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生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唐高宗朝诗歌系年考(总章元年至上元元年

【提要】本文考证了唐高宗总章元年至上元元年卢照邻、王勃、骆宾王、李峤、杨炯、杜审言、刘希夷等24位诗人166首诗歌的创作年份。这七年中,诗歌创作的亮点是:卢照邻婆娑蜀中,放旷诗酒;王勃入蜀,寄情山水;骆宾王两度从军,开盛唐边塞诗之先声;刘希夷开始登上诗坛。系年涉及作者考辨、校勘训释、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史实地理、诗歌本事以及诗人间的交往唱和,对史志记载有误及旧说不确者,时有订正。

【关键词】总章 咸亨 上元 诗人 诗歌

总章元年戊辰(668)

三月庚寅(六日),改元总章。

三月三十日,长安西明寺僧道世纂成《法苑珠林》一百卷,今传。

九月,李勣平高丽,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卢照邻《酬张少府柬之》,见《全唐诗》卷四二。

诗云:“昔余与夫子,相遇汉川阴。珠浦龙犹卧,檀溪马正沉。价重瑶山彩,词惊丹凤林。十年暌赏慰,万里隔招寻。……鹏飞俱望昔,蠖屈共悲今。谁谓青衣道,还叹《白头吟》。地接神仙涧,江连云雨岑。”汉川阴指襄阳,珠浦用汉皋神女事,龙卧用诸葛亮事,檀溪用刘备事,皆在襄阳也。青衣,江名,流至今四川乐山市会大渡河入长江。神仙涧指青城山,道家所谓第五洞天,在成都市西北。云雨岑指巫山。据诗可知,照邻与柬之初识于襄阳,暌隔十年,重逢于蜀中;昔年俱有“鹏飞”之志,但聚首时皆沉沦下僚,同有“蠖屈”之悲。《旧唐书·张柬之传》:“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也。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进士擢第,累补青城丞。”上文已述邓王于显庆三年(658)转襄州刺史,时照邻为邓王府典签,必随邓王居襄州,其初识柬之,当在此时。由此下推十年,当为总章元年前后,时照邻在新都尉任,而柬之任职青城,两县相距甚近,同属益州,且二人同病相怜,故有唱酬之作。然少府乃县尉之别称,而《旧传》云“累补青城丞”,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谓“青城丞”为“青神尉”之误,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谓“青城丞”应作“青城尉”,皆于史无据。《唐六典》卷三〇:县丞,从八品下;县尉,从九品上。相差一品三阶。疑柬之初为青城尉,后迁青城丞。要之,诗当作于本年前后。

编选者按: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

《高宗时语》,见《全唐诗》卷八七六。

《大唐新语》卷十一《惩戒》:“高宗时,姜恪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为右相。时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云云。”《新纪》:“总章元年十二月甲戌,姜恪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新唐书·宰相表》同。《通鉴》卷二〇一:“是岁,京师及山东、江、淮旱,饥。”谣语当作于本年十二月。

卢照邻《大剑送别刘右史》,见《全唐诗》卷四一。

又《早度分水岭》,同上。

大剑,山名,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刘右史,当即刘祎之。《新唐书》本传:“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辞称,号‘刘孟高郭’,并直昭文馆。俄迁右史、弘文馆直学士。上元中,与元万顷等偕召入禁中。”右史,即起居舍人,龙朔二年(662)改名,咸亨元年(670)复旧,见《唐六典》卷九。题称“刘右史”,必作于此数年中。诗云:“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祎之自长安赴蜀,照邻自蜀赴京,二人相逢于剑阁,遂有此作,其时为岁末也。分水岭,即陇坻,又名陇坂,见《元和郡县志》卷三九。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早度分水岭》云:“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马蹄穿欲尽,貂裘弊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时照邻为新都尉,故有“周王粟”、“汉吏冠”之语;裘“寒”、“层冰”则时为岁末隆冬。据《卢照邻集》卷六《对蜀父老问》,照邻于本年冬赴长安,“从王事也”。其时照邻三十五岁,故云“斑鬓向长安”。二诗当作于自益州赴长安途中。参见下年。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见《全唐诗》卷五六。

“蜀川”,一作“蜀州”,误。据《元和郡县志》卷三一、《旧唐书·地理志》四、《新唐书·地理志》六,垂拱二年(686),分益州四县置蜀州,则勃时尚无蜀州之名。《文苑英华》卷二六六作“蜀川”,是。少府,县尉之别称。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知送别之地必在长安,而勃必游宦于京城。杨炯《王子安集序》:“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沛王之初建国也,博选奇士,征为侍读。”据《登科记考》卷二,勃于乾封元年(666)登幽素科,而其《入蜀纪行诗序》则明言总章二年五月离京入蜀。后虽入京参选,旋即出为虢州参军。由此可证,诗当作于乾封元年之后,总章二年五月之前。姑系于本年。

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见《全唐诗》卷五五。

又《临高台》,同上。

乐游园,在长安城东南,曲江之北。《临高台》云:“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所言皆京城景色。亦作于乾封元年之后,总章二年五月之前。

杜易简《嘲格辅元》,见《全唐诗》卷八六九。

《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引《御史台记》:“唐格辅元拜监察,迁殿中,充使,次龙门遇盗,行装都尽,袒被而坐。监察御史杜易简戏咏之曰云云。”《新唐书·格辅元传》:“辅元擢明经,累迁殿中侍御史。”据《唐会要》卷七六,辅元于乾封元年(666)登幽素科,其迁殿中当在此后。易简为监察御史事,史传失载。《旧唐书》本传:“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新唐书》本传:“擢进士,补渭南尉。咸亨初,历殿中侍御史。”据《唐会要》卷二八,总章二年九月,易简已在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任,则其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上)而嘲辅元,约在本年。

总章二年己巳(669)

三月丁亥,诏定明堂制度。

十二月戊申,李勣卒。

王义方卒。

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见《全唐诗》卷四二。

崔录事、郑员外俱不详。诗云:“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如何万化尽,空叹九飞魂。白马西京驿,青松北海门。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东岳,泰山;陪驾,指扈从高宗封禅泰山。知诗当作于乾封元年(666)封禅后不久。白马,用范式哭张劭事。范式字巨卿,少与张劭为友。劭卒,式奔丧,“素车白马,号哭而来”。见《后汉书·范式传》。西京驿,长安驿站。北海门,用郑玄事。东汉大儒郑玄,北海高密人。孔融为北海相,命高密县特立郑公乡,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通德门”。见《后汉书·郑玄传》。盖郑录事乃郑玄后裔,卒于长安,友人送殡,归葬北海祖茔也。上文已考照邻于麟德二年(665)冬出为新都尉,总章元年冬“从王事”赴京,诗当作于逗留京城之时,本年暮春还蜀之前。

卢照邻《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见《全唐诗》卷四二。

又《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同上。

又《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同上。

《还赴蜀中》云:“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尚飞。……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明为暮春自京还蜀之作。《晚渡渭桥》云:“我行背城阙,驱马独悠悠。寥落百年事,裴回万里忧。……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一赴青泥道,空思玄灞游。”其时令亦为暮春。城阙指长安,渭桥在长安西北;黄山,又名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北;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李白《蜀道难》所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也。渭桥、黄山、青泥,皆自长安入蜀必经之地。灞水色玄,故称“玄灞”,流经长安城东,代指长安。《绵州官池赠别》云:“輶轩遵上国,仙佩下灵关。……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輶轩,使臣所乘轻车。时照邻“从王事”,故云。遵,谓遵路,犹言出发。上国,指长安。灵关,山名,在成都西南,见《文选·左思〈蜀都赋〉》晋刘逵注。此泛指益州。首二句谓自京归蜀也。“野径”四句,分明暮春景象。照邻《对蜀父老问》:“龙集荒落,律纪蕤宾,余自酆镐,归于五津,从王事也。”《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据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所考,照邻在世之年,干支中含“巳”者有四,而“余自酆镐,归于五津”之巳年只能是总章二年己巳,可信。《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周文王建都酆,周武王建都镐,皆在长安附近,此借指唐都长安。五津,岷江之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皆在蜀中,此泛指蜀地。联系上年所作《大剑送别刘右史》与《早度分水岭》,知照邻因“王事”于上年冬赴长安,本年暮春还蜀,五月归至“五津”。是为照邻第三次入蜀。

