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生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唐高宗朝诗歌系年考(永徽元年至乾封二年

【提要】本文以年为纲,以诗为目,比较系统地疏理了唐高宗永徽元年至乾封二年的诗歌创作,考证了骆宾王、卢照邻、许敬宗、上官仪、李峤、王勃等37位诗人的211首诗歌的创作年份。本时段最活跃的诗人是骆宾王、卢照邻与上官仪,李峤、王勃开始登上诗坛,上官体流行一时,七言歌行已趋于成熟。系年涉及诗人行迹、创作背景、有关史实、诗歌本事、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以及伪作考辨。凡史籍记载有误者,时有订正。尊重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实难苟同者,则间出拙见;而歧说纷纭者,或择善而从,或别立新说。

【关键词】永徽 显庆 龙朔 麟德 乾封 诗人 诗歌

永徽元年庚戌(650)

正月辛丑朔(一日),改元永徽。

王勃生。杨炯生。

刘子翼卒。徐贤妃卒。

骆宾王《途中有怀》,见《全唐诗》卷七八。

诗云:“睠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首联言怅然离京,中二联言落第而还,尾联抒怀才不遇之慨。宾王应举事,史传失载。杨柳、骆祥发《骆宾王简谱》(以下简称杨《谱》)、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以下简称张《谱》)、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以下简称《编年史》)据宾王诗文考定其弱冠之年曾入京应举,然诸家所考宾王生年各异,故所定应举之年亦迥别。今检《册府元龟》(下简称《册府》)卷六七:“高宗(中华书局影明本原作“祖”,误)以贞观二十三年即位,九月诏曰:‘……其有经明行修、谈讲精熟、具此师严、才堪教胄者,志节高妙、识用清通、博闻强正、终堪卿辅者,游情文藻、下笔成章、援心处事、端平可纪者,疾恶扬善、依忠履义、执持典宪、终然不移者,京师长官、上都督府及上州各举二人,中下州刺史各举一人。'”九月下诏,策试当在明年。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载:永徽元年,裴皓登贤良方正科,孙处约登游情文藻、下笔成章科,知是年确有制举。宾王本婺州义乌人,父为青州博昌令。卒于任,乃奉母居兖州瑕丘县(今山东兖州市)。应举缘由,其《上瑕丘韦明府启》言之甚详:“某纬萧末品,拾艾幽人,……将欲优游三乐,负杖以终年;栖迟一丘,鸣弦而卒岁。谅以糟糠不赡,甘旨之养屡空;箪笥无资,朝夕之欢宁展?是以祈安阳之捧檄,拟毛义之清尘,思鲁国之执鞭,蹈孔丘之余志。属以蛬秋应节,雁序届时,……实含毫振藻之际,离经析理之期,不揆雕朽之材,窃冀迁乔之路,辄期泛爱,轻用自媒。”另有《上郭赞府启》、《上兖州崔长史启》、《上兖州张司马启》,皆应举前求州县举荐之作。又《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而太夫人在堂,义须奉檄。因仰长安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虽文阙三冬,而书劳十上。嗟乎!入门自媚,谁相谓言?致使君门隔于九重,中堂远于千里。”则明言应举而下第也。据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以下简称傅《谱》)所考,宾王约生于贞观四年(630),则贞观二十三年冬自瑕丘至京应举为二十岁,本年春下第,年二十一,皆可称“弱岁”也。

编选者按: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冬之卷)。

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见(全唐诗》卷七八。

又《和李明府》,见《全唐诗》卷七九。

又《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见《全唐诗》卷七七。

上引宾王《途中有怀》云:“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又《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云:“虽文阙三冬,而书劳十上。”知其落第之后,并未即时返回瑕丘,而是盘桓京洛,广事干谒,终于无成,乃怅然东归矣。又《畴昔篇》:“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莫教憔悴损容仪,会得高秋云雾廓。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言曰“遨游”“风月”,实为家贫干禄也。天津桥在洛阳城北四里洛水之上,见《元和郡县志》(以下简称《元和志》)卷五。《和李明府》:“传闻叶县履,飞向洛阳城。驰道临层掖,津门对小平。”叶县履用王乔事,小平津在巩县西北,唐属河南府,李明府当为河南府属下县令。《寓居洛滨》:“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是以袁安卧雪、戴逵居剡自况,明其尚未出仕也。题曰“对雪”,知是年冬寓居洛阳也。以上三首约作于本年前后。

阙名《享太庙乐章·崇德舞》,见《全唐诗》卷十三。

《旧唐书·音乐志》四:“《享太庙乐章》五首,永徽已后续撰,不详撰者。太宗文皇帝酌献用《崇德》,夷则宫,永徽元年造。”

《沧州百姓歌》,见《全唐诗》卷八七四。

《旧唐书·食货志》下:“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云云。”又见两《唐书·薛大鼎传》、《大唐新语》卷四《政能》、《唐会要》卷八七、《册府》卷四九七。

麴崇裕《送司功入京》,见《全唐诗》卷八六九。

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冀州参军麴崇裕《送司功入京》诗云云。司功曰:‘大才士。先生其谁?’曰:‘吴儿博士教此声韵。’司功曰:‘师明弟子哲。'”据《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西域传》上、《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卷二〇四,崇裕乃高昌王麴文泰之孙,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高昌,崇裕随其伯智盛入朝,永徽中为右武卫翊府中郎将,垂拱四年(688)为左豹韬卫大将军,天授初位终镇军大将军。按中郎将秩正四品下,参军正八品下,故其为冀州参军当在贞观末、永徽初,姑附于此。

永徽二年辛亥(651)

李贤生。刘希夷生。

唐高宗《饯中书侍郎来济》,《全唐诗》卷一录作唐太宗诗,题下注:“一作宋之问诗,非。”卷五二又录作宋之问诗,题下注:“一作太宗诗。”

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见《全唐诗》卷三五。

前一首《初学记》卷十一、《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卷一七七皆作唐太宗诗,题同。《旧唐书·来济传》:“贞观中,累转通事舍人。……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妙选人望,遂以济为之,仍兼崇贤馆直学士。寻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四年,同中书门下三品。”《新唐书》本传略同。永徽二年来济为中书侍郎时,太宗崩已三年,故歧说纷起。大抵以为诗乃太宗所作者,则必谓诗题有误;而谓诗题无误者,则以为诗非太宗所作。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云:“许奉和唐太宗应制之诗甚多,如《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若将‘奉和’‘应制’删去,皆为太宗原诗之题。……惟此送来济诗与太宗原诗之题不含,太宗题作《饯中书侍郎来济》,而许敬宗作《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若删去‘奉和圣制’及‘应制’字样,则太宗诗原题应为《送来济》”,“故知‘中书侍郎’必为后人所加。”按:唐人奉和诗题,较之原唱诗题,时有省略,殊不足怪。如唐太宗《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与《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丹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许敬宗奉和诗题作《初春登楼即目应诏》与《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前者省略“观作述怀”四字,后者省略“春日”及“俯眺”以下二十六字。然则以奉和诗题中有所省略而怀疑原唱诗题之真实性,不妥。《编年史》将此二诗系于贞观二十一年,谓“诗中‘侍郎’当‘舍人’之误”。按中书舍人为正五品上,品秩不高。来济与太宗并无特殊关系,亦非弘文馆学士或直学士,太宗赐诗及历次与侍臣唱和,均无来济其人。饯别赠诗,并令许敬宗奉和,实不可信;且许诗首联云:“万乘腾镳警岐路,百壶供帐饯离宫。”如此气派排场,岂区区五品之中书舍人所能承受?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云:“唐太宗《饯中书侍郎来济》诗。《旧来济传》:永徽二年拜中书侍郎。都穆跋云:宋之问诗。”按:宋之问生年难以确考,然以《唐才子传》卷一所载“上元二年(675)进士”推算,可知其永徽二年尚未出生,故此诗断非宋之问作。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余以为此高宗诗而误传太宗耳。”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卷四亦云:“疑此诗为高宗所作。”按:岑、王说是。盖高宗以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翌年即选来济为太子司议郎。高宗即位之后,来济倍受器重,先擢中书侍郎,俄又拜相,饯送之作,自在情理之中。且诗云:“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感情深挚,非东宫旧隶,焉能至此!《新唐书·宰相表》上:“永徽三年九月,守中书侍郎来济同中书门下三品。”《新唐书·高宗纪》(下简称《新纪》)、《通鉴》卷一九九同;唯《旧唐书》本传载在永徽四年,误。故二诗当作于永徽二年之后,三年九月之前。

永徽三年壬子(652)

