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和我们其他人
现在,各方的运气都很差。在出狱后的若干年里,希特勒迅速重建纳粹党,并通过1933年的大选获得权力。有关这段时期德国政治的精细研究著作已经塞满了图书馆的书架。如果德国有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能经得起纳粹党的冲击,那么历史恐怕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如果德国宪法不允许总理绕开国会单独采取行动,那么希特勒也不会平步青云。如果欧洲列强能采取行动,对德国的侵略活动——如进入莱茵兰、吞并奥地利、攫取苏台德地区——加以惩罚,那么这些地区的民众或许在1939年之前就举行起义了。但当时有的只是等待和期望。英法两国的政客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纳粹在德国崛起,又眼睁睁地看着欧洲陷入灾难。
不应该将纳粹的崛起仅仅视为纯粹的德国现象,或甚至只是欧洲的失败。按照美国的观点,在1941年和1942年,合众国第二次出手相助,将欧洲从邪恶中拯救出来,而这股邪恶势力当时并未威胁到新世界。但这只是片面的观点。希特勒的崛起与世界范围内的决策失误有关,其中当然也包括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也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中东。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应该对这种局面负责。美国参与设计随后又抛弃了的国联效率很低,在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时期,它只能犹豫不决,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欧洲只能独自按照美国划定各州的方式处理划界问题,于是出现了一个七拼八凑的南斯拉夫、一个臃肿的波兰,又将一部分说德语的人留在了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这引起了纳粹分子的不满。
尽管如此,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仍然有机会摆脱政治上的极端主义,强化民主制度,但192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大崩盘,首先从美国失去控制的消费经济蔓延开来。本来各国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地方性控制方案,只可惜民主国家——如拉姆齐·麦克唐纳领导的英国和赫伯特·胡佛领导的美国——的无能,不仅促使世界贸易走向萧条,还导致大量失业,这极大地增加了独裁统治的威望,人们认为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条选择路线:贸易保护主义者制定的关税和世界贸易的大萧条将资本主义民主重重地打翻在地,人们希望有一个铁腕人物能站出来规范市场,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并非只出现在慕尼黑。
总而言之,许多欧洲国家对民主政治经验有限。在一个世纪中,西班牙经历了专制君主制、专政、政变、起义和复苏。随后,在1931年成立第二共和国之前,这个国家又落入了一个新独裁者手中,他的名字叫普里莫·德·里韦拉。他组建的左翼政府在随后的内战中被推翻,之后掌权的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一方面是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小农经济,另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城市和共和制。在佛朗哥发动起义之前,西班牙已经陷入了长期对立。意大利是个年轻的国家,当曾经的左翼记者贝尼托·墨索里尼于1922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时候——后来他的这段经历被神化为“向罗马进军”——意大利还正在学习民主文化。与西班牙相似,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使国家内部产生了分歧。从1919年到1921年,波兰战胜了苏联。在1926年约瑟夫·毕苏斯基将军攫取政权之前,波兰经历了5年的议会政治。与德国相似,当大萧条不期而至的时候,反犹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了波兰政坛的主流。
1919年之后,随着奥匈帝国的分裂,中欧出现了许多新兴国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出现了专制君主制;希腊和保加利亚出现了独裁者,他们分别是梅塔克萨斯将军和基蒙·格奥尔基耶夫。海军司令米克洛什·霍尔蒂在匈牙利建立政权,葡萄牙出现了军政府,罗马尼亚产生了君主独裁制。由此可见,虽然德国出现了最极端的法西斯主义,但这股浪潮并非德国独有。由于民主制最终在欧洲取得了胜利,这使我们很容易忘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民主制看上去有些另类。
民主和繁荣之间的关系看上去远没有过去那么明显。意大利——而不是德国——就是个好例子。在意大利,墨索里尼鼓吹社团主义,恢复沼泽地,为促进谷物生产发放补贴,之后又接管并合并银行和工商业,这一切看上去都很成功。的确,这位“领袖”在国外的声誉并不好,因为他想在非洲建立一个帝国,为意大利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他的这种做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所作所为并无本质区别。事实证明,法西斯主义并未推动意大利经济的发展。从大崩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0年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只有战前的一半,近半数的意大利人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总投资率也有所下降。但当时的旁观者看不清这些问题。
希特勒管理经济也不在行。他以一种混乱的方式管理国家,他本人很少参与制订经济计划。一个曾为他作传的作家直截了当地说:“非凡的经济复苏是领袖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是希特勒的功劳。”希特勒对汽车着迷,他批准成立了一支工人分遣队。这支分遣队按军事化管理,成员的工资非常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修建新公路,此外也会参与一些水利项目和林业项目。他出任总理的时候,德国大约有600万失业人口。但到了1938年和1939年,失业人数已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但当时并没有统计妇女的就业情况,因为纳粹党认为,女性应该留在家里照顾家庭。当然,犹太人也从未被计算在内。另外一方面,德国还禁止独立的工会和罢工。
庞大的公共服务和规模更大的重整军备吸收了大量失业工人。纳粹实行的是一种半军事化的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对军事的投资明显高于对工业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亚尔马·沙赫特领导下的中央银行和经济部门在催生巨额的政府赤字的同时,却能使物价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德国正在全速奔向战争。进口的货物主要是原材料和食品,国内物资主要用于发展军工产业。戈培尔曾说花费在军备上的钱是“天文数字”,而希特勒不断强调,与扩军备战相比,“钱”——他指的是经济——根本不值一提。在纳粹党的思想中,“经济”从来就不是游离于民族、军事和备战之外的独立议题。
德国有极好的科技基础和工业基础,1918年的战败并未对其造成毁灭性影响。德国的商人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支持纳粹党,但最后却被希特勒忽视。驱赶犹太人和灌输纳粹思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削弱德国人的创造力和工业上的天赋。甚至到了战争后期,尽管缺乏能源和原材料,德国工业仍旧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新式武器。
然而,巨大的财政赤字和为战时经济制订的短期计划揭示了德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在制订进攻波兰的计划时,希特勒认为,为战争做准备的德国经济繁荣不可持续,这恰好说明了发动战争的必要性。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场赌博。希特勒在国内外大张旗鼓地吹嘘他的经济奇迹。相比之下,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美国推行的“新政”似乎也很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民主国家正在逐步恢复信心。在重整军备成为首要任务之前,斯坦利·鲍德温领导的英国和罗斯福领导的美国都已经走上了复苏之路。但在如何应对衰退的问题上,民主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政治分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分歧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产生的分歧有相似之处,都涉及人们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认识。从今天的角度看,墨索里尼是个小丑,但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个天才。在国际政治图谱的另一端,尽管国内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斯大林的宣传机构使西方国家相信,苏联已经一跃建成非常成功的工业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