卢照邻《中和乐》九章,见《全唐诗》卷四一。

《歌登封》,颂乾封元年正月封禅也。《歌明堂》,颂乾封二年二月十二日下诏建造明堂也。《歌东军》,颂总章元年九月李勣平高丽也。《歌南郊》,颂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祀南郊也。《歌储宫》,颂总章元年二月癸未皇太子释奠于国学也。《歌诸王》,颂总章二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也。要之,所歌皆总章二年正月以前之事。《总歌》:“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飡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知其必作于蜀中。照邻《对蜀父老》云:“龙集荒落,律纪蕤宾,余自酆镐,归于五津,从王事也。丁丑,届于升仙桥,止送客亭。……今将授子以《中和之乐》,申子以封禅之篇。”“律纪蕤宾”乃五月,本年五月戊寅朔,丁丑为七月一日。升仙桥、送客亭均在成都城北十里,见《华阳国志·蜀志》。知本年七月一日照邻已归至成都,故《中和乐》当作于本年正月之后,七月之前。

王勃《始平晚息》,见《全唐诗》卷五六。

又《扶风昼届离京浸远》,同上。

又《长柳》,同上。

又《普安建阴题壁》,同上。

杨炯《王子安集序》:“沛王之初建国也,征为侍读。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赐帛五十匹。先鸣楚馆,孤峙齐宫,乘、忌侧目,应、刘失步。临秀不容,寻反初服,远游江汉,登降岷峨。”《新唐书》本传:“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盖其时勃年未及冠而才学惊世,遂为沛府同僚所嫉而谗毁之,“檄英王鸡”不过口实耳。勃《入蜀纪行诗序》:“总章二年五月癸卯(二十六日),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玄溪,历翠阜,迨弥月而臻焉。……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爰成文律,用宣行唱,编为三十首,投诸好事焉。”《始平晚息》云:“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始平,唐县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位于长安西,诗为甫离长安之作。《扶风昼届离京浸远》云:“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扶风,唐县名,即今陕西扶风县。扶风在始平之西,故题云“离京浸远”。《长柳》:“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水经注·沔水上》:“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长柳在今陕西南郑县西,乃自京入蜀必经之地。《普安建阴题壁》云:“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明为初入蜀时所作。普安,唐县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以上四首,皆作于本年五、六月自京入蜀途中。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云:“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舟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虽有淡淡离愁,却难掩其异乡新鲜之感。当作于本年早秋初入蜀时。

王勃《秋日别薛昇华》,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题一作《别薛华》,误;《文苑英华》卷二八六作《秋日别薛昇华》,是。勃有《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昇华序》,当是同时之作。《序》云:“然义有四海之重,而无同方之感;分有一面之深,而非累叶之契。故与夫昇华者其异乎!嗟乎!积潘、杨之远好,同河、汾之灵液,目置良友,相依穷路。是月秋也,于时夕也,他乡怨而白露寒,故人去而青山迥,不其悲乎!盍各赋诗云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薛耀字昇华,给事中,袭汾阴男。”按:“耀”当作“曜”,勃《仲氏宅宴序》、《唐郎官石柱题名》、《宝刻类编》卷二《周封祀坛碑》、两《唐书》本传、《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苑英华》卷一六九、《唐诗纪事》卷十三俱作“曜”。曜乃薛收之孙、元超之子,薛收乃勃祖王通之门生,王薛二家为世交,故《序》云“累叶之契”。《旧唐书·薛元超传》:“(龙朔)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嶲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嶲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简州治今四川简阳县,嶲州治今四川西昌市,则龙朔末至上元初,元超皆在蜀中。疑曜入蜀省觐,于本年秋与勃相遇于绵州,勃乃赋诗作序送别之。其时彼此皆失意,故序称“相依穷路”,诗云:“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悽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穷途之恸,不忍卒读。

王勃《题玄武山道君庙》二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全唐诗》题作《出境游山》,校:“一本作《题玄武山道君庙》。”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梓州玄武县(今四川中江县)东二里。传说有龙升天,值天门闭,不达,堕死于此,故山有龙骨,道家建庙焉。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元和郡县志》卷三三。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三〇《名胜记》:“子安又有《题玄武山道君庙诗序》云:‘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博涉道记。……粤以胜友良暇,相与游于玄武西山庙,盖蜀郡三灵峰也。山东有道君庙,古者相传以名焉尔。……盖诗以言志,不以韵数裁焉。诗曰云云。'”下录诗二首,即《全唐诗》及清蒋翊《王子安集注》题为《出境游山》者。诗中多言仙家事,如叱石成羊、千龄化鹤、六代元龟、深岩灵灶、云间宫阙、玉坛珠洞等等,与《序》脉络相通,显为一体,故诗题当作《题玄武山道君庙》,今据改。又此《序》诸本王集均题作《游山庙序》,且与诗剥离,分属卷三与卷七,亦误。勃又有《游庙山赋》,其序云:“玄武山西有庙山,东有道君庙,盖幽人之别府也。长萝巨树,梢翳云日。王子御风而游,泠然而喜。益怀霄汉之举,而忘城阙之恋矣。思欲攀洪崖于烟道,邀羡门于天路,仙师不在,壮志徒尔。”与诗同旨,当亦同时之作。又《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有“至总章二年,憩于此刹”之语。总章二年,勃二十岁,是与上文所引“吾之有生,二十载矣”相合。《题玄武山道君庙》其一云:“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其二云:“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游庙山赋》云:“俄而泉石移景,秋阴方积。”以上诗文,均作于本年秋。

王勃《述怀拟古诗》。

此篇《全唐诗》失收,见《韵语阳秋》卷十二,仅存四句。诗云:“仆生二十祀,有志十数年。下策图富贵,上策怀神仙。”“二十祀”即二十年,二十岁。勃生于永徽元年(650),诗当作于本年。

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见《全唐诗》卷八六九。

《大唐新语》卷十三《谐谑》:“京城流俗,僧、道常争二教优劣,递相排斥。总章中,兴善寺为火灾所焚,尊像荡尽。东明观道士李荣因咏之曰:‘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时人虽赏荣诗,然声称从此而减。”兴善寺又称大兴善寺,在京城靖善坊,见《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东明观在京城普宁坊,见《唐会要》卷五〇。总章首尾凡三年,其实不足两年,故系于本年。

僧法轨《与李荣互谑》,见《全唐诗》卷八七一。

《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启颜录》:“唐有僧法轨,形容短小,于寺开讲。李荣往共论议,往复数番。僧有旧作诗咏荣,于高座上诵之云:‘姓李应须李,言荣又不荣。’此僧未及得道下句,李荣应声接曰:‘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四座欢喜,伏其辩捷。”法轨诗乃模仿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故亦系于此。

薛曜《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荣》,见《全唐诗》卷八八二。

富乐山在绵州巴西县东五里,见《元和郡县志》卷三三。荣,康熙扬州诗局本作“筞”,中华书局校点本作“策”,“筞”同“策”,皆“荣”之形讹也。荣,绵州巴西人。薛曜,字昇华,元超之子。上文已述,元超自麟德元年(664)至上元元年(674)居嶲州十余年;本年秋,曜入蜀省觐,过绵州,王勃有《秋日别薛昇华》与《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昇华序》。李荣本年在京城有《咏兴善寺佛殿灾》诗,见上。疑荣本年曾返故里,旋即赴京,曜于富乐山送别,遂有此作。

咸亨元年庚午(670)

三月甲戌朔,改总章三年为咸亨元年。

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唐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辛亥(九日),命薛仁贵、郭待封讨吐蕃。

七月,薛、郭军大败于大非川。

杜审言、高瑾等五十四人进士及第。

苏颋生。吴兢生。

本年前后,元兢撰《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所选起自古诗,止于上官仪。今佚。

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见《全唐诗》卷四一。

九陇,唐县名,今四川彭县。柳九陇,九陇县令柳太易,咸亨二年前后在任。见王勃《春思赋序》。诗云:“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翔禽鸣我侧,旅兽过我前。无人且无事,独酌还独眠。”显为赋闲之作。《朝野佥载》卷六:“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弱冠拜邓王府典签,……后为益州新都县尉,秩满,婆娑于蜀中,放旷诗酒。”上文已考照邻于麟德二年(665)冬就任新都尉。《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凡居官,以年为考,六品以下,四考为满。”《通鉴》卷二〇一同。自麟德元年下推四年,照邻当于总章二年冬秩满,但并未归京,而是婆娑蜀中。此诗题曰“于时春也”,诗云“坐惜春华晚,徒令客思悬”,当作于本年暮春。