王无竞生。李泰卒。

于志宁《春日端居述怀》,已佚。

任希古《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见《全唐诗》卷四四。

据《旧唐书·高宗纪》(下简称《旧纪》)、《新纪》、《新唐书·宰相表》上、两《唐书》本传,志宁于永徽元年封燕国公,二年八月己巳(八日)迁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年七月兼太子少师,显庆元年正月兼太子太傅,四年四月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解左仆射。任诗盛称志宁“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云云,此皆颂扬宰相功德语,而诗中无一字言及太子师傅之事,可知其时志宁尚未兼职东宫,故诗当作于永徽三年春。

上官仪《谢都督挽歌》,见《全唐诗》卷四〇。

谢都督,即谢叔方,雍州万年人。《旧唐书》本传:“贞观末,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历洪、广二都督。永徽中卒。”《新唐书》本传略同。永徽凡六年,挽歌当作于三年前后。

卢照邻《晚渡滹沱敬赠魏大》,见《全唐诗》卷四二。

魏大,未详。陈子昂有《送魏大从军》诗,或疑即此人,恐非。盖子昂诗作于圣历元年(698)中,而照邻诗题称“敬赠魏大”,则当为前辈,即令其圣历初仍在世,亦不能“从军”矣。滹沱,水名,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唐时流经今河北省平山、正定、安平、任丘、霸县,至今天津市东与巨马水汇为漳水入海。考照邻弱冠入仕之后,行踪遍及寿州、襄州、河西、益州、梓州、长安、洛阳,然始终未返归故里幽州,亦未曾经行河北,自无从“渡滹沱”。照邻《释疾文·粤若》:“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自谓明主以令仆相待,朝廷以黄散为轻。及观国之光,利用宾王,谒龙旂于武帐,挥凤藻于文昌。”知照邻学成之后,即入京干谒,以求入仕。“谒龙旂于武帐”,即《朝野佥载》卷六所言“卢照邻字昇之,范阳人,弱冠拜邓王府典签”;“挥凤藻于文昌”,谓供职秘书省,参见显庆五年条。则其入京干谒,当在“弱冠”之前。诗当作于本年前后自幽州南下京师途经滹沱水时,年约十九岁。

张文琮《和杨舍人咏中书省花树》,见《全唐诗》卷三九。

杨舍人,未详。《旧唐书·张文琮传》:“永徽初,表献《太宗文皇帝颂》,优制褒美,赐绢百匹,征拜户部侍郎。从母弟房遗爱以罪贬授房州刺史,文琮作诗祖饯;及遗爱诛,坐是出为建州刺史。”《新唐书》本传略同。《通鉴》卷一九九载:永徽三年十一月,房遗爱贬房州;四年二月甲申(二日),伏诛;乙酉(三日),宇文节、李道宗、执失思力等“并坐与房遗爱交通,流岭表”。文琮贬建州,当亦在四年二月,则其与杨舍人唱和当在永徽三年之前。诗云:“花萼映芳丛,参差间早红。”时令为春也。

窦昉《嘲许子儒》,见《全唐诗》卷八六九。

《太平广记》(下简称《广记》)卷二五四引《启颜录》:“唐许子儒旧任奉礼郎。永徽中,造国子学,子孺经祀,当设有阶级,后不得阶,窦昉咏之曰云云。”永徽凡六年,姑系于本年。

永徽四年癸丑(653)

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

崔融生。李思训生。

上官仪《故北平公挽歌》,见《全唐诗》卷四〇。

《旧唐书·张行成传》:“太宗崩,与高季辅侍高宗即位于太极殿梓宫前。……寻封北平县公,……(永徽)四年九月,卒于尚书省,时年六十七。”《新唐书·宰相表》上:“永徽四年九月壬戌,行成薨。”《挽歌》当作于本年。

《郢州人歌》,见《全唐诗》卷八七四。

《旧唐书·田仁会传》:“永徽二年,授平州刺史,劝学务农,称为善政。转郢州刺史,属时旱,仁会自曝祈祷,竟获甘泽,其年大熟,百姓歌曰云云。”此歌之作时、地点、字句,诸书所载不一。《册府》卷六八一、《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卷二五八皆载为“永徽初”郢州百姓歌,歌词与《旧唐书》本传同,皆为七言五句;《广记》卷一六二引《广德神异录》亦载为郢州百姓歌,然歌词为七言四句,《全唐诗》据以录之;《新唐书》本传:“永徽中,为平州刺史。岁旱,自暴以祈,而雨大致,谷遂登,人歌曰云云。”其歌词为骚体五句,每句皆有“兮”字,《全唐诗》校引“一作”者,即此。按:《册府》卷六七七载仁会刺平州事,后于卷六八一载郢州百姓歌颂事,可证《旧唐书》本传较可信。据《新唐书·地理志》,平州为下州,户三千一百一十三;郢州为上州,户万二千四十六。盖仁会先刺平州,有“善政”,乃擢为郢州刺史。《新唐书》本传漏载,遂误以“郢州百性歌”为“平州人歌”。要之,仁会于永徽初刺平州,四年或稍后刺郢州。歌当作于四年或稍后。

李元庆《闺情诗并序》,已佚。

骆宾王《奉和道王闺情诗并启》,诗佚,启存。

此《启》题名多异:《英华》卷六五六作《和闺情诗启》,清乾隆辛丑星渚项氏刻《初唐四杰集》本、《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四部备要》本《骆丞集》均作《和学士闺情诗启》,清嘉庆丙子石研斋秦氏据宋蜀刻重雕本、《四部丛刊》影明翻元刊本《骆宾王文集》、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以下简称陈《笺》)皆作《和道士闺情诗启》。《启》云:“宾王启: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垂示《闺情诗并序》。跪发珠韬,伏膺玉札。类西秦之镜,照彻心灵;同南指之车,导引迷误。……天纵明睿,卓尔不群。听新声,鄙师涓之作;闻古乐,笑文侯之睡。以封鲁之才,追自卫之迹,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厚彼人伦。”可知题作“学士”者,乃以首句“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而讹。《编年史》云:“文称‘教旨’、‘垂示’,知‘道士’乃‘道王’之讹。”其说确甚。且“天纵明睿,卓尔不群”云云,与“道士”身份绝不相称;“封鲁”则以周公喻道王,盖周公乃成王之叔,道王李元庆乃高宗之叔也。《新唐书》本传:“初为道王府属。尝使自言所能,宾王不答。”所谓“不答”,即宾王《自叙状》所云:“某本江东布衣也,幸属大炉贞观,合璧光辉,易彼上农,叨此下秩,于今三年矣。……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以为荣乎?所以令衒其能,斯不奉令。谨状。”《畴昔篇》云:“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一朝被短褐,六载奉长廊。”陈《笺》:“临海初为道王府属,……道王历任刺史,其为府属,非在京内,故曰‘六载奉长廊’也。”宾王初为道王府属事,始见于《新唐书》本传,然未载明年份。按麟德二年(665)十月,高宗将封禅泰山,十二月,车驾至齐州。其时诸王毕至,百官扈从,是为干谒求仕之良机。宾王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实欲以此为进身之阶;同时有《上李少常伯启》云:“宾王蟠木朽株,散樗贱质,墙面难用,灰心易寒。退无毛薛之交,进乏金张之援,块然独居,十载于兹矣。”李少常伯,陈《笺》断为李敬玄,误;杨《谱》、张《谱》、《编年史》皆考为李安期,是。又有《上廉察使启》云:“出没风尘,湮沦名利,十年无棣,万里维桑。”无棣,齐地名,故陈《笺》云:“此云‘十年无棣’,犹言十年于齐境也。”又《上齐州张司马启》云:“块然独处者,一纪于兹矣。”所谓“十年”、“十载”、“一纪”,均为约数,要之,至麟德二年十二月,宾王闲居齐鲁已十年左右。自麟德二年上推十来年,乃显庆元年(656)前后,是为宾王出道王府之时;《畴昔篇》云“六载奉长廊”,则其始为道王府属当在永徽二年(651)前后。《自叙状》云“于今三年矣”,当上于本年前后;《闺情诗》之唱和,当亦在本年前后。

永徽五年甲寅(654)

萧德言卒。

张文琮约卒于本年。

薛元超《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已佚。

上官仪《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见《全唐诗》卷四〇。

万年宫,原名九成宫,永徽二年九月改名万年宫,乾封二年(667)二月复旧名。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西。薛舍人,名振,字元超,以字行。杨炯《中书令汾阳公薛振行状》:“高宗践位,诏迁朝散大夫、守给事中,年二十六。寻拜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三十二,丁太夫人忧去职。起为黄门侍郎。”《旧唐书》本传:“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据《行状》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元超卒于光宅元年(684)十二月(《旧唐书》本传作弘道元年冬,误),年六十二,则三十二岁丁母忧,时为永徽五年,其官中书舍人当在永徽初至五年间。此数年中,高宗幸万年宫仅一次。《旧纪》:“永徽五年三月戊午(十二日),幸万年宫。……九月丁酉(二十五日),至自万年宫。”《新纪》、《通鉴》卷一九九并同。诗云:“池色摇晚空,岩花敛余煦。”当作于是年春夏间。

