产能利用率也不超过80.7%。
从新兴经济体看,2005—2012年期间,巴西产能利用率中值为81.6%,最高点为83.7%,最低点为78.4%。中国台湾1981—2007年期间产能利用率中值为78.8%,最高点为83.4%,最低点为72.5%。
总括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经验,不同国家产能利用率中值水平有所差异,但基本上落在81%~82%的区间,高点在83%~85%的区间,低点一般低于75%。据此,虽然判断产能过剩没有一个通行标准,但81%~82%表明产能利用率基本正常,如果高于85%可视为产能严重不足,低于75%则表示产能严重过剩。
观察不同时期中国与美欧、部分新兴经济体产能利用率的波动幅度,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中国与巴西在不同阶段的产能利用率波动幅度较小;而美欧、中国台湾的产能利用率波动幅度较大。如中国在2008—2013年期间产能利用率的最大波幅(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额)为5.2个百分点;巴西在2005—2012年的最大波幅为5.3个百分点。美国在2000—2012年期间产能利用率最大波幅为13.4个百分点;欧盟在2009—2012年期间的最大波幅为11.2个百分点;中国台湾在1981—2007年期间的最大波幅为10.9个百分点。美欧和中国台湾的产能利用率波幅较大,可能与其经济发达、市场竞争较充分有关,即政府对产能的行政干预较少,产能扩张和去产能由市场需求引导,因而产能调整较充分,产能利用率的波动幅度较大。我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较深,在经济上行阶段具有较强的产能扩张动力,使得产能利用率上升较快,而在经济下行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去产能进程较为缓慢,产能利用率下降速度通常赶不上经济扩张期时的上升速度。如经济上升的1999—2007年期间,产能利用率波动幅度为13.5%,而危机后的2008—2013年期间,产能利用率波动幅度为5.2%,不到经济上升期间以及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波动幅度的一半。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判断的经验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表示,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中值在80%左右,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较接近,据此也认为我国产能利用率处于80%~85%之间比较正常。
与上述标准类似,卢锋(2009)(2)对不同区段产能利用率进行了初步分类(见图1)。产能利用率以左端为0、右端为100%,共有8个性质不同的区间,其中30%以下为极度过剩,30%~60%为严重过剩,60%~75%为显著过剩,75%~80%为轻度过剩,80%~85%为基本适度,85%~90%为显著不足,90%~95%为严重不足,95%以上为产能瓶颈。
图1-1 产能利用状态分类
(二)经验数据比较的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经验数据的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化,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一是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差异较大。如平板玻璃行业属于连续生产性行业,其产能利用率一般都较高,简单做行业对比并不科学。二是产能利用率与产业组织结构相关。如有的企业组织控制能力较强,虽然产能利用率不高,但库存不一定过剩。三是产能利用率与产能先进性以及竞争方式有关。以中、美钢铁产能利用率为例,我国一般为70%~80%,高点能达到85%,美国通常为60%~70%,有时甚至为50%~60%。如果简单比较,我国比美国好。但实际上,我国产能的先进性落后于美国,甚至越是成本低、污染大的落后产能,如“地条钢”等,产能利用率和竞争力反而越高,简单对比容易误导。四是产能利用率与产业发展层次相关。产业发展层次越高,经济越能承受较低的产能利用率,个中差异在于产业层次决定的附加值不同,即产业利用率并非决定投资回报率的唯一因素,高产能利用率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资本回报率。比如我国出口制造业近几年来产能利用率虽然下降,但由于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增加值率反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