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见《全唐诗》卷七七。

裴侍郎,裴行俭也。《旧唐书》本传:“总章中,迁司列少常伯。咸亨初,官名复旧,改为吏部侍郎,与李敬玄为贰,同时典选十余年,甚有能名,时人称为‘裴李’。”诗云:“磨铅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勒功思比宪,决策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诗作于春日。时宾王为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不甘于默默无闻,故上诗行俭,求从军边塞,以建功立业,此亦唐人风尚也。

李峤《送骆奉礼从军》,见《全唐诗》卷六一。

骆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见《全唐诗》卷七九。

骆奉礼,即骆宾王。据《新唐书·百官志》,奉礼郎属太常寺,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详正学士属门下省弘文馆,掌校理图籍。《唐会要》卷五四《门下省》:“龙朔二年二月四日,改为东台。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改为门下省。”骆诗题称“东台”,必在龙朔二年之后,本年十二月之前。李诗云:“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骆诗云:“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当作于本年暮春。李诗云:“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知宾王此次从军,所任乃掌书记之类官职。骆诗云:“塞荒行辨玉,台远尚名轮。”知宾王此行,当出玉门关,远赴轮台也。

王勃《上巳浮江宴韵得阯字》,见《全唐诗》卷五五。

又《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见《全唐诗》卷五六。

上巳,节名,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古人于东流水上行祓除之礼。见《后汉书·礼仪志》上。《王子安集注》卷七《上巳浮江宴序》:“兹以上巳芳节,云开胜地,大江浩旷,群山纷纠,出重城而振策,下长浦而方舟。……盍遵清辙,共抒幽襟,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言均赋,六韵齐疏。”此云“大江浩旷,群山纷纠”,其地当在梓州,梓州当涪江与中江会合处,境内多山。勃于上年五月自京入蜀,下年秋出蜀还京,在蜀中度过两个上巳,而明年上巳勃在成都一带,故序、诗当作于本年春。然二诗皆四韵,与《序》之“六韵齐疏”不合。按今本《王子安集》多从《文苑英华》辑出,《英华》宋本仅存一百四十卷,其余八百六十卷均为明本,而明本诚如中华书局影印本《出版说明》所言:“辗转传抄,越错越多,……因而出现在这个刊本里的文字错误是相当惊人的。”如此序“兹以上巳芳节”之“兹”讹作“无”,原校:“疑。”“琼舸乘波”之“舸”讹作“辖”,原校:“疑。”窃疑“六韵”当作“四韵”。尚无确证,俟考。

王勃《圣泉宴诗并序》。

本篇《全唐诗》卷五六有诗无序,蒋清翊《王子安集注》据清乾隆星渚项氏刊本《初唐四杰集》补序。序云:“玄武山有圣泉焉,浸淫历数百千年。……嗟乎!古今代谢,方深川上之悲;少长同游,且尽山阴之乐。盍题芳什,共写高情。”诗云:“披襟乘石磴,列席俯春泉。……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当作于本年暮春王勃游梓州玄武时。参见上年条。

卢照邻《九陇津集》,见《全唐诗》卷四二。

又《游昌化山精舍》,同上。

九陇津在九陇县(今四川彭县)。《元和郡县志》卷三一《彭州·唐昌县》:“昌化山,在县北九里。九陇山,在县北十三里。”唐昌县在今四川郫县,昌化山今属四川彭县。诗云:“落落树阴紫,澄澄水华碧。”当作于本年春夏间,乃照邻“婆娑蜀中”之作也。

王勃《游梵宇三学寺》,见《全唐诗》卷五六。

又《观佛迹寺》,同上。

又《八仙迳》,同上。

又《寻道观》,同上。

又《观内怀仙》,同上。

又《山居晚眺赠王道士》,同上。

“三学寺”,《全唐诗》讹作“三觉寺”,据《文苑英华》卷二三三、明铜活字本《王勃集》、《王子安集注》改。《法苑珠林》卷三五:“唐蜀川汉州三学山寺,至唐(彭按:当作“隋”)开皇十二年,寺东壁有佛迹现,长尺八寸,阔七寸,兼有神灯自空而现,每夕常尔,斋日则多。”《方舆胜览》卷六五:“三学山在金堂县东北十里,山有佛迹,石理坚润,莹白如玉,非世间追琢所能。又有神灯。”据此,则佛迹寺即三学山寺。《八仙迳》题下原注:“寺南又有昌利观,去寺可数里,岩迳窈窕,杖而后进。”《寻道观》题下原注:“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昌利观在昌利山,昌利山在金堂县东北十里,见《元和郡县志》卷三一。金堂县原属益州,垂拱二年(686)割属汉州,在今成都市西北。《游梵宇三学寺》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观佛迹寺》云:“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观内怀仙》云:“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山居晚眺赠王道士》云:“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均为夏日景象。以上六首,当作于本年夏王勃游益州时。

王勃《麻平晚行》,见《全唐诗》卷五六。

又《泥谿》,同上。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一《名胜记·嘉定州》:“(州城)东北四十里有麻平,河流出千佛崖,与泥溪合。王勃《麻平晓(当作“晚”)行》诗云:‘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磵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泥溪》诗云:‘弭棹临(《全唐诗》作“凌”)奔壑,低鞭蹑峻岐。……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嘉定州,唐为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市。麻平在今乐山市东北。泥谿,即泥溪,又名麻平水,为长江之小支流。诗中所言皆夏日景色,当作于本年夏勃游嘉州时。明年春夏,勃已至九陇、梓潼,行将归京矣。

卢照邻《七夕泛舟》二首,见《全唐诗》卷四二。

《幽忧子集》卷六《七日绵州泛舟诗序》:“诸公迹寓市朝,心游江海,访奇交于千里,惜良辰于寸阴。……戏翔羽于平沙,钓潜鳞于曲浦。乘流则逝,不觉忘归。咸可赋诗,探韵成作。”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二六载此序,下有诗二首,总题为《七夕泛舟并序》,所录诗即《七夕泛舟》二首。绵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当作于本年七月七日照邻游绵州时。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见《全唐诗》卷七九。

出塞,当指出玉门关,李峤《送骆奉礼从军》有“玉塞边烽举”之句,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有“塞荒行辨玉”之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尤为确证(见下年)。上文已考宾王于本年暮春以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从军离京,迤逦行来,至早秋七月方出塞。诗云:“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天阶分斗极,地理接楼烦。汉(原作“溪”,据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改)月明关陇,胡云聚塞垣。”三水,唐县名,在今陕西旬邑县。五原,唐县名,在今陕西定边县。楼烦,古族名,秦末服属于匈奴,移徙河南地;汉武帝时,卫青破匈奴,取河南地,立朔方郡,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其地与五原邻近,故云“地理接楼烦”。《骆临海集笺注》以楼烦为汉县名,疑非,盖汉楼烦县在今山西神池、五寨二县境,距五原甚远也。

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见《全唐诗》卷六三。

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见《全唐诗》卷四二。

王勃《蜀中九日》,见《全唐诗》卷五六。题下注:“《纪事》作《和邵大震》,一作《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幽忧子集》卷三题作《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后附录王勃、邵大震同题之作。玄武山在梓州玄武县(今四川中江县)。《唐诗纪事》卷八:“高宗时,王勃以檄鸡文,斥出沛王府,既废,客剑南,有游玄武山赋诗。照邻为新都尉,大震其同时人也。”按:照邻已于上年冬秩满,婆娑蜀中,故得与王、邵同游玄武山。邵大震,即邵令远,安阳(今属河南)人,时任梓州玄武县尉。王勃《题玄武山道君庙诗序》(旧题《游山庙序》)云:“时预乎斯者,济阴鹿弘胤、安阳邵令远耳。”又《与邵鹿官宴序》云:“邵少、鹿少以休沐乘春,开仲长之别馆;下走以旅游多暇,累安邑之余风。”少,少府也,县尉之别称。唐制,诸州上县置尉二人,中县、下县置尉一人。见《唐六典》卷三〇。邵少、鹿少,即玄武县尉邵令远、鹿弘胤也。初唐诗坛,七绝尚不多见,故邵、卢、王九日唱和之作,向为诗家所重。

