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实践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融合教育与社区支持

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残疾儿童从生理和心理上真正融入、适应并能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让残疾儿童顺利回归社区是他们迈进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这一过程需要残疾儿童和社区双方的互动:一方面残疾儿童要有主动参与社区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社区也要主动地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接纳特殊儿童,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服务。[19]普通学校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引领与组织的作用。

一、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分类

(一)社区中的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是“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20]它是一种无形资源,融合于社区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为社区成员所共享,又制约着其行为和思维的方式。具体来讲,社区文化主要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类。[21]

1.社区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等,往往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态度表现出来,决定着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对社区成员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社区物质文化。也可称为文化载体,是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们有意识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组织社区成员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和机构,是社区文化的有形部分。如图书馆、文化宫、公园、影剧院、体育场馆、儿童乐园等等。社区物质文化决定着社区成员文化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休闲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二)社区中的人力资源

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的事务[22],主要包括:

1.社区的行政组织。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行政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方便地协调本地区的相关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

2.学生家长。学生家长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居民,他们在不同的单位工作,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加之关注孩子的教育,他们非常愿意为孩子的校外活动助一臂之力。

3.专家学者。这些人学识渊博、受人尊重,可以为校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可以在校外教育活动中作为校外辅导员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本常识,介绍最新的学术前沿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对校外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指导也是他们特有的优势。

4.各类企业及社会组织人士。坐落在社区内的各类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中热心教育的人员,可以为儿童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和帮助。

5.退休人员。退休人员主要的活动范围在社区。他们既有丰富的阅历、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和感召力,又有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极大热情和时间、精力。由他们组织社区内各种校外教育活动,感染力强、效果好。

6.社区志愿者。社区的志愿者大部分由高校大学生、公益组织人士、医院志愿者等组成。他们热心于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7.其他人员。如社区内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社会工作者、知名人士及具有各种专业特长的居民等。

(三)社区中的物质资源

社区中可以获得丰富的融合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物质资源和社会物质资源两大类。

1.社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主要指社区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自然地存在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构成学校存在的自然背景。这些自然生态环境为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生态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且近便的教学材料,构成了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的物质基础。

2.社区的社会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的物质设施与服务机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也是社区物质文化的体现。例如,农贸市场、楼房、街道、建筑工地、超市、医院、银行、邮局、百货商店、理发店、裁缝店、小吃店、修理部、垃圾站、图书馆、书店、科技馆、少年宫、学校、体育馆、影院、宣传栏、交通标志、博物馆、公共汽车、交通设施、敬老院、福利院、警察局、消防队、公园、旅游景点等。这一类是与儿童发生联系的社会机构或社会设施,构成儿童成长的社会物质背景。

二、社区支持对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对残疾儿童的理解与接纳

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消除任何形式的残疾歧视,促进对残疾儿童的理解与接纳,避免仅仅基于残疾而做出的任何区分、隔离和排斥,避免给残疾人贴上任何形式的负面标签,逐步实现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认同和接纳的心理融合。社区可以为残疾儿童提供互动的真实环境。残疾儿童通过与社区中正常人的交往,可以改变社会对残疾儿童的负面态度,消除普通人对残疾儿童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人们对残疾儿童的观念由传统的歧视、怜悯转为平等、接纳,最终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风尚。

(二)为残疾儿童社会化发展提供机会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整合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开展残疾儿童的社区教育,可以克服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封闭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除了一部分作为救济安养、疾病治疗的对象生活在机构中,大多数长期依靠家庭,同时也封闭在家庭中,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返回社区。因此,应通过社区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多样活动,为残疾儿童参与社会提供机会,丰富残疾儿童对社会的认识,加深残疾儿童对社会的真实体验,进而促进残疾儿童能尽早顺利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同时,提供支持和便利让残疾人以一般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参加到普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活动中,融入主流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最终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三)为融合教育的课程开发提供多种资源

设计和开发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是增强课程适应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儿童需要与自己的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形式活泼生动、内容简洁实用、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对于那些身心发展存在着缺陷的特殊儿童来说尤其如此。社区作为儿童们生活的背景,为这种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社区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社区开展的各种活动、社区的风土人情等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灵活确定教育内容,设计“社区本位”的课程,是增强课程适应性、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社区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教师可以根据社区情况灵活地选择甚至创造教学的方式方法。[23]

三、社区参与融合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社区资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社区资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在学校外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资源的参观、调查、访问、实习、见习以及生活体验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围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让每一个孩子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比如可以在春暖花开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在秋收时节体验劳作生活的乐趣及收获的快乐,真正让社区资源成为教育的活教材。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的本色,如带学生进行商品调查、户外教学、社区访问、社区参观、社区远足、参与社区服务等,为其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奠定基础,让生活和学习真正成为一体。

2.在学校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指学校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诸如请社区内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行业的专业人士、社会志愿者以及学生家长等,开展校内的讲座、学习指导,组织游戏、手工劳动等。如可以通过“家长导师”“家长辅助教学”“与专业人员结对子”“志愿者辅助教学”等形式,鼓励家园互动,学校和社区互动,将社区资源中可移动的部分“请进”学校,从而使社区资源真正走进学校。