唐高宗《九月九日》,见《全唐诗》卷二。

贺敱《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见《全唐诗》卷四五。

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见《全唐诗》卷八八二。

以上三首皆五言九韵,内容与一般重九诗不同,不言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事,皆写讲武习射之礼。高宗诗云:“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许诗云:“爽气申时豫,临秋肆武功。……鹫岭飞夏服,娥魄乱雕弓。”贺诗云:“泽宫申旧典,相圃叶前模。”泽宫,古代习射取士之所,见《周礼·夏官·司弓矢》。相圃,即矍相圃,孔子习射处,见《礼记·射义》。《册府》卷一一〇:“永徽五年九月乙亥(三日),御丹霄殿临观三品以上行大射礼。丙子(四日),赐五品以上射,帝升永光门楼以观之。”永光门在万年宫,见《唐会要》卷三〇、《册府》卷四〇。疑九日又扩而大之,如贞观五年九月乙丑(九日)“赐群臣大射”(见《册府》卷一〇九),故许诗有“九流参广宴”之句。诗当作于永徽五年重九高宗居万年宫时。

萧德言《咏舞》,见《全唐诗》卷三八。

《旧唐书》本传:“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德言原有集三十卷,今存诗仅此一首。当作于本年之前。

张文琮《蜀道难》,见《全唐诗》卷三九。

又《昭君怨》,同上。

又《咏水》,同上。

又《赋桥》,同上。

《旧唐书》本传:“从母弟房遗爱以罪贬授房州刺史,文琮作诗祖饯;及遗爱诛,坐是出为建州刺史。州境素尚淫祀,不修社稷,文琮下教书曰云云。于是示其节限条制,百姓欣而行之。寻卒。”《新唐书》本传略同。上文已考文琮于永徽四年二月贬建州刺史,此言“寻卒”,则约卒于永徽五年。以上四诗当作于本年之前。

永徽六年乙卯(655)

十月己酉,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

上官仪《高密长公主挽歌》,见《全唐诗》卷四〇。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高祖十九女。……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永徽六年主薨,遗命云云。”高密公主乃高宗之姑,故称“长公主”。《挽歌》当作于本年。

阙名《桑条歌》,见《全唐诗》卷八七四。

《朝野佥载》卷一:“永徽以后,人唱《桑条歌》云云。至神龙年中,逆韦应之。”逆韦,指唐中宗韦皇后。《旧唐书·五行志》:“永徽末,里歌有‘桑条韦也,女时韦也乐’。”《新唐书·五行志》同。故系于本年。

显庆元年丙辰(656)

正月壬申(七日),改元显庆。

七月三日,长孙无忌等撰成武德、贞观两朝史,凡八十一卷。

十月,诏许敬宗等修《东殿新书》。

李延寿撰成《南史》、《北史》,表上之,高宗为作序。书存序佚。

苏瓌登进士第。

中宗李显生。郭元振生。阎立德卒。

张鷟、宋之问、沈佺期约生于本年。

韩瑗《秋夜》,已佚。

上官仪《奉和颍川公秋夜》,见《全唐诗》卷四〇。

颍川公,即韩瑗(606—659),雍州三原人。贞观中,累官至兵部侍郎,袭父封颍川公。永徽三年拜相。因反对废王皇后,于显庆二年贬振州刺史,四年卒于官。传在《旧唐书》卷八〇、《新唐书》卷一〇五。《旧纪》、《新纪》俱载,瑗贬振州在显庆二年八月丁卯,瑗与仪唱和必在此前。仪诗云:“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明为深秋景象,故诗当作于永徽三年至显庆元年间,时为深秋。

于志宁《祀五帝乐章》十五首。

《唐会要》卷三三:“《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宁造。”《祀五帝乐章》,即《五郊乐章》,祀五方天帝也。《旧唐书·音乐志》载《五郊乐章》二十首,云:“并贞观中魏徵等作。”《全唐诗》卷十一、三一据以录之。《旧唐书·音乐志》又载《五郊乐章》十首,云:“大乐旧有《五郊迎送辞》十章,不详所起。”《全唐诗》亦据以录之,未知是否志宁作,俟考。

许敬宗《祀朝日乐章》三首。

又《蜡祭百神乐章》四首。

《唐会要》卷三三,“春分日,祀朝日,乐章三,奏《元和》之舞,六变。显庆元年礼部侍郎许敬宗撰。”又:“蜡祭百神,乐章四,降神奏《豫和》之舞。礼部侍郎许敬宗撰。”《旧纪》、《通鉴》卷一九九、二〇〇载:敬宗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为礼部尚书,显庆二年八月迁侍中。《会要》所云“礼部侍郎”当为“礼部尚书”之讹。《旧唐书·音乐志》载《朝日乐章》三首、《蜡百神乐章》三首,《全唐诗》卷十一、十二据以录之,皆未注明作者,疑即敬宗作。

显庆二年丁巳(657)

十月二日,许敬宗修成《文馆词林》一千卷。今残存二十三卷。

李乂生。

褚遂良《湘潭偶题诗》,见孙望《全唐诗补逸》(以下简称《补逸》)卷一。

《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〇载:遂良于永徽六年(655)九月庚午贬潭州都督,显庆二年三月甲辰(十六日)再贬桂州都督。诗云“烂漫桐花二月天”,当作于显庆元年二月或二年二月。

萧钧《晚景游泛怀友诗》,见陈尚君《全唐诗续拾》(以下简称《续拾》)卷三。

此诗始见于《初学记》卷十八,署名“梁萧钧”。《御览》卷四一〇亦录之,署名“萧钧”,未注朝代。丁福保《全梁诗》录之,然于诗题下注:“此诗类唐人作,当为唐萧钧也。”陈尚君考定为唐萧钧作,是。诗云“龙门依御沟,凤辖转芳洲。云峰初辨夏,麦气早迎秋。”知其时在夏末秋初,地在洛阳(龙门山在洛阳南)。《旧唐书·萧钧传》:“博学有才望。贞观中,累除中书舍人,甚为房玄龄、魏徵所重。永徽二年,历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寻为太子率更令,兼崇贤馆学士。显庆中卒。”又《太宗诸子传》载:承乾为太子时,钧为太子中舍人;贞观十七年,承乾废为庶人,钧亦坐免。然则贞观十七年前太宗幸洛阳时,钧当从太子“居守监国”;十七年后,太宗唯于十九年二月幸洛阳,旋即亲征高丽,故贞观中萧钧未曾至洛阳。据《旧纪》、《新纪》、《通鉴》卷一九九、二〇〇,高宗自即位至显庆中,唯显庆二年二月幸洛阳宫,翌年二月归长安。故钧诗当作于本年六七月间。

唐高宗《雪诗》。

长孙无忌《奉和雪诗》。

于志宁《奉和雪诗》。

许敬宗《奉和雪诗》。

以上四诗皆佚,唯李璧《王荆公诗笺注》卷二九《次韵王胜之咏雪》引许敬宗诗:“白雪装梅树。”疑为敬宗《奉和雪诗》之句。《编年史》据《旧唐书·吕才传》及《音乐志》、《新唐书·宰相表》上、《唐会要》卷三三考定“高宗君臣《雪诗》唱和在本年冬,吕才奏上《白雪歌》词在三年十月,高宗自制歌词则在六年二月”,可信。

上官仪《咏雪应诏》,见《全唐诗》卷四〇。

此诗始见于《初学记》卷二,又见《唐诗纪事》(下简称《纪事》)卷六,皆题作《咏雪》,《全唐诗》据以录之,诗题加“应诏”二字。仪诗颔联云:“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纪事》卷六:“上官仪诗中用影娥池,学士时无解其事。祭酒令狐德棻召张柬之等十余人示此诗,柬之对云:‘《洞冥记》:汉武帝于望鹤台西起俯月台,台下穿影娥池。每登台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笑弄月影,因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令狐德棻叹其博识。”《旧唐书·张柬之传》:“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又《令狐德棻传》:“(永徽)四年,迁国子祭酒。……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据《唐会要》卷六三《修国史》,显庆元年七月至四年二月,令狐德棻正在祭酒任上。上文已述显庆二年冬高宗君臣有《雪诗》唱和,《旧唐书·吕才传》载奉和者为“太尉长孙无忌、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等”,则奉和者固不止此三人,上官仪当亦为奉和者之一,《咏雪应诏》即此次奉和之作。

玄奘《题中岳山七言》,原注:“在京南。”见《续拾》卷三。

中岳,即嵩山。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亦陪从。……法师少离京洛,因兹扈从,暂得还乡,游览旧廛,问访亲故。……秋九月二十日,法师请入少林寺翻译,表曰云云。帝览表不许。”卷十:“显庆三年正月,驾自东都还西京,法师亦随还。”《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〇皆载高宗于显庆二年二月至洛阳宫,三年二月还至京师。玄奘诗当作于二年。然据《元和志》卷五、《旧纪》、《新唐书·地理志》二,显庆二年十二月丁卯,改洛阳宫为东都;天宝元年改东都为东京,至德元年复为东都。可证原注“在京南”乃后人所加。