卢照邻《宿玄武》二首,见《全唐诗》卷四二。

其一云:“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其二云:“累宿恩方重,穷秋叹不深。”当作于本年九月游玄武时。

李峤《晚秋喜雨并序》,见《全唐诗》卷六一。

《序》云:“咸亨元年,自四月不雨,至于九月,王畿之内,嘉谷不滋,君子小人,惶惶如也。天子虑深求瘼,念在责躬,避寝损膳,录冤弛役。牲币之礼,遍于神祗;钟庾之贷,周于穷乏。至诚斯感,灵睠有融,爰降甘泽,大拯灾亢。……抚事形言,孰云能已?乃诗曰。”《旧纪》:“咸亨元年八月丙寅,以久早,避正寝,尚食减膳。……是岁,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关中尤甚。”诗必作于是年九月。

王勃《重别薛昇华》,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题一作《重别薛华》,误。上年在绵州有《秋日别薛昇华》,故此云“重别”。诗曰:“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谯周《益州志》:“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知其送别之地必在成都。本年晚秋,勃自梓州来游成都一带,有《秋晚什邡西池宴饯九陇柳明府序》、《晚秋游武担山寺序》。武担山在成都城西北。

王勃《寒夜思友》三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其一云:“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其二云:“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其三云:“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上。”《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久滞他乡,归愁切切。当作于本年深秋淹留蜀中时。

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云:“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则其地当为成都。盖自汉以来,成都即为西南最大之都会,公孙述、刘备、李雄先后建都于此,唐初置大都督府,故有“复阁重楼”,蜀中他处无此景观也。当作于本年深秋。

王勃《山中》,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云:“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当作于本年深秋滞留成都时。

王勃《江事夜月送别》二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其一云:“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云:“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送别之地必在蜀中,当作于本年深秋。

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见《全唐诗》卷四一。

益府,益州大都督府,治所在今成都市。录事,录事参军事,都督府属官,正七品上,掌各曹文书及纠察等事。诗云:“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照邻自上年冬秩满之后,婆娑蜀中,已近一年,夜闻雁度而起思归之意,故云“鸿度何时还”。当作于本年秋末。据此诗及《赠益府群官》(见下),知本年秋末,照邻已自梓州返回益州。

王勃《别人》四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云:“久客逢余闰,他乡别故人。”又曰:“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余闰,谓闰月也。据《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一,咸亨元年有闰九月,正与诗中“霜华”句合。勃自总章二年五月离京入蜀,至此已近一年半,故云“久客”,倦游思归之意,油然而生。

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见《全唐诗》卷七九。

又《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同上。

又《边城落日》,同上。

又《从军行》,见《全唐诗》卷七八。

又《王昭君》,同上。

蒲类津即蒲类海,今名巴里坤湖,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巴里坤县境内。《夕次蒲类津》云:“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时为深秋也。《晚度天山》云:“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诗言“雪”,则时为冬。《骆临海集笺注》:“天山,盖西北之大山,与哈密接。《唐志》:‘天山在伊吾北,去蒲类海百里。'”交河,水名,源出天山,流经交河城下。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弱水,即今甘肃张掖河,西北流经流沙,入居延海(今分为嘎顺诺尔湖与苏古诺尔湖,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边城落日》云:“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膂力风尘倦,疆埸岁月穷。”知时为岁暮矣。至此,可理出宾王此次从军之路线:本年暮春自长安北上,越三水,驱五原,西渡弱水,早秋出玉门关,深秋次蒲类海,冬度天山,至交河,岁暮戍守边城。《从军行》、《王昭君》当作于此次从军途中。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咸亨元年,吐蕃入寇,罢安西四镇,以薛仁贵为逻娑大总管。适宾王以事见谪,从军西域。会仁贵兵败大非川,宾王久戍未归,作《荡子从军赋》以见意。”又《夕次蒲类津》末四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陈《笺》谓“盖指乌海之事”。《旧唐书·薛仁贵传》及《通鉴》卷二〇一载:咸亨元年七月,薛仁贵兵至大非川,命副总管郭待封守辎重于大非岭上,己率轻锐前行,破吐蕃于河口,进屯乌海以俟后援。待封违命,领辎重徐进,未至乌海,遇吐蕃兵二十余万,待封大败。仁贵遂退守大非川,吐蕃聚兵四十余万击之,唐军大败。八月,敕大司宪乐彦玮即军按其败状,械送京师,免死除名。由此可见,大非川之战,与宾王从军无涉。一是时间不合:宾王于暮春离京北上,而仁贵于四月九日始受命挂帅,其出师更在此后;大非川之战在七月,其时宾王已出玉门关矣。二是地域迥异:大非川在今青海省青海湖南,乌海在大非川西南,距玉关远逾千里,蒲类海、天山、交河更远在玉关之西。陈说误。

王勃《冬郊行望》,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曰:“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知地在蜀中,而归思转浓。当作于本年冬。

卢照邻《赠益府群官》,见《全唐诗》卷四一。

诗云:“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照邻乃幽州范阳人,于麟德二年贬新都尉,故曰“一鸟自北燕”云云。久滞蜀中,郁郁不得志,岁暮思归,情难自已。末二句隐寓盼人提携、重登仕途之意,故翌年归京参选。诗当作于本年冬。

李峤《和杜侍御太清台寓直旦有怀》,见《全唐诗》卷五八。

杜侍御,名易简。《旧唐书》本传:“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新唐书》本传:“擢进士,补渭南尉。咸亨初,历殿中侍御史。”李诗当作于本年或稍后。易简原唱已佚。

咸亨二年辛未(671)

五月四日,孙处约卒,年六十九。处约曾预修《贞观实录》、《文馆词林》。

冬,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在京参选。时裴行俭为吏部侍郎,评曰:“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余华而不实,鲜克令终。”苏味道、王勮亦参选,裴曰:“十数年外,当居衡石。”见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大唐新语》卷七《知微》、《旧唐书·王勃传》、《唐会要》卷七五。

十一月,义静自南海西行赴天竺求法。

崔湜生。

王勃《早春野望》,见《全唐诗》卷五六。

又《春游》,同上。

又《羁春》,同上。

又《他乡叙兴》,同上。

王勃《春思赋序》:“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壈圣代。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又《夏日仙居观宴序》:“咸亨二年四月孟夏,龙集丹水,兔躔朱陆,时属陆沉,润褰恒雨。九陇县令河东柳易,式稽彝典,历祷名山,爰升白鹿之峰,伫降玄虬之液。人分一字,七韵成篇。”同时所作尚有《祭白鹿山神文》。白鹿山在九陇县(今四川彭县)西北。知本年春至孟夏四月勃寓游九陇。《早春野望》:“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极眺,花柳映边亭。”《他乡叙兴》:“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此言“边亭”、“边城”,《春思赋》亦有“忽逢边候改,遥忆帝乡春”之句,盖九陇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彭州),据《元和郡县志》卷三一,益州距长安二千一十里,故曰“边”也。柳太易即柳易,名明献,河东人,时任九陇县令;勃乃绛州龙门人,旅寓巴蜀,故云“俱是越乡人”。《春游》之“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与《春思赋》之“惜良会之遒迈,厌他乡之苦辛”同调。《羁春》云:“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春思赋》云:“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思万里之佳期,忆三秦之远道”,情词俱合。以上四首,当作于本年春。

王勃《仲春郊外》,见《全唐诗》卷五六。

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十四录此诗,当有所据。约作于本年或上年仲春。

卢照邻《还京赠别》,见《全唐诗》卷四二。

诗曰:“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仙桥,即升仙桥,在成都城北。锦城,成都之别称。当作于本年秋自益州归长安时。