(二)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课程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课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将原来有教育意义却未被认识和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纳入课程资源范畴,即社区资源课程化;二是指对原有社区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即充分地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课程,有利于学校课程结构的完善。一方面,学校积极地组织社区资源开发课程,必将在课程内容上更多关注学校及所在社区的具体特点,有效地将社区文化、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组织进具体的课程教学,从而扩展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上,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课程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

在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课程方面,宁波市达敏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达敏学校自2002年开始,经过多年的持续实践和系统化的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培智学校教育社区化思想,提出了“社区大课堂,生活活教材,公民似教师”的达敏学校社区化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4)。

图1-4 宁波市达敏学校构建的社区化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校教育协作为纽带、社区为平台、生活为内容、公民为教师,知能整合、知行合一,学校教学与社区教学相结合,最终实现智障学生“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之目标。[24]

(三)创设社区融合文化,营造残疾人社会融合的价值基础

融合文化是指残疾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文化创造,并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产品,包括文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诸多领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立社区融合文化有利于包括普通人和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包容心,确立作为平等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促进所有人全面融入社会。

具体而言,残疾人社区融合文化的创设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共享,即共同享有公共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应向残疾人开放,并积极推进公共政策环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辅助服务,切实保障残疾人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资源、享受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二是共融,即共同融入社会文化活动。残疾人参与社区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是综合性的,他们应当与所有人一样有权利共同享用公共文化设施和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和引导残疾人参与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中来,将他们的需求充分纳入社区服务。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和普通人同台献艺的文化活动、趣味性体育运动,支持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及残疾人组织参与社区康复的决策等。三是共创,即共同创造文化作品和产品。[25]

(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平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整体发展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近年来,社区康复理念在不断变化发展,已经由早期的“治疗模式”向“融合发展模式”转变:一是社区康复内容从阶段性的个体功能恢复向持续的社区参与活动转变,更加强调残疾人的主动参与和全面融入;二是社区康复责任从以个人为主向以社会为主转变,更加强调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和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创设对残疾人康复的意义;三是社区康复从单个部门或单个学科向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转变,更加强调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社区的全面发展。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残疾儿童从生理和心理上真正融入、适应社会生活,并能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

第一,社区志愿服务。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志愿人员服务体系,组织社区内人力资源来支持残疾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并向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训练与支持,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和训练,为残疾儿童家长开展指导和培训,使他们获得经常性的志愿服务。

第二,医疗健康服务中心。旨在通过社区内的医疗康复机构,为残疾人士家长举办讲座、展览,介绍预防残疾和康复训练相关知识,同时,为残疾儿童提供常规医疗检查、康复服务、家庭危机与干预等活动。

第三,企事业网络。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联络,获得他们的支持,并争取他们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指导和训练,同时,尽可能地接受残疾人就业。

第四,家长教育与资源中心。旨在为残疾学生家长以及公众提供社区教育课程,为他们提供聚会、交流的空间,并指导他们积极开展相互帮助与支持。

第五,生活指导与训练。旨在为残疾人士提供生活技能的训练,如买卖商品、邮寄物品、食物制作、手工制作等,促进残疾儿童社会生活技能的提升。

(五)为残疾儿童的就业转衔提供服务

就业转衔服务即通过系统、专业的辅导及相关资源支持,帮助残疾学生由学校生活过渡到成人生活,进入工作岗位,使其能自力更生,并能通过就业活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一般而言,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可能会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或者直接进入社会。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除了学校教育开展的指导外,社区中的资源对于这些残疾学生的就业转衔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区里丰富的资源,诸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工厂等可以在对儿童的职业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提前让他们接触实际的工作情境并在其中进行劳动体验和技能学习,为他们的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工厂、企业、单位通过残疾人的实习实践活动,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歧视态度,变被动接受政府安置为主动接纳残疾人,并营造平等、自强、自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社区资源可以利用来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符合本社区特点和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社区中部分企事业单位、工厂还可以直接为残疾学生提供支持性就业机会,直接为残疾学生提供特定岗位的工作机会。

【本章小结】

融合教育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普通学校和社区的通力合作。其中,普通学校是融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育行政部门是融合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融合教育质量的监督者,社区则是融合教育实践的重要场域。本章分述了普通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三者在融合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机制,认为普通学校需要从师资建设、支持性资源建设、制度建设、课程调整、环境创设等诸多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以应对融合教育给普通教育带来的挑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强化教育部门对融合教育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融合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社区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接纳特殊儿童,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服务。

【思考题】

1.学校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哪些人员的共同参与?各自应该承担什么主要工作?

2.资源教师在融合教育的推进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如何评估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质量?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4.无障碍环境的创设包括哪些内容?

5.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动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工作?

6.如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融合教育?

【推荐阅读】

[1]冯雅静.随班就读教师核心专业素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

[2]王雁,王志强,程黎等.随班就读教师课堂支持研究[J].教育学报,2013(6).

[3]毛亚庆.论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改进[J].教育学报,2013(3).

[4]黄兆信,万荣根.社区:融合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域[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5]彭兴蓬.融合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

[6]于素红,朱媛媛.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12(8).

[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