卢照邻《文翁讲堂》,见《全唐诗》卷四二。

又《相如琴台》,同上。

又《石镜寺》,同上。

文翁讲堂、相如琴台、石镜寺皆在益州,三诗当为照邻初次入蜀、游览当地名胜之作。关于照邻入蜀之事,陈贻焮《论诗杂著·卢照邻》、任国绪《卢照邻生平事迹新考》(载《文学遗产》,1985年2期)、张《谱》、《编年史》皆有考证;李云逸《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载《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2期)及其《卢照邻集校注》、葛晓音《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载《文学遗产》1989年4期)、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更考明照邻曾三度入蜀,然其入蜀时间,诸家所考多异,今择善而从,亦间出己意。照邻《早度分水岭》诗云:“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陈贻焮先生据“丁年”句考定照邻初次入蜀在二十多岁,甚是。《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李善注:“丁年,丁壮之年。”《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则“丁年”当为二十一岁至二十九岁左右。据任国绪、李云逸所考,照邻于显庆二年丁巳奉邓王命出使益州,时年二十四(任说)或二十三岁(李说),翌年暮春归长安,正值“丁年”。其说可信。惟任、李皆谓“丁年”乃“丁巳年”之“省文”,则属误解,盖载籍中实无此种“省文”。显庆二年干支为丁巳,是时照邻正值丁年,只不过“丁”字巧合而已。参见下年。

李义府《殿庭元日冬至朝会乐章》二首。

又《中宫朝会乐章》一首。

又《东宫朝会乐章》一首。

《唐会要》卷三三:“殿庭元日冬至朝会,乐章七。元日迎送皇帝,奏《太和》,开元十三年侍中源乾曜撰。群官行,奏《舒和》;上公上寿,奏《休和》。显庆五年中书侍郎李义府撰。”又:“中宫朝会,乐章四,皇后受册,奏《正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东宫朝会,乐章五,迎送皇太子,奏《永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据《旧纪》、《新纪》、两《唐书》本传、《新唐书·宰相表》上,李义府于永徽六年七月由中书舍人擢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显庆二年三月进中书令,三年十一月贬普州刺史,四年八月召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龙朔二年以母丧罢。则其为中书侍郎乃在永徽六年七月至显庆二年三月之间,上述《朝会乐章》之《舒和》、《休和》、《正和》、《永和》,当作于永徽末、显庆初,《唐会要》载为“显庆五年”,疑误。乐章歌词皆佚。

显庆三年戊午(658)

九月,李善撰成《文选注》六十卷。

本年前后,太常丞吕才集王绩遗文,编成《王无功文集》五卷,并为之序。

褚遂良卒。杜正伦卒。萧钧约卒于本年。

卢照邻《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见《全唐诗》卷四一。

又《入秦川界》,见《全唐诗》卷四二。

照邻于上年奉邓王命出使益州,本年春自蜀回归。据《全唐文》卷十四高宗《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本年正月二十八日,邓王由寿州刺史转襄州刺史,故照邻先归长安邓王邸,然后再赴襄州。钟阳驿即钟阳镇,见《元丰九域志》卷七;唐属绵州巴西县,在今四川绵阳市西,乃唐时长安、益州间往返必经之地。《奉使》云:“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入秦川界》云:“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正是暮春景色。诗当作于本年暮春使蜀归来途经钟阳驿及入秦川地界时。

骆宾王《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见《全唐诗》卷七九。

赵王名福,太宗第十三子也。王记室,名字未详,当为赵王府属。昭陵碑林《赵王福墓志》:“十三岁为秦州都督,又除青部,迁隰州刺史,除梁州都督。咸亨元年九月十三日薨于梁州之官第,春秋卅有七。”陀山寺,陈《笺》失注,今检方志亦未得。清元和江氏灵鹣阁影南宋陈道人家本《骆宾王集》作“胣山寺”,胣,裂腹刳肠也,见《庄子·胠箧》陆德明《释文》。以胣名山,甚不雅驯,故后世诸本皆改为“陁”或“陀”。疑“胣”乃“駝”之蚀文。《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二六〇《青州府·山川考》:“云门山,在府南五里。駝山,在云门山西。山形似駝,三山联翠,障城如画。上有潭,名龙湫。”駝山既有龙灵,故释家建寺,以山名寺也。据《墓志》,赵王生于贞观八年(634),十三岁为秦州都督,时在贞观二十年(《旧唐书》本传作“十八年”),宾王尚年幼,奉母居兖州瑕丘,不可能至秦州游山。据郁贤皓《唐刺史考》,赵王刺頵在永徽五年至显庆二年正月,其时宾王为道王府属;赵王刺隰在总章三年(670)前,然隰州无“陀山寺”或“駝山寺”;赵王为梁州都督在咸亨元年二月至九月。是年宾王在京为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暮春从军西域,早秋已出塞矣。《大唐诏令集》卷三七《册赵王福青州刺史文》:“维显庆二年岁次丁巳正月庚申朔二十一日庚辰,皇帝若曰:……命尔为使持节青州刺史。”《旧唐书·刘仁轨传》:“显庆四年,出为青州刺史。”则显庆二年至三年,赵王在青州刺史任,其时宾王正闲居兖州,兖州邻近青州,而赵王乃道王之侄,宾王尝为道王府属,且文名早著,故赵王邀其游青州。诗当作于本年春或上年春。

义褒《嘲李荣、张惠元、姚道士》三首,见《续拾》卷三。

李荣《嘲义褒》,同上。

《大藏经·护教部》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丁《帝以冬旱内立斋祀召佛道二宗论议事第三》:“显庆三年冬十一月,上以冬雪未零,忧劳在虑,思弘法雨,雩祈雪降,爰构福场,故能静处中禁,广严法座。下敕召大慈恩寺沙门义褒、东明观道士张惠元等入内,于别中殿讲道论,始于斯时也。内外宫禁,咸集法筵。……时道士李荣先升高座,立本际义。”接叙义褒与李荣、张惠元、姚道士互相论难及互嘲之作。则义褒、李荣诗当作于本年十一月。

郭瑜《祭先农乐章》。

《唐会要》卷三三:“祭先农,乐章三,奏《丰和》之舞,二变。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旧唐书·音乐志》三、《全唐诗》卷十二录褚亮作《享先农乐章》四首;《旧志》又录《享先农乐章·承和(《全唐诗》作《咸和》)》一首,云:“太乐旧有此词,不详所起。”郭瑜所作失传。

郭瑜《祭先蚕乐章》。

《旧唐书·音乐志》三:“显庆中,皇后亲蚕,奉敕内出此词。”《唐会要》卷三三:“祭先蚕,乐章二,奏《永和》之舞。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全唐诗》卷十二录《享先蚕乐章》五首,佚名。疑为郭瑜作。

范頵《释奠乐章》。

《唐会要》卷三三:“释奠,乐章八,文宣公庙,奏《宣和》之舞。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頵等撰。”《旧唐书·音乐志》三录《皇太子亲释奠乐章》(《全唐诗》卷十二作《释奠文宣王乐章》)五首,又录《享孔庙乐章》二首,云:“太乐旧有此词,不详所起。”疑为范頵作。

长孙无忌《戏赠高阳公》,已佚。

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见《全唐诗》卷四〇。

太尉,指长孙无忌;高阳公,即许敬宗。据《旧纪》、《新纪》、《新唐书·宰相表》上、《通鉴》卷二〇〇,无忌于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为太尉,显庆四年四月流黔州,七月逼令自缢。《旧唐书·许敬宗传》载:显庆三年,进封高阳郡公。然《旧纪》云:“显庆二年八月丁卯,礼部尚书、高阳郡公许敬宗为侍中,以立武后之功也。……三年十一月戊子,侍中、皇太子宾客、权检校中书令、高阳郡公许敬宗为中书令。”按:《旧纪》是,盖敬宗于贞观十七年封高阳县男,显庆二年进爵郡公。其与无忌等戏赠唱和当在显庆二、三年间。至四年春,敬宗不断诬构,终使无忌于四月戊辰远流黔州,其时自无“戏赠”之作矣。

长孙冲《伏日苦热》,已佚。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见《全唐诗》卷四四。

长孙冲《七夕》,已佚。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见《全唐诗》卷四四。

长孙秘监即秘书监长孙冲,乃长孙无忌之子。《金石萃编》卷五〇《万年宫铭》碑阴题名有“秘书监、附马都尉、柱国长孙冲”,知永徽五年三月至九月,冲扈驾于万年宫。《通鉴》卷二〇〇载:显庆四年四月“无忌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皆除名,流岭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同。希古《和伏日苦热》云:“玉署三时晚,金羁五日归。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闲扉。”必作于盛夏休沐之时。“东阁”用公孙弘事,借指长孙氏宅第,时无忌为太尉也。《和七夕》:“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平津闱亦用公孙弘事,借指长孙宅。故冲与希古唱和当在永徽六年至显庆三年间,一为盛夏,一为七夕,其地皆在长安。

