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现状调查:处于历史低谷还是爆发前夜?
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一些城市房价涨势明显,不少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负担重,有人担心中国经济正在“脱实向虚”,制造业正处于历史低谷。
与此同时,在全国多地,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亮点频现,一些新的产业集群悄然崛起,不少高精尖产品的研发成功,使“中国制造”增加了“高端气质”。
如何判断“中国制造”的真实态势——正处于历史低谷还是爆发前夜?2017年下半年乃至未来更长的时间,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企业运营压力加大,“脱实向虚”并未波及基本面
对智能手机制造企业龙旗电子(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振纲而言,尽管发展势头较好,但外部压力并没有减轻。对企业来说,赚钱需要创新,可创新首先需要钱。
“融资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也在攀升,做实业想干出点名堂越来越难。”葛振纲说,和龙旗同期成立的两家业内企业,一家已转入房地产,另一家则结业出售,彻底脱离了实体领域,只有我们坚持了下来。
葛振纲的压力并非个案。我们走访发现,筹钱、挣钱,是上半年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两大难题。
——融资难。与近年来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部分金融领域投资的高回报相对应的,是民间投资不旺。虚拟经济见效快,人们不愿意花大把钱在实业上。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调整信贷政策,一些企业现金流的压力陡增。
——收益难。一边是能源、劳动力、物流、管理等综合成本上升,一边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较弱,运营压力加大。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显示,我国工业与房地产、金融业等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一些资金抽离实体部门。据测算,目前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在6%左右,银行业营业利润率是工业行业的7倍。
“我是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同学中现在很多转行去了金融,留在制造业的已经不多。”天津一家从事磁悬浮轴承研发的企业总工程师告诉记者,太辛苦、回报低是很多实体经济从业人员的共同感受。赚不到钱,就留不住人。没有人才,创新和发展则难以持续。“脱实向虚”趋势下,人们开始担忧会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认为,“脱实向虚”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含金量”不高的问题。越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越不能忽视结构性失衡风险。
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看来,要充分认识到“脱实向虚”苗头带来的警醒,看到“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科技含量、清洁环保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转型的急迫性。但他同时指出,也不要夸大问题和风险,唱衰制造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制造业投资增长5.5%,比1至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增速回升。
辛国斌说,“脱实向虚”并没有波及基本面,众多制造业企业正在化成本压力为转型动力,沿着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创新。
环境倒逼企业创新意识,“中国制造”向前沿领域出击
我们调研发现,在环境倒逼之下,企业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明显加强,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推动产业间、区域间推陈出新。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场国际经销商大会上,美的集团空调事业部广州智能工厂厂长汪小进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全球市场展现了最新“智能工厂”——100多台机器人、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完成铜管折弯、安放压缩机、部件组装等步骤。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管理者可对生产全部环节实时监督。
美的集团副总裁顾炎民说,智能制造改变的不仅是效率。在新技术驱动下,每个人可以和工厂“对话”,消费升级也有了厚实的产业基础。美的用智能技术化解成本压力,打开新市场空间。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目前已在服装、家电、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大范围实践,不仅解决了存量过剩、效率不高等问题,还催生出了共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新业态。
此外,“中国制造”也向前沿领域出击:山东华星环保集团研发出低密度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打破国外企业在石油开采材料上的垄断;中国移动和中兴通讯联合研发、部署的5G试验基站实现了每秒2千兆以上的单终端下行峰值速率;用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说,制造业创新步伐正在加快,在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等多个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或将引领新的产业。
创新因子流动汇聚,打破传统发展格局,一批新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湖南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深圳的无人机……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分享技术,区域间产业承接更加平衡,制造业“新版图”正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从中长期看,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爆发前夜’。虽然尚未实现总体跃迁,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大,但向好趋势逐步明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说,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整体转型用了二三十年。对于“中国制造”的前景,要保持理性与乐观。
未来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困境?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更加注重从供给端发力,一些着眼于中长期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降低电信网码号资源占用费、公安部门相关证照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推动物流降成本……
国家就降成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方案。官方数据显示,随着一批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实施,今年已落地的“降成本”举措将每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
一边是降成本,一边是找“活水”。从开展创新创业债试点工作到优化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从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到深化房地产调控,治理“加杠杆”行为,引导资本注入实体力度不断加大,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在缓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之鑫认为,制造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看是要素配置扭曲,根源还是体制机制障碍。在市场制度层面,健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要素流动等制度;在企业发展层面,激励创新、保护产权、减轻负担、打破垄断;在政府管理层面,简政放权、搭建平台、创新服务。
制造业自身也在经历着变革。12年前笔记本代工占全球“半壁江山”时,昆山就意识到了“缺芯少屏”难以为继。曾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江苏昆山,正从代工电脑转为研制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机,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孵化,推动昆山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中高端”。
在工信部和地方指导下,我国逐步推出制造业的示范试点城市,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辛国斌说,工信部将扩大试点示范城市(群)覆盖面,选择20至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继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发展优质制造,提高“含金量”。
国家和行业出台一系列扶持引导举措。如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并轨,建立可追溯体系,补齐品质短板;出台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健全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
辛国斌说,2017年,工信部还将遴选一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2至3年内有望取得突破的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并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科技决定制造业升级的‘段位’,改革决定制造业跨越的速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说。
(新华社北京201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