卢照邻《宴梓州南亭得池字》,见《全唐诗》卷四二。

《幽忧子集》卷六《宴梓州南亭诗序》:“梓州城池亭者,长史张公听讼之别所也。……百年之欢不再,千里之会何常?下客凄惶,暂停归辔;高人赏玩,岂辍斯文!咸请赋诗,六韵成章云尔。”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九《名胜记》节引此序,下录“照邻得池字”诗,其诗正是六韵,可证序、诗原本相连,诸本卢集均将序、诗剥离,《全唐诗》则有诗无序,失考。序云“暂停归辔”,知照邻北归长安,途经梓州,张长史在州城南亭为之饯别,与宴者皆赋六韵诗,今存者仅此一首。序云“挂疏阴以送秋”,诗云“长薄秋烟起”,则时为秋日也。

卢照邻《至陈仓晓晴望京邑》,见《全唐诗》卷四二。

陈仓,唐县名,属岐州,在今陕西宝鸡市。诗曰:“拂曙驱飞传,初晴带晓凉。雾敛长安树,云归仙帝乡。……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京城在望,满怀欣喜。当作于本年秋。

王勃《临江》二首,见《全唐诗》卷五六。

诗云:“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是为离蜀北归之作。勃《梓潼南江泛舟序》:“咸亨二年六月癸巳,梓潼县令韦君,以清湛幽凝,镇流靖俗,境内无事,舣舟于江潭,纵观于丘壑,渺然有山林陂泽之思。……豫于斯者,若干人尔。”知本年六月,勃在梓潼(今四川梓潼县)。又《绵州北亭群公宴序》:“何少府故人攀桂,抚金石而论心;韩法曹新识班荆,临江湖而执手。离亭北望,烟霞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傍临苍野,霜风橘柚之园;斜枕碧潭,夜月芙蓉之水。……嗟乎!人事乖矣,江山远矣,请命离前之笔,为题别后之资。”知勃自梓潼折回绵州(今四川绵阳市),而终于决定归京,何少府、韩法曹乃于绵州北亭为之饯行,其时已为深秋矣。

王勃《晚届(一作“留”)凤州》,见《全唐诗》卷五六。

又《散关晨度》,同上。

此二首作于自蜀归京途中。凤州治所在今陕西凤县东北,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前诗云:“去此近城阙,青山明月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诗云:“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反用终军弃繻事,透露出仕途蹭蹬之慨。勃有《为霍王祭徐王文》,据《旧纪》、《新纪》、《新唐书·宰相表》上、《唐会要》卷二一、《通鉴》卷二〇二,本年九月丙申(二日),司徒、潞州刺史、徐王元礼薨,陪葬献陵(唐高祖陵)。唯《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徐王薨于咸亨三年,误。《元和郡县志》卷十五载,潞州距京城一千三百三十里。故徐王陪葬献陵,当在九月中旬,祭文亦当作于此时,时勃已归至长安矣,则其届凤州,度散关,当在九月十日前后。

李元礼《戒杀生文》。

此篇《全唐诗》失载,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一录宋政和五年二月十五日登封县石刻。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三据以录之。上文已考徐王元礼薨于本年九月二日,则此诗必作于此前。

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见《全唐诗》卷七九。

诗云:“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言其效班超之投笔从戎,由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而从军也。又云:“拜井开疏勒,鸣桴动密须。”拜井用耿恭事,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市;密须,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县西,两地相距甚远,然皆在西北边地。又云:“季月炎初尽,边庭草早枯。……葭繁秋色引,桂满夕轮虚。行役风霜久,乡园梦想孤。”当作于本年秋。

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见《全唐诗》卷七九。

诗曰:“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知其尚在玉门关外戍边也。又云:“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当作于本年深秋。

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见《全唐诗》卷七七。

《全唐诗》题下注:“一作《军中行路难》。”诗末注:“同辛常伯作。”《骆临海集笺注》题作《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注:“此由东台详正学士从征吐蕃作也。”辛常伯,不详。诗云:“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知其深秋时尚戍守在天山一带。又云:“春去秋来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宾王于去年暮春从军,至此已一年有余。当作于本年深秋。

玄逵《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三:“《全唐诗》卷八〇八收此诗于义净名下,实误。详诗意及义净所叙前后文意,此诗应为玄逵作,义净不过钞录入传而已。义净另有伤玄逵二诗,亦见同书,《全唐诗》已收入。”按:陈氏考定此诗属玄逵,是;谓《全唐诗》所录义净二诗为“伤玄逵”之作,误。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润州玄逵律师》:“玄逵律师者,润州江宁人也。……才于丹阳一面,遂即同契南上。昆季留连,怆矣三荆之析;友于攀绝,伤哉八翼之离。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行至广州,遂染风疾,以斯婴带,弗遂远怀。于是怅恨而归,返锡吴楚,年二十五六。后僧哲师至西国,云其人已亡,有疚于怀。嗟乎不幸,胜途多难,念非虚矣。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复欲旋归遗锷,徒怀龙树之心。乃叹曰:‘俶人斯去,谁当继来?不幸短命,呜呼哀哉!……庶传尔之令节,秉辉曜于长秋。’于时逵师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下录五言诗一首,即玄逵所作。可见义净伤玄逵之作,并非“二诗”,实为诔文也。义净“二诗”见下。

义净《此时踯蹰难以为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见《全唐诗》卷八〇八。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自述》:“净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寻听,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莱州弘祎论师,更有三二诸德,同契鹫峰,标心觉树。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遂怀恋于并川;祎师遇玄瞻于江宁,乃敦情于安养。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尔分飞;印度新知,冥焉未会。此时踯躅,难以为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五言:‘我行之数万,愁绪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独步五天陲。’五言:‘上将可陵师,匹士志难移。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祗!’于时咸亨二年(原作“三年”,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唐中宗《三藏圣教序》、《义净塔铭》、《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宋高僧传》卷一校改,是),坐夏扬府。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随至广府,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至十一月,遂乃面翼轸,背番禺,指鹿园而遐想,望鸡峰而太息。”据此,知玄逵《言离广府……》当作于本年秋,义净五绝两首当作于十一月临行之际。

李峤《奉和杜员外扈从教阅》,见《全唐诗》卷六一。

杜员外,名易简,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见两《唐书》本传。教阅,校猎阅武也。诗云:“杪冬严杀气,穷纪送颓光。薄狩三农隙,大阅五戎场。”杪冬即冬末,农历十二月也。检史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十二月校猎者仅两次:一在显庆五年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其时峤约十六岁,尚未登科,亦未入仕,不可能“扈从”;一在本年。《旧纪》:“咸亨二年十一月甲午朔,日有蚀之。庚戌,幸许、汝等州教习。癸酉,冬狩,校猎于许州叶县昆水之阳。十二月丙戌,还东都。”按:本年十一月甲午朔,无癸酉日,《册府》卷一一五、《新纪》、《通鉴》卷二〇二俱作“十二月癸酉”,是;《旧纪》将“癸酉”连属十一月,误。要之,诗当作于本年十二月癸酉(十日)至丙戌(二十三日)之间。杜易简《扈从教阅》诗已佚。

《万年人语》,见《全唐诗》卷八七六。

《新唐书·权怀恩传》:“怀恩以荫累迁尚乘奉御,袭爵。驭人安毕罗为高宗所宠,见帝,戏慢不恭,怀恩奏事,适见之,退杖四十。帝嗟赏曰:‘良吏也!’擢万年令。赏罚明,见恶辄取。时语曰:‘宁饮三斗尘,无逢权怀恩。'”《旧唐书》本传:“咸亨初,累转尚乘奉御,……即日拜万年令,为政清肃,令行禁止。”姑系于本年。

咸亨三年壬申(672)

八月壬子,许敬宗卒。

徐齐聃卒。

韩休生。

卢照邻《元日述怀》,见《全唐诗》卷四二。

诗云:“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外臣,隐居不仕者也。三径,用蒋诩辞官隐居事。《旧唐书·卢照邻传》:“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新传》略同。照邻《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亦有“昔在关西太白山下”之语。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南,距长安甚近。上文已述,照邻秩满后,婆娑蜀中近两年,上年秋归京,冬,参选无成,遂退居太白山下,然其时尚未“染风疾”,至本年冬或明年初,始卧病而求医于孙思邈,有其《病梨树赋并序》为确证(见下文),两《唐书》本传叙事有误。诗言“归耕有外臣”,并以蒋诩自况,当作于本年元旦。