《江淮间语》,见《全唐诗》卷八七六。

《旧唐书·郝处俊传》:“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云云。”《新传》略同。

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见《全唐诗》卷三〇。

据《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〇,无忌于显庆四年四月流黔州,七月逼令自缢。此诗作年难以确考,然必在显庆三年之前。

显庆四年己未(659)

二月五日,许敬宗撰成贞观二十三年至显庆三年《实录》二十卷。

六月丁卯(二十二日),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后族(武氏)为第一等。

七月,长孙无忌被逼自缢于黔州。

马怀素生。徐坚生。贺知章生。

陈子昂生。说见拙著《陈子昂年谱》。

杨炯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

张敬之《赋城上乌勒归飞二字》,见《续拾》卷三。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四〇《唐将仕郎张君墓志铭》:“君讳敬之,字叔謇,……年十一,中书舍人王德本闻其俊材,当时有制举天下奇佚,召与相见,赋城上乌,勒归飞二字,仍遣七步成篇。君借书于手,不盈跬息。其诗曰云云。王公嗟味,乃推为举首。……唐咸亨四年七月十六日卒于家,春秋廿五。”据此,敬之当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一岁时为显庆四年。《册府》卷六四三:“高宗显庆四年二月,引诸色目举人谒见,下诏策问之,凡九百余人。”《云麓漫钞》载,是年有洞晓章程科,材充栋梁、志标忠鲠科,政均卓鲁、字俗之化通高科,安心畎亩、力田之业夙彰科,道德资身、乡闾共挹科,养志丘园、嘉遁之风载远科,材堪应幕科,学综古今科,为有唐设科之最多者。是皆与《墓志》合,故敬之诗当作于本年正月。

贺遂亮《赠韩思彦》,见《全唐诗》卷四四。

韩思彦《酬贺遂亮》,见《全唐诗》卷四四。

《大唐新语》卷八《文章》:“贺遂亮与韩思彦同在宪台,钦思彦之风韵,赠诗曰云云。思彦酬之曰云云。”《金石萃编》卷五三《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州长史判兵曹贺遂亮,滥以庸才,谬司文翰。”碑尾云“显庆五年岁在庚申八月己巳朔十五日癸未建”。洪良驹跋云:“撰者陵州刺史贺遂亮,书者洛州河南权怀素。”《全唐文》卷二〇〇小传:“贺遂亮,显庆中官侍御史,出为陵州刺史。”按贺遂亮于两《唐书》无载,劳格《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亦无其人,《全唐文》小传盖本于《碑铭》与《大唐新语》也。《新唐书·韩思彦传》:“举下笔成章、志烈秋霜科,擢第,授监察御史。”《唐会要》卷七六、《册府》卷六四五皆载:“显庆三年二月,志烈秋霜科,韩思彦及第。”然无思彦登下笔成章科之记述。唯《登科记考》卷二谓思彦于显庆三年(658)登志烈秋霜科,仪凤二年(677)登下笔成章科,此既不符合《新唐书》本传“举下笔成章、志烈秋霜科”之顺序,且两科相距十九年,甚不可信。检《册府》卷六五四载贞观二十三年(649)九月高宗诏有“游情文藻、下笔成章”科,思彦当于永徽元年(650)春登下笔成章科,显庆三年二月再登志烈秋霜科,授监察御史;而遂亮于显庆五年以陵州刺史(或长史)从苏定方平百济,则二人“同在宪台”,当在显庆三、四年间,其赠酬之诗,亦作于此二年中。

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见《全唐诗》卷四二。

又《陇头水》,同上。

又《刘生》,同上。

又《雨雪曲》,同上。

又《昭君怨》,同上。

又《关山月》,见《全唐诗》卷四一。

又《上之回》,同上。

又《紫骝马》,同上。

《西使》云:“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余剑锋在,耿耿气成虹。”首句言孟学士南游洞庭,次句言己奉使河西。天山指祁连山,弱水即今甘肃之张掖河。“天山弱水东”,则照邻出使之地当在甘州、凉州一带。《唐诗别裁集》卷十七:“‘零雨被秋草’,本孙楚诗,王粲无‘零雨’句也。岂沈约有‘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等语,故偶误用耶?”“秋鸿”,喻孟学士南游,又与“零雨”句皆暗示时令为秋。孟学士,当即孟利贞,盖高宗时孟姓为学士且以文藻著称者,唯利贞一人。《旧唐书·孟利贞传》:“利贞初为太子司议郎,中宗(彭按:应为太子弘,即孝敬皇帝)在东宫,深惧之。受诏与少师许敬宗、崇贤馆学士郭瑜、顾胤、董思恭等撰《瑶山玉彩》五百卷,龙朔二年奏上之。”《册府》卷二五八及《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载,编纂《瑶山玉彩》,始于龙朔元年。书成奏上之时,《旧传》载为龙朔二年,《旧纪》载为龙朔三年二月,《唐会要》卷三六《修撰》载为龙朔三年十月二日,三处所载时间各异,而《会要》所载,年月日俱详,当可信。要之,龙朔元年至三年,利贞参与修撰《瑶山玉彩》,不可能南游巴陵。《唐会要》卷七五《藻鉴》:“永徽元年,中书舍人薛元超好汲引寒微,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十余人,时论称美。”不确。杨炯《中书令汾阴薛振行状》:“高宗践位,诏迁朝散大夫、守给事中,年二十六。寻拜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三十二,丁太夫人忧去职。起为黄门侍郎,……上疏荐高智周、任希古、郭正一、王义方、顾胤、孟利贞等,后皆有重名。”《乾陵稽古》录《薛元超墓志》亦云元超三十二岁丁母忧;后起为黄门侍郎,表荐高智周、任希古、王义方、孟利贞等;三十四岁出为饶州刺史。则其表荐高、孟诸人当在永徽六年,时年三十三,官居黄门侍郎。《会要》“元年”乃“六年”之讹,“中书舍人”当作“黄门侍郎”。《旧唐书·刘祎之传》:“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时人号为‘刘、孟、高、郭’。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新唐书》本传同。昭文馆即弘文馆,避太子弘讳改也。总之,永徽六年,孟利贞已任弘文馆直学士,其南游洞庭当在是年之后,龙朔元年之前,确切时间不可考,然必在显庆中。上文已述,照邻于显庆二年奉使益州,翌年暮春归至长安,则奉使河西当在显庆四年前后。时照邻为邓王府典签,随邓王在襄州,奉邓王命出使河西,先至京师,适逢利贞行将南游,遂有《西使》之作。《陇头水》等七诗,皆此次西使途中所作。《陇头水》:“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陇阪,即陇山,亦即陇关,为汉唐西北边防要塞,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照邻于秋日离京西行,九月至陇阪也。《上之回》:“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皆照邻西使途中必经之地。《昭君怨》:“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时令亦为秋,当是照邻西使途中怀古之作。《紫骝马》:“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皋兰,山名,在今甘肃兰州市城南,亦照邻西使途中所经之地。“风急”“雪暗”,知其过皋兰时,已入冬矣。《关山月》:“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祁连,即《西使》诗之“天山”。《雨雪曲》:“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高阙”,喻山,两峰对峙,望之若阙也。“银为阙”、“玉作城”,皆写雪景。“雪似”四句,非身临边塞者不能道,当亦作于西使之时。《刘生》:“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照邻虽无“专征”之权,却满怀报国之志,正是奉使河西之机,激发出“不吝百身轻”之豪气。上述诗作,与稍后骆宾王之《从军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夕次蒲类津》、《边庭落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从军中行路难》等(见咸亨元年、二年条),同开盛唐边塞诗之先声。

显庆五年庚申(660)

三月,应新罗王请,诏苏定方率兵征百济。八月,攻破百济都城,百济国王请降。

十月。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委皇后参决政事,由是权归武后。

唐临卒。

唐高宗《幸并州童子寺赋诗》,已佚。

玄奘《题童子寺五言》,原注:“在太原□□北京。”见《续拾》卷三。

《册府》卷四〇:“显庆五年三月,幸并州童子寺,赋诗而还。”《玉海》卷二九同。《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〇载:是年正月甲子,行幸并州;二月辛巳,至并州;四月戊寅,还东都。故三月有幸并州童子寺赋诗之事。当时扈从群臣必有奉和之作,然今仅存玄奘诗一首。《元和志》卷十三、《新唐书·地理志》三载:天授元年(690)改并州为北都,神龙元年(705)罢,开元十一年(723)又建北都,天宝元年(742)改曰北京。据此,玄奘诗原注“在太原□□北京”,显系后人所加。

唐高宗《七夕宴悬圃》二首,见《全唐诗》卷二。

许敬宗《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见《全唐诗》卷三五。

悬圃,即玄圃,园名,在洛阳。《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李善注引杨佺期《洛阳记》:“东宫之北,曰玄圃园。”据两《唐书·太宗纪》、《通鉴》卷二〇〇、二〇一,许敬宗于咸亨元年(670)三月壬辰致仕;在此之前,唐高宗七夕居洛阳宫有四次:即显庆二年(657)七月,显庆五年七月,龙朔元年(661)七月,麟德二年(665)七月。诗必作于此四年中,姑系于本年。

李荣《嘲静泰》,见《续拾》卷三。

静泰《嘲李荣》,同上。

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今上在东都有洛邑僧静泰敕对道士李荣叙道事第五》:“显庆五年八月十八日,敕召僧静泰、道士李荣在洛宫中,帝问僧曰:‘《老子化胡经》述化胡事,其事如何?可备详其由绪。'”接述静泰与李荣互相论难及互嘲诗。当作于本年八月十八日。

卢照邻《山庄休沐》,见《全唐诗》卷四二。

又《山林休日田家》,同上。

休日,即休沐日,假日。唐代官吏十日一休沐,称为旬休,见《唐会要》卷八二《休假》。前诗云:“兰署乘闲日,蓬扉狎遁栖。”兰署,即兰台,秘书省之别称。知照邻时任职秘书省。据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及《卢照邻年谱》所考,照邻于显庆五年前后出邓王府,在秘书省任校书之类的官职。《编年史》亦云:“本年左右,卢照邻出邓王府,供职秘书省。”则以上二诗当作于本年前后。前诗一题作《和夏日山庄》,诗云:“川光摇水箭,山气上云梯。”亦夏日景象。当作于夏日。后诗云:“归休乘暇日,馌稼返秋场。……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当作于九月。

卢照邻《长安古意》,见《全唐诗》卷四一。

此诗极言长安之繁荣盛况与统治者之骄奢淫逸,结云:“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佳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扬子即扬雄,《汉书》本传言其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家素贫,嗜酒,人罕至其门”。其《解嘲》自称,“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左思《咏史诗》其四:“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照邻化用左思诗意,以扬雄自况。上文已考照邻于本年夏秋间在秘书省任校书之类的官职,与扬雄情状类似。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唐官员多在此置别业,如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照邻《山庄休沐》(见上)之“山庄”,疑亦在终南山。诗云“桂花发”,疑作于本年八月。此诗与稍后骆宾王之《帝京篇》标志着七言歌行体已趋成熟,堪称唐初七古之双璧。

唐高宗《校猎于长社之安乐川赋诗》,已佚。

《册府》卷一一〇:“显庆五年十二月辛未(五日),校猎于长社之安乐川;丙子(十日),召侍臣及蕃客夜宴,帝赋诗以纪讲习之事。”又见同书卷四〇、《玉海》卷二九。诗当作于本年十二月十日。

来济《出玉关》,见《全唐诗》卷三九。

诗云:“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显系迁谪之词。《旧唐书》本传:“(显庆)二年,又兼太子詹事,寻而许敬宗等奏济与褚遂良朋党构扇,左授台州刺史。五年,徙庭州刺史。”《新传》略同。庭州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诗当作于本年赴庭州途经玉门关时。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并序》,见《全唐诗》卷七七。

又《秋晨同淄州(一作川)毛司马秋九咏》九首,见《全唐诗》卷七八。

又《同辛簿领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同上。

又《伤祝阿王明府并序》,见《全唐诗》卷七九。

又《浮槎》,同上。

德州,唐属河北道,治安德县,在今山东陵县。淄州,唐属河南道,治淄川县,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祝阿,唐初县名,属齐州,在今山东禹城县南。宾王本义乌人,因其父为青州博昌令,遂随父至博昌;父卒于官,旅葬博昌,乃奉母居兖州瑕丘县(今山东兖州市)。上文已考宾王于显庆元年罢道王府属,归居瑕丘,徜徉齐鲁,长达十年左右。《赠高四》、《秋九咏》、《伤王明府》当作于此十年中。《同辛簿领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其一云:“崩槎年祀积,幽草岁时新。”其二云:“忘怀南涧藻,蠲思北堂萱。”其三云:“客有迁莺处,人无结驷来。”其四云:“俗远风尘隔,春还初服迟。”皆写隐逸生活,亦当作于此十年中。《浮槎》云:“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身世飘零之慨,怀才不遇之愤,溢于言表,当亦作于闲居齐鲁时。姑系于本年。

龙朔元年辛酉(661)

二月乙未晦,改元龙朔。

许敬宗进《东殿新书》二百卷。

六月二十六日,许敬宗进《累璧》六百三十卷。

睿宗李旦生。刘子玄生。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见《全唐诗》卷四〇。

《隋唐嘉话》卷中:“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唐语林》卷四《企羡》同。据此可知,诗当作于洛阳,时令为秋,其时仪官侍郎。《大唐新语》卷八《文章》改“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为“上官仪独为宰相”,遂造成混乱,致使《编年史》将此诗系于龙朔二年。《旧纪》、《新纪》、《新唐书·宰相表》上、《通鉴》卷二〇一载:龙朔二年十月庚戌,仪以西台侍郎拜相,麟德元年(664)十二月丙戌被杀。知仪先为西台侍郎,后入相;在仪为宰相期间,高宗居长安,仪不可能巡洛水堤步月咏诗。《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载:“龙朔元年,命中书令、太子宾客许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太子舍人杨思俭等于文思殿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编纂《瑶山玉彩》。可证龙朔元年上官仪已在中书侍郎任。显庆五年四月癸巳,高宗幸东都洛阳,龙朔二年三月甲午西还。则龙朔元年秋,高宗正居洛阳,仪当扈从,诗必作于本年秋。其时仪官中书侍郎(龙朔二年改名西台侍郎,咸亨元年复旧)。

唐高宗《白雪歌词》十六首,已佚。

《旧唐书·音乐志》一:“显庆六年二月,太常丞吕才造琴歌《白雪》等曲,上制歌词十六首,编入乐府。”参见显庆二年条。

唐高宗《冬狩诗》,已佚。

《册府》卷四〇:“龙朔元年冬,狩于南山,制《东(当作“冬”)狩诗》以示群臣。”《唐会要》卷二八《蒐狩》:“龙朔元年十月五日,狩于陆浑县。六日,至飞山顿。……九日,又于山南布围。大顺府果毅王万兴以辄先促围,集众欲斩之。上谓侍臣曰:‘军令有犯,罪在不赦。但恐外人谓我玩好畋猎,轻弃人命。’又以其曾从征辽有功,特令放免。上于是制《冬狩诗》。”则诗当作于十月九日,《玉海》卷二九载为十月五日,《编年史》系于十月六日,皆误。

卢照邻《和吴侍御被使燕然》,见《全唐诗》卷四二。

吴侍御,名不详。侍御,官名,唐人称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曰侍御,见赵璘《因话录》卷五《徵部》。燕然,原为山名,此指燕然都护府。《元和志》卷四载:贞观二十一年(647),于西受降城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龙朔三年(663)移治碛北,改名瀚海都护府;总章二年(669)移治于隋故大同城镇,改名安北都护府。诗题曰“使燕然”,当作于龙朔三年前;且照邻于本年秋下狱,此后不复在朝任职(见下文)。诗曰:“春归龙塞北,骑指雁门垂。”疑作于本年春。

卢照邻《狱中学骚体》,见《全唐诗》卷四一。

又《赠李荣道士》,同上。

前诗云:“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长。圜户杳其幽邃兮,愁人披此严霜。”圜户,即监狱。“严霜”表明时为深秋。照邻《穷鱼赋序》:“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鱼赋》。”可与《狱中学骚体》相印证。然其入狱之时间与具体事由,史传阙载,学者歧说纷纭,当以《编年史》说为是。《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载:显庆五年八月十八日,敕召李荣与僧静泰等在洛阳辩论,李荣辞屈,“明日,帝令给事王君德责李荣曰云云。由是失厝,令还梓州。”《赠李荣道士》:“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编年史》:“《名山洞天福地记》:‘国家保安宗社,修金箓斋,设罗天醮,祈恩请福,谢过消灾,投金龙玉简于天下名山洞府。’李荣盖自长安使益州。时照邻自称‘南冠客’,当在狱中。李荣去岁八月与僧人辩论词屈,‘令还梓州’,核之卢诗,恐当是奉使梓州,僧人夸大其词耳。”要之,二诗当作于本年,其时照邻任职秘书省。后虽因“友人救护得免”,但可能因此失官,盘桓数载,始授新都尉。参见麟德二年条。