卢照邻《三月曲水宴得樽字》,见《全唐诗》卷四一。

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见《全唐诗》卷五六。

《幽忧子集》卷一附录王诗,题作王勃《和诗得烟字》。《文苑英华》卷二一四卢诗题为《三月曲水宴得舒》,原校:“疑。诗中却押园字。”按:“舒”字误,盖舒为鱼韵,与此诗用韵不合。园为元韵,樽归魂韵,《广韵》卷一韵目注:“元、魂、痕同用。”故诗中韵脚,既有园字,亦有樽字,题作“得樽字”,不误。《英华》卷二一四录王诗于卢诗之后,题为《和前得烟》。知卢为首唱,王勃和之。三月曲水宴,即上巳曲水流觞之宴,魏晋之后,习用三月三日。见《宋书·礼志》二。卢诗云:“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樽。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彭泽里,用陶渊明弃官归田事。仲长,即仲长统,东汉人,性爱田园,“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事见《后汉书》本传。据诗可知,时照邻已退出官场,隐居田园。王诗云:“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南岭,即终南山。北川指渭川,即渭水,在长安北。傅岩,傅说版筑处,在今山西平陆县东。磻溪,吕尚垂钓处,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以上地名及故实,皆与蜀地无涉,而均在长安附近。杨炯《王子安集序》:“咸亨之初,乃参时选,三府交辟,遇疾辞焉。”《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凡选,始于孟冬,终于季春。”注:“十一月赴省,三月三十日毕。”则“三府交辟”当在本年春夏间,其时勃尚在京,故得与照邻有上巳唱和之作。

卢照邻《过东山谷口》,见《全唐诗》卷四二。

诗云:“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前二句言去冬在京参选,亦兼指此前仕途生涯。后两句言参选无成,退居太白山。照邻本年所作《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亦云:“予以归骸空谷,言隔市朝,濯发长川,载罹寒暑。”可互相印证。东山谷口,疑指骆谷之谷口,距太白山仅数十里。《元和郡县志》卷二二:“骆谷在长安西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又卷二:“骆谷关,在(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骆谷北口在太白山之东,故曰“东山北口”。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谷口,此指斜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疑非,盖斜谷在太白山之西,不得称“东山谷口”。诗有“花落紫岩幽”之句,当作于本年春夏间。

卢照邻《赤谷安禅师塔》,见《全唐诗》卷四一。

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赤谷,地名,不详所在。”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赤谷,《水经·渭水注》:‘汉灵帝五年,别为南安郡,赤亭水出东山赤谷,西流迳城北,南入渭水。’又《清一统志》卷二二七《西安府》:‘赤谷,在周至县东南。'”按:南安郡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北,距周至近千里,且照邻生平未尝至陇西。《水经·渭水注》下:“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东有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迳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以为名。”槐里县故城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南山即终南山,长杨宫故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此赤谷即《清一统志》所言赤谷也。时照邻隐居太白山下,距此赤谷甚近,故能过访。诗云:“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当作于本年秋。

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见《全唐诗》卷七七。

《全唐诗》卷六三作辛常伯诗,题为《军中行路难与骆宾王同作》。《文苑英华》卷二〇〇、《乐府诗集》卷七一俱作宾王诗。《骆临海集笺注》:“按此篇为由蜀至姚州从军之诗。别本作辛常伯作,题云《军中行路难与骆宾王同作》,非也。”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云:“骆宾王尚另有一首同题歌行,曰:‘同心(辛)常伯军中作。’亦见《英华》二〇〇,按唐人唱和之例,此诗当为辛常伯作,附于骆集中,遂讹为骆作。辛常伯无考,《骆临海集》中有《上司列太常伯启》和《上李少常伯启》,唐制,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此辛(心)常伯,疑为太常伯或少常伯之误,乃官职名。”佟说误,理由有四:一是两首《从军中行路难》,地域迥异。一为从军天山之作,诗中地名有玉关、祁连、皋兰、交河、天山、疏勒等,皆西北边防要地;一为从军姚州之作,姚州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向为西南边陲重镇。一北一南,相隔数千里,岂能“唱和”?二是姚州道行军总管梁积寿,官太子右卫副率,从四品上,尚书秩正三品,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其它五部侍郎正四品下(见《唐六典》),故姚州军中不可能有“太常伯”或“少常伯”;而宾王有《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为李总管祭赵郎将文》,是其参与姚州平叛之铁证,露布、祭文叙战况甚详,提及参战将领多人,然无“常伯”。三是姚州战事始于本年春,而前年十二月已官复旧名(见《旧纪》),不得再称“常伯”。四是此诗格调,与宾王七古歌行略无二致。总之,此诗当属宾王作。诗云:“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凭深负固结妖氛。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授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戈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沧江绿水东流急,炎洲丹徼南中地。……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铜梁,山名,在今四川合川县南。哀牢,汉县名,在今云南保山市北。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地区。昆弥,古族名,居今云南中部与西部。沧江,即今澜沧江,流经云南省西部。泸,水名,指今雅砻江下游与金沙江会合后一段。知宾王此次从军,首途长安,经巴蜀,入云南。《册府》卷九八六:“咸亨三年正月,发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率兵以讨叛蛮。”《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二略同,唯《新唐书·南蛮传》作咸亨五年,误。《露布》有“白招承候,顺秋帝以扬旌”之语,《祭文》有“秋风急而荒戍寒”之语,知宾王于本年正月从军,深秋尚在姚州军中。诗当作于此数月中。

唐高宗《五言过栖岩寺》。

此篇《全唐诗》失收,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七录之。《金石录》卷五:“周《栖岩寺诗》,高宗、则天撰,韩怀信正书。长安二年。”清胡聘之纂《山右石刻丛编》卷五录《栖岩寺诗碣并记》,诗碣刻有高宗、姚元崇、韦元旦诗各一首,附刻韦元晨《六绝纪文》。高宗诗题曰《五言过栖岩寺》,题下署“御撰”,又署“河东县文林郎韩怀信书”。诗末署“咸亨三年十一月八日”。胡氏谓“碑立长安二年”,“今在蒲州府东南十五里”。《金石录》云“高宗、则天撰”,胡氏释曰:“以前刻高宗(诗),《六绝文》内有武后赐诗,故云。”参见长安二年条。《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二载:咸亨三年冬十月壬戌(五日),高宗自东都西还,十一月甲辰(十七日)归至京师。诗必作于是年十一月八日车驾过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县)时,至长安二年(702)乃刻石立碑。

唐高宗《过温汤》,见《全唐诗》卷二。《英华》卷一七〇作太宗诗,误。

越王贞《奉和圣制过温汤》,见《全唐诗》卷六。

杨思玄《奉和圣制过温汤》,见《全唐诗》卷四四。

王德真《奉和圣制过温汤》,同上。

郑义真《奉和圣制过温汤》,同上。

高宗诗:“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越王诗:“凤辇腾宸驾,骊籞次乾游。……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王诗:“骊阜疏缇骑,惊鸿映彩旃。”郑诗:“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知诗当作于高宗自洛阳还京途经骊山温泉时,时令为冬。考高宗虽多次幸东都,然其自洛还京之时,多在二月下旬或三、四月间,唯两次在十月:一是本年,十月壬戌(五日)发东都,十一月甲辰(十七日)至京师;一在永隆元年(680),十月己酉(八日)发东都,戊辰(二十七日)至京师。高宗君臣过温汤唱和之诗,当作于本年十一月或永隆元年十月。

咸亨四年癸酉(673)

十月壬午,阎立本卒。

十一月丙寅,高宗制《上元》、《二仪》、《三才》、《四时》等乐曲十二首。

郭震等七十九人进士及第。

马怀素年十五,举孝廉。

杜易简卒。崔沔生。

本年左右,郎余令集贾言忠、许圉师等咏高宗君臣幸九成宫事之乐府诗一百一篇,编为《乐府杂诗》二卷,卢照邻为序,抨击前人袭用乐府古题“共体千篇”,“殊名一意”,“辛勤逐影”,“罕见凿空”;倡导“发挥新题”,“自我作古”。《乐府杂诗》二卷未见著录,久佚。

王勃《倬彼我系》,见《全唐诗》卷五五。

王励《序》:“《倬彼我系》,舍弟虢州参军勃所作也。伤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强而仕也。故本其情性,原其事业,因陈先人之迹,以议出处,致天爵之艰难也。”勃《送劼赴太学序》:“吾被服家业,沾濡庭训,切磋琢磨,战兢惕厉者,二十余载矣。幸以薄技,获蠲戎役。常耻道未成而受禄,恨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强仕也。”诗曰:“我瞻先达,三十方起。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有乌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今我不养,岁月其慆。僶俛从役,岂敢告劳!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凡此皆可互相印证,知诗当作于始任虢州参军时。杨炯《王子安集序》:“咸亨之初,乃参时选,三府交辟,遇疾辞焉。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盛称弘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勃《上许左丞启》云:“自违阻恩华,婴缠风恙,守愚空谷,敛迹仙台。同卫玠之虚羸,谈非正始;愧刘祯之逸气,卧似漳滨。朝野既殊,风猷遂隔,望芝兰之渐远,觉鄙吝之都生。所以暂下松丘,言游洛邑。”许左丞,尚书左承许圉师也,时扈从在洛。又《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高秋九月,王畿千里。……属宸驾之方旋,值群公之毕从。……群公叶县凫飞,入朝廷而不出;下走辽川鹤去,谢城阙而依然。”高宗于咸亨二年正月幸东都,三年十月壬戌(五日)离洛还京,故云“属宸驾之方旋”。综上所述,知勃于咸亨二年冬入京参选,后因“风恙”归故里龙门养病。三年秋,入东都,上书许左丞以求举荐,未果,遂于九月复归龙门。故其出任虢州参军及作《倬彼我系》,当在三年冬或本年春。

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见《全唐诗》卷四二。

《旧纪》:“上元二年八月庚子,左丞许圉师为户部尚书。”则许圉师为尚书左丞当在咸亨、上元间。据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二,咸亨四年至上元二年,圉师在左丞任。照邻《病梨树赋序》:“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时有处士孙思邈居之。……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于时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征诣行在,余独病卧兹邑,閴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知本年春,照邻卧病长安,求医于孙思邈也。甘泉,汉宫名,此借指唐九成宫。《旧纪》:“咸亨四年夏四月丙子,幸九成宫。”九成宫,永徽二年九月改名万年宫,乾封二年二月复旧名,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西。诗题仍用旧名也。当作于本年四月。

卢照邻《哭金部韦郎中》,见《全唐诗》卷四二。

《元和姓纂》卷二“东眷韦氏”:“德基,金部郎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同,又见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五,知韦德基官终金部郎中。诗云:“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翻同五日尹,遽见一星亡。贺客犹扶路,哀人遂上堂。”则德基始就任金部郎中,旋即去世。《唐六典》卷三载:金部郎中,从五品上,“掌库藏出纳之节,金宝财货之用,权衡度量之制”,龙朔二年改为司珍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故德基为金部郎中当在咸亨中。本年春夏间,照邻居长安,诗当作于是时。

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见《全唐诗》卷七七。

诗曰:“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知照邻为新都尉时,与成都女子郭氏相恋,女乃怀孕,相约嫁娶;照邻离蜀后,杳无音信,郭氏产子,旋即夭折,苦等两年,哀怨无告。适宾王入蜀,乃作此诗。宾王《畴昔篇》:“荣亲未尽礼,循主欲申功。脂车秣马辞京国,策辔西南使邛僰。……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墉高龟步转,水净雁文回。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解鞅欲言归,执袂怆多违。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别情伤去盖,离念惜徂辉。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知其上年从军姚州后,随军凯旋,归京不久,即奉使西蜀,其时当在上年冬或本年春,至本年深秋已归京矣。上文已述,照邻于前年秋离蜀入京,参冬选,无成,乃退居太白山下,本年春,卧病长安。此诗谓照邻在洛阳,论者或谓传闻之误,然亦事出有因。照邻离蜀前所作《赠益府群官》云:“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知其原拟归洛,与郭氏告别时盖亦言归洛,别后音信杳然,故郭氏仍以照邻在洛,而宾王乃有“洛阳”、“三川”之语。诗当作于本年春。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见《全唐诗》卷七七。

诗云:“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点出王灵妃乃京城女冠。“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追叙昔日之恋情也。“青牛紫气度灵关,尺素赪鳞去不还。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谓李荣入蜀,一去不返。“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极言王灵妃相思之苦也。“南陌西邻咸自保,还辔归期须及早。为想三春狭斜路,莫辞九折邛关道。”催促李荣归京相聚也。是与上篇同为“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之名作,其“成功仅次于《长安古意》”(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李荣,于史无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载:显庆五年八月、龙朔三年六月两度奉诏入京,与僧人辩论,自称“道门英秀,蜀郡李荣”。《大唐新语》卷十三《谐谑》载:总章中,荣为京城东明观道士,大兴善寺为火灾所焚,荣嘲之。其与女道士王灵妃相恋,疑在总章中。后荣归蜀,杳如黄鹤,王灵妃“空床难独守”,满腹哀怨。宾王在蜀闻其事,出头打抱不平,遂有此作。当作于本年春夏间。

李峤《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见《全唐诗》卷五七。

又《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同上。

又《寒食清明早赴王门率成》,见《全唐诗》卷五八。

又《二月奉教作》,同上。

又《三月奉教作》,同上。

又《四月奉教作》,同上。

又《五月奉教作》,同上。

又《六月奉教作》,同上。

又《八月奉教作》,同上。

又《九月奉教作》,同上。

又《十月奉教作》,同上。

又《十一月奉教作》,同上。

又《十二月奉教作》,同上。

又《夏晚九成宫呈同僚》,见《全唐诗》卷六一。

又《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同上。

又《晚景怅然简二三子》,见《全唐诗》卷五八。

前十五首,《编年史》皆定为李峤为王府属官时作,是;然云“李峤高宗时官职尚卑,武后时在朝为显官,似均无为王府官之可能,故约略系于此(垂拱二年)”,误。据《唐六典》卷二〇,王府属官多达六十人,高者如傅,从三品;卑者如典签,从八品下。诗题中有“李祭酒”,王府置东阁祭酒、西阁祭酒各一人,从七品上。则无论官阶高卑,皆可为王府属官也。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皆解褐为王府属官,即为确证。诗题两见“九成宫”,检《旧纪》、《新纪》、《通鉴》,永徽二年(651),九成宫改名万年宫,乾封二年(667)复旧名,后高宗曾六幸九成宫,分别在总章元年(668)二月至八月,二年四月至十月,咸亨元年(670)四月至八月,四年四月至十月,仪凤元年(676)四月至十月,三年五月至九月。此后,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皆未行幸九成宫,故李峤“奉教追赴九成宫”必在此六年中。《新唐书》本传:“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据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峤于麟德元年(664)进士及第;翌年至咸亨三年(672),唯乾封元、二年曾行制举,元年有幽素科及八科举,二年有词赡文华科、直言极谏科、孝通神明科,峤登制科、迁长安尉,当在此二年中。上文已述,咸亨元年三月、九月,峤居长安,当在长安尉任,则总章元、二年及咸亨元年高宗幸九成宫时,峤不可能为王府属官。《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据李峤《上雍州高长史书》、《上高长史述和诗启》及《楚望赋》,考定仪凤元年秋至二年冬,李峤在三原县尉任,甚是;而调露元年(679)李峤已为监察御史奉使朔方,说见该年条,则仪凤三年(678)峤或仍在三原尉任,或已擢为监察御史矣。要之,仪凤元年、三年峤亦不可能为王府官,其“奉教追赴九成宫”,并于晚夏在九成宫与王府同僚唱和,当在咸亨四年,上列十五首当作于本年前后。《晚景怅然简二三子》云:“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梁台,用汉梁孝王事,知其时峤正为王府属官,当亦作于本年前后。

《咸亨后谣》,见《全唐诗》卷八七八。

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咸亨以后,人皆云:‘莫浪语,阿婆嗔,三叔闻时笑杀人。’后果则天即位,至孝和(唐中宗)嗣之。阿婆者,则天也;三叔者,孝和为第三也。”姑系于本年。