明解《置酒集诸士俗赋诗》,见《续拾》卷三。

《续高僧传》卷二五:“释明解者,姓姚,住京师普光寺。……会龙朔之中,征诸三教有能观国者策第宾王,解因此际往赴东都,策第及之。行次将仕,乃脱袈裟曰:‘吾今脱此驴皮,预在人矣。’遂置酒集诸士俗,赋诗曰云云。”又见唐释怀信《释门自镜录》卷中。既言“龙朔之中”,又云“往赴东都”,则其登科赋诗必在东都洛阳,时在本年二月乙未改元之后,翌年三月甲午车驾西还之前。

龙朔二年壬戌(662)

十月庚戌,上官仪拜相。

元希声生。卢藏用约生于本年。

来济卒。

本年前后,许敬宗、上官仪、孟利贞、郭瑜、董思恭等撰成《芳林要览》三百卷。

《薛将军歌》,见《全唐诗》卷八七四。

《通鉴》卷二〇〇:“龙朔二年三月,郑仁泰等败铁勒于天山。铁勒九姓闻唐兵将至,合众十余万以拒之,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余皆下马请降。仁贵悉坑之,度碛北,击其余众,获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之曰云云。”

上官仪《八咏应制》二首,见《全唐诗》卷四〇。

又《咏画屏》,同上。

又《王昭君》,同上。

又《假作屏风诗》,见《续拾》卷三。下同。

又《假作赠别诗》。

又《假作幽兰诗》。

又《假作赋得鲁司寇诗》。

又《假作田家诗》。

又《假作美人诗》。

《旧唐书》本传:“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如故。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杨炯《王子安集序》:“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八咏应制》等十首,皆为绮错婉媚、对仗精工之“上官体”,其作年均难确考,约在本年前后,姑系于此。

龙朔三年癸亥(663)

二月,太子弘命许敬宗、上官仪、郭瑜、孟利贞、董思恭等撰成《瑶山玉彩》五百卷。

本年前后,许敬宗、上官仪、郭瑜、孟利贞、董思恭等撰成《芳林要览》三百卷。

十二月庚子,诏改明年为麟德元年。

本年或稍前,上官仪作《笔札华梁》二卷,论作诗之法,多言对偶、声病。

李適生。董思恭约卒于本年。

灵辩《嘲道士李荣》,见《续拾》卷三。下同。

又《荣未及对又嘲》。

又《又嘲》。

又《荣未及答又嘲》。

又《又嘲》。

又《又嘲》。

又《末席嘲李荣》。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第六》:“龙朔三年四月十四日,于蓬莱宫月陂北亭,与道士姚义玄等五人、西明寺僧子立等四人讲论。……至六月十二日于蓬莱宫蓬莱殿论义,灵辩与道士李荣同奉见。”接叙其互相论难及灵辩嘲李荣诗。当作于本年六月十二日。

《时人为李义府语》,见《全唐诗》卷八七六。

《旧唐书·李义府传》:“于是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英颖表言义府罪状,制下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侍御详刑对推其事,仍令司空李勣监焉。按皆有实,乃下制曰:‘右相、行殷王府长史、河间郡公李义府,……宜从遐弃,以肃朝伦。可除名长流嶲州。其子太子右司议郎津,……可除名长流振州。’义府次子率府长史洽、千牛备身洋、子婿少府主薄柳元贞等,皆凭恃受赃,并除名长流廷州。朝野莫不称庆,时人为之语曰云云。”《旧纪》、《新纪》、《通鉴》卷二〇一载:龙朔三年四月戊子(五日),义府配流嶲州。语当作于是时。

李义府《宣正殿芝草》,见《全唐诗》卷三五。

宣正殿即宣政殿,在大明宫含元殿北。《唐会要》卷二九《符瑞》上、《册府》卷二四《符瑞》三载,太宗、高宗两朝,皇宫产芝草仅两见:一为贞观十七年五月乙酉,安礼门御榻产芝草五茎;一为贞观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寝室产芝草二十四茎。此皆与宣政殿无涉,盖宣政殿产芝草事,史志失载。《唐会要》卷二〇:“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至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至龙朔二年,高宗染风痹,以宫内湫湿,乃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六月七日,制蓬莱宫诸门殿亭等名。”则诗当作于上年六月之后,本年四月义府长流嶲州之前。

李义府《和边城秋气早》,见《全唐诗》卷三五。

诗云:“睿作高紫宸,分明映玄阙。”睿作,皇帝之诗也。贞观中,义府官位尚卑,太宗历次与侍臣唱和,义府皆未得参预,故此“睿作”必为高宗之诗,已佚。义府和诗当作于本年三月之前。

李义府《堂堂词》二首,见《全唐诗》卷三五。

《纪事》卷四:“高宗朝,义府赋诗曰:‘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窃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时人为之语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按:此本《大唐新语》卷十三《谐谑》,所引义府诗即《堂堂词》其一。“张昌龄”,《大唐新语》作“王昌龄”,误,当据《纪事》改。《大唐新语》无“高宗朝”三字,《纪事》增之,当有所据。《堂堂词》当作于永徽元年后,本年三月之前。

董思恭《三妇艳》,见《全唐诗》卷六三。下同。

又《昭君怨》。

又《咏日》。

又《咏月》。

又《咏星》。

又《咏风》。

又《咏云》。

又《咏雪》。

又《咏露》。

又《咏雾》。

又《咏虹》。

《旧唐书》本传:“董思恭者,苏州吴人,所著篇咏,甚为时人所重。初为右史,知考功举事,坐预泄问目,配流岭表而死。”《册府》卷一五二:“龙朔三年四月壬辰,右史董思恭以知考功贡举事,预卖策问受赃,帝令于朝堂斩之。……思恭临刑,告变,免死,长流岭表。”以上诸诗,当作于本年四月之前。《全唐诗》卷六三又于思恭名下录诗七首,其中《感怀》乃太宗《望送魏徵葬》之后十句,《守岁》二首、《咏桃》、《咏李》、《咏弓》、《咏琵琶》,分见《初学记》卷四、卷二八、卷二二、卷十六,实属太宗所作。《唐诗纪事》卷三始误入思恭名下,《全唐诗》沿其讹也。参见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

麟德元年甲子(664)

二月五日,玄奘卒。

上官婉儿生。

十二月丙戌,上官仪下狱死;戊子,杀故太子忠,刘祥道罢相,朝士流贬者甚众。自是天下大权,悉归武后。

李峤年二十,登进士第。李思训年十四,登经明行修科。

道宣编成《广弘明集》。

唐高宗《谒大慈恩寺》,见《全唐诗》卷二。

许敬宗《奉和过慈恩寺应制》,见《全唐诗》卷三五。

慈恩寺沙门《和御制游慈恩寺》,见《全唐诗》卷八五一。

《英华》卷一七八录前二首,一题《过慈恩寺》,署名唐太宗;一题《奉和同前应制》,署名许敬宗。按:《谒大慈恩寺》与慈恩寺沙门和诗,始见于《广弘明集》卷三〇,前者署名“今上”,而该书自序云“唐麟德元年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则“今上”必为高宗无疑。又据《通鉴》卷一九九,慈恩寺建于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庚午(二十四日);翌年初,太宗病,以致三月辛酉宣布大赦时,乃“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丁卯,敕太子于金液门听政”;五月己巳崩。可知慈恩寺建成后,太宗不可能过访,诗必高宗作,《英华》误。《旧纪》:“麟德元年秋八月丙子朔,至自万年宫,便幸旧宅。己卯(四日),降万年县系囚,因幸大慈恩寺。壬午(七日),还蓬莱宫。”以上三诗当作于本年八月四日至六日间。

李义府《招谕有怀赠同行人》,见《全唐诗》卷三五。

又《咏鹦鹉》,同上。

前诗云:“蜀山自纷纠,岷水恒奔注。……不求绥岭桃,宁美邛乡蒟?”知诗作于蜀中。“绥岭桃”用《列仙传》葛由事,绥岭即绥山,在峨眉山西南,距嶲州不远。自汉以来,越嶲郡邛都县即以产蒟酱著称,潘岳《西征赋》有“致邛蒟其奚难”之句。唐嶲州治所即在汉邛都县故地。据《旧纪》、《新纪》、两《唐书》本传、《新唐书·宰相表》上、《通鉴》卷二〇一,义府于龙朔三年四月戊子(五日)除名,配流嶲州(今四川西昌市),乾封元年卒于此地。故诗当作于麟德元、二年间义府流放嶲州时。《英华》卷二四九录此诗于李乂《寄胡皓时在南中》之后,误署“前人”,故《全唐诗》题下注云:“一作李乂诗。”考李乂生平未曾入蜀,断非李乂作。后诗云:“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显为咏物言志,亦当作于流放嶲州时。