韦承庆《九成宫山》。

今仅存两句,陈尚君《全唐诗续拾》据《吟窗杂录》卷三七录之。九成宫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西。《新唐书·韦承庆传》:“擢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以委之。王为太子,迁司议郎。……太子废,出为乌程令。”《旧传》略同。据《旧纪》、《新纪》,雍王李贤于上元二年六月立为太子,永隆元年八月废为庶人。乾封二年改万年宫为九成宫之后,高宗曾于总章元年、二年,咸亨元年、四年,仪凤元年、三年,六幸九成宫。后两次幸九成宫时,承庆官太子司议郎,当从太子留守监国;自高宗驾崩至神龙二年承庆卒,武后、中宗皆未尝幸九成宫。故诗当作于总章元年或二年、咸亨元年或四年,姑系于本年。

上元元年甲戌(674)

八月壬辰,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

十二月壬寅,武后奏请令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

周彦晖等十一人登进士第。

崔行功卒。

卢照邻《七日登乐游故墓》,见《全唐诗》卷四一。

七日,正月七日,即人日,古有人日登高游宴之俗。隋阳休之有《人日登高侍宴》诗。乐游,即乐游原,又称乐游苑,在长安城东南,“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长安志》卷八)。诗云:“蚁泛青田酌,莺歌《紫芝》调。柳色摇岁华,冰文荡春照。远迹谢群动,高情符众妙。”《紫芝》调,即秦末隐士商山四皓所歌之《采芝操》。既云歌此曲,又言“远迹谢群动”,知是时照邻已退出官场。据其《病梨树赋序》,照邻于上年“卧病于长安光德坊”,诗当作于本年正月七日。

卢照邻《首春贻京邑文士》,见《全唐诗》卷四二。

诗云:“寂寞罢将迎,门无车马声。……时来不假问,生死任交情。”知其赋闲在京,愤世态炎凉也。又云:“忽闻岁云晏,倚杖出檐楹。寒辞杨柳陌,春满凤凰城。”时照邻甫过不惑之年而须“倚杖”,盖“有幽忧之疾”也。当作于本年首春。

卢照邻《行路难》,见《全唐诗》卷四一。

诗曰:“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此诗慨叹世事变易无定,人生贵贱无常,是为饱经沧桑者之作。据首句,诗当作于长安;据“白鹤”句及末句,当作于退隐之后。照邻《双槿树赋》:“日昨于著作局,见诸著作竞写《双槿树赋》。蓬莱山上,即对神仙;芸香阁前,仍观秘宝。……地则图书之府,人则神仙之灵。”赋题下原注:“同崔少监作。”崔少监,即秘书少监崔行功。《旧唐书·文苑传》:“崔行功,恒州井陉人。……迁兰台侍郎。咸亨中,官名复旧,改为秘书少监。上元元年,卒官。”照邻卧病长安时,曾与崔行功过从,《行路难》之“寄言坐客神仙署”、“苍龙阙下君不来”,“坐客”与“君”皆指崔行功,“神仙署”乃秘书省之美称。故诗当作于上年照邻移居长安光德坊之后,本年崔行功卒之前。

刘祎之《奉和别越王》,见《全唐诗》卷四四。

李敬玄《奉和别越王》,同上。

张大安《奉和别越王》,同上。

越王,李贞(? —688),太宗第八子。李诗云:“别馆分泾渭,归路指衡漳。关山通曙色,林籞遍春光。”衡漳,即横贯相州之漳水。衡,古同“横”,漳水横流入河,故曰“衡漳”。张诗云:“离襟怆睢苑,分途指邺城。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睢苑即梁苑,亦称梁园,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市东南。此以汉梁孝王称誉越王也。邺城,唐属相州,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据此,知三诗皆送越王赴任相州刺史之作,时令为春。《旧唐书·越王贞传》:“(贞观)十七年,转相州刺史。……咸亨中,复转相州刺史。”据《旧纪》、《新纪》、《旧唐书·刘祎之传》,祎之卒于垂拱三年(687),时年五十七,当生于贞观五年(631);则贞观十七年(643),祎之年方十三,尚未入仕,故诗当作于咸亨中。《新唐书·地理志》三“相州安阳县”:“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咸亨三年开。”则咸亨三年李景正在相州刺史任,而越王出刺相州当在咸亨四年春或五年春。三诗当作于是时。《全唐诗》于李敬玄诗题下注:“太宗子贞,则天时为豫州刺史。”此注误。盖豫州治所在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与“衡漳”、“邺城”相距甚远。又据郁贤皓《唐刺史考》卷六一,越王为豫州刺史在嗣圣元年至垂拱四年(684—688);《旧唐书·李敬玄传》载:敬玄卒于永淳元年(682)。则越王刺豫时,敬玄已亡,焉能有送别之作?

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见《全唐诗》卷五〇。

《新纪》:“上元元年八月壬辰(十五日),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大赦,改元,赐酺三日。”《通鉴》卷二〇二:“上元元年九月甲寅(八日),上御翔鸾阁,观大酺。分音乐为东西朋,使雍王贤主东朋,周王显主西朋,角胜为乐。”上元酺宴,仅此二次。诗云:“瑶台凉景荐,银阙秋阴遍。”当作于本年八月或九月,时炯仍待制弘文馆。

《四王语》,见《全唐诗》卷八七六。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也。……高宗时,又历金、鄘、郑三州刺史。性贪鄙,多聚金宝,营求无厌,为人吏所患。时滕王元婴、蒋王恽、虢王凤亦称贪暴,有授得其府官者,以比岭南恶处,为之语曰:‘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新唐书》本传略同。据《旧纪》、《新纪》、《旧唐书·虢王凤传》、《通鉴》卷二〇二,蒋王、虢王皆卒于上元元年十二月,则谣语必作于此前,姑系于本年。

杜审言《经行岚州》,见《全唐诗》卷六二。

诗云:“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是为行役之作也。《旧唐书》本传:“审言,进士举,初为隰城尉。”《新唐书》本传:“擢进士,为隰城尉。”《唐才子传》卷一:“杜审言,字必简,京兆人。预之远裔。咸亨元年宋守节榜进士,为隰城尉。”隰城县属河东道汾州,肃宗上元元年(760)改为西河县,见《元和郡县志》卷十三、两《唐书·地理志》,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岚州亦属河东道,在汾州北,治所在今山西岚县北。《经行岚州》当是审言为隰城尉时行役途经岚州所作,必在咸亨元年(670)之后。调露元年(679)六月,审言在洛阳,有《赠苏味道》诗(见下文),故诗约作于本年前后。参见傅璇琮《杜审言考》。

义净《西域寺》,见《全唐诗》卷八〇八。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造制宏壮,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虽复言陈寺样,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冀令目击无滞。如能奏请依样造之,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乃叹曰:‘众美仍罗列,群英已古今。也知生死分,那得不伤心!'”即此诗也,则《全唐诗》题为《西域寺》者,乃那烂陀寺也。据王邦维《义净生平编年》,义净于上元元年到达那烂陀寺,自此住寺求经十载。盖至寺后不久,惊其宏壮,乃图画寺样,又赋诗赞叹,当作于本年或稍后。

刘希夷《将军行》,见《全唐诗》卷八二。

又《从军行》,同上。

又《入塞》,同上。

又《春女行》,同上。

又《采桑》,同上。

又《代闺人春日》,同上。

又《捣衣篇》,同上。

又《公子行》,同上。

又《代秦女赠行人》,同上。

《大唐新语》卷八《文章》:“刘希夷一名庭芝(原作“挺之”,据《太平广记》卷一四三、《唐诗纪事》卷十三改),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旧唐书·文苑传》中:“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旧唐书·尹知章传》:“孙季良者,河南偃师人也,一名翌。开元中为左拾遗、集贤院直学士,撰《正声诗集》三卷行于代。”《正声集》为当时影响甚大之选本,希夷诗自入选该集并“为集中之最”后,始“为时所重”。据《唐才子传》卷一,希夷于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年二十五,则当生于永徽二年(651)。及第后“寸禄不沾,长怀顿挫”,卒时“未及三十”。以上诸诗,《将军行》、《从军行》、《入塞》为边塞诗,慷慨雄健,寄寓其“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之壮志;《春女行》等六首为闺情诗或艳情诗,靡丽柔婉,乃宫体余波。此九首皆当作于“少年不识愁滋味”时,约在本年入京应试之前。盖登科之后,求仕无成,潦倒困顿,诗风一变,“词旨悲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