上官仪《江王太妃挽歌》,见《全唐诗》卷四〇。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也。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徙封江王。……永隆元年薨。”诗题称“江王太妃”,必在高宗时;其卒年无可考,然必在本年上官仪被害之前。

麟德二年乙丑(665)

十月丙寅,高宗发自东都,将封禅泰山。十二月丙午,车驾至齐州,留十日。

于志宁卒。吕才卒。

李峤《和周记室从驾晓发合璧宫》,见《全唐诗》卷五八。

诗云:“濯龙春苑曙,翠凤晓旗舒。”时令为春也。《唐会要》卷三〇:“显庆五年四月八日,于东都苑内造八关凉宫;五月二十二日,改为合璧宫。……弘道元年十二月七日,遗诏废之。”据《旧纪》、《新纪》、《通鉴》,高宗曾五幸合璧宫:一在显庆五年五月至六月,一在龙朔元年三月至七月,其时李峤年少,尚未登科,不可能与从驾朝臣唱和;一在咸亨三年四月,一在上元二年四月,皆当月还东都,与诗首句“濯龙春苑曙”之时令不合;一在本年。《通鉴》卷二〇一:麟德二年二月“丁酉,至合璧宫”,闰三月“壬申朔,车驾至东都”。据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峤于麟德元年进士及第,年二十。唐制,进士及第后,尚须经吏部诠选,方可入仕。《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凡选,始于孟冬,终于季春。”注:“十一月一日赴省,三月三十日毕。”则本年春,峤正参与吏部诠选,或已授官而尚未离都(参见咸亨四年条),故得与周记室唱和也。

唐高宗《展礼岱宗涂经濮济》,已佚。

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见《全唐诗》卷四四。

薛克构《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见《全唐诗》卷四四。

唐高宗《雪诗》,已佚。

武则天《奉和雪诗》,已佚。

《通鉴》卷二〇一:在麟德二年“十月丙寅,上发东都。……十一月戊子(二十日),上至濮阳。”濮阳,唐县名,属濮州,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册府》卷四〇:“麟德二年封禅,十一月丁酉(二十九日),至平阴顿,是日降雪,帝赋诗,皇后和。”《玉海》卷二九无“皇后和”三字。平阴顿在今山东平阴县,唐属济州。据此,前三首当作于本年十一月二十日之后,二十九日之前;后二首当作于二十九日。

卢照邻《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见《全唐诗》卷四一。

望喜,古驿名,即望喜镇,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市)南,见《元丰九域志》卷八。李商隐有《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卢诗云:“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缄愁赴蜀,自非升迁或奉使。“题拙”句则是婉辞,亦愤辞也。题,品题,评价;拙,谓拙于仕宦;虞薰,用舜歌《南风》事;“奉虞薰”犹言奉圣明也。“召宣室”用贾谊事,贾生虽贬长沙,尚有宣室之召,自己却归京无望,然驿名恰为“望喜”,则何以为怀?显为贬谪入蜀之作。剑外,剑门关外,泛指蜀中。照邻曾于显庆二年奉使益州,当有“剑外知己”;又其时张柬之正任职青城,乃照邻早年挚友(参见总章元年条)。《旧唐书》本传:“初授邓王府典签,……后拜新都尉。”《新传》略同。史传过于简略,漏载其供职秘书省与下狱事,且未言其出为新都尉之年份。按照邻《释疾文·粤若》:“及观国之光,利用宾王,谒龙旂于武帐,挥凤藻于文昌。先朝好史,予方学干孔墨;今上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是时也,天子按剑,方有事于八荒:驾风轮而梁弱水,飞日驭而苑扶桑;戈船万计兮连属,铁骑千群兮启行。文臣鼠窜,猛士鹰扬。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其后雄图甫毕,登封礼日。”“谒龙旂于武帐”谓授邓王府典签,“挥凤藻于文昌”谓供职秘书省(见显庆五年条)。“驾风轮而梁弱水”指显庆二年至三年平西突厥,“飞日驭而苑扶桑,戈船万计兮连属”指显庆五年平百济,龙朔元年征高丽。“登封礼日”指乾封元年正月封禅泰山。“赴蜀”与“从梁”同义。《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见《水经注·江水一》引《地理风俗记》。“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即“缄愁赴蜀道”之意,必为贬新都尉无疑。盖照邻解褐为邓王府典签,秩从八品下;后供职秘书省,所任何职不详,但秘书省最低官职乃正字,秩正九品下,且为清资,文士向以为荣,陈子昂即由此起家。无论典签或正字,皆高于县尉(从九品上),故云“栖栖”、“默默”、“缄愁”。其时当在龙朔元年(661)之后,乾封元年正月之前。又照邻《相乐夫人檀龛赞》:“相乐夫人韦氏者,益州都督长史胡公之继亲也。……粤以乾封纪岁,流火司辰,敬造灵龛,奉图真相。”《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可证乾封元年七月,照邻已在新都尉任。参酌照邻为新都尉秩满之时(见咸亨元年条),可定其谪新都当在本年。

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见《全唐诗》卷四一。

又《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同上。

临津,唐县名,在今四川苍溪县西。明府,县令之别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前诗云:“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孤雁南飞,喻己远谪新都也;箭动弓伤,喻仕途受挫也;还赴上林,归京之愿也。后诗云:“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北游谓高参军还京,南飞谓己赴新都也。当作于本年晚秋赴任新都途经临津、梓州时。

乾封元年丙寅(666)

正月己巳,高宗封禅泰山;壬申,改元乾封,大赦天下;甲午,次曲阜,幸孔子庙,追赠太师。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四月甲辰,还至京师。

令狐德棻卒。李义府卒。

魏知古等进士及第。王勃、苏瓌等登幽素科。

卢照邻《登封大酺歌》,四首见《全唐诗》卷四二。

登封,登山封禅。大酺,本年正月壬申,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赐酺七日”。见《旧纪》、《新纪》。歌必作于本年正月时,照邻为新都尉,当参与益州大都督府举行之酺宴,遂有此作。

李义府《在嶲州遥叙封禅》,见《全唐诗》卷三五。

上文已叙义府于龙朔三年四月配流嶲州。《通鉴》卷二〇一:“乾封元年春正月,……时大赦,惟长流人不听还,李义府忧愤发病卒。”诗当作于本年正月。

杜易简《湘川新曲》二首,见《全唐诗》卷四五。

其一云:“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其二云:“二八相招携,采菱渡前溪。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诗中描写湘川风土人情,真实而具体,非亲临湘中者不能道;且作者当比较年轻,风流多情。《新唐书》本传:“擢进士,补渭南尉。咸亨初,历殿中侍御史。尝道遇吏部尚书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而侍郎裴行俭与敬玄不平,故易简上书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阳儿轻薄乃尔!’因奏易简险躁,高宗怒,贬开州司马。”《旧唐书》本传略同,唯末云:“左转易简为开州司马,寻卒。”开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开县,自京洛赴开州,固不必道出湘中。咸亨初,易简迁殿中侍御史,又曾为司封员外郎(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并于咸亨四年(673)以考功员外郎知贡举(见《登科记考》卷二)。则咸亨之后,易简不可能至湘中,故诗当作于本年前后。惜乎易简进士登第年、任渭南尉年及擢监察御史前之仕履,皆无可考,姑系于本年。

乾封二年丁卯(667)

张说生。

苏味道登进士第。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见《全唐诗》卷四二。

又《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同上。

又《辛司法宅观妓》,同上。

又《赠益府裴录事》,见《全唐诗》卷四一。

《十五夜观灯》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锦里,成都之代称,见《华阳国志·蜀志》。张超亭,在益州城西。张超,即张楷,字公超,蜀郡成都人,东汉名儒张霸之子。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人。“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传在《后汉书》卷三六。后世民间径称“张超”,如陕西华山有张超谷,以楷曾隐居华山也。张超亭当是乡人为纪念张楷而建。辛司法,疑是益州司法参军辛某;裴录事,益州录事参军裴某,名字里贯俱不详。以上四诗当作于本年前后照邻任新都尉时。盖新都乃益州之属县,故照邻多与益州属吏交往,参与益州大都督府之种种宴集,并观赏益府同僚之家妓。《观妓》二首《英华》卷二一三作王勣诗,《全唐诗》卷三七亦皆收入王绩名下,分注:“一作卢照邻诗,一作王勣诗。”“一作王勣诗。”按:王勣即王绩,传写之讹也。王绩生平未曾入蜀,自不可能在益州城观妓。中华书局1966年影明本《英华》新编目录已改题卢照邻作,是。

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见《全唐诗》卷五六。

白下驿,即白下亭,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别》:“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据王勃《绵州北亭群公宴序》、《秋日宴季处士宅序》、《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秋日登冶城北楼望白下序》、《冬日送闾丘序》等文,考定王勃于乾封二年秋有东吴之行,诗即作于此时。今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