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美学思想的凝练

在音乐发展史上,对音乐美学的认识是伴随着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产生的,虽然在早期人们还不能用语言系统地阐述音乐审美意识,但是已经零星地在各种美学著作中涉及了音乐美学。比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古希腊戏剧的总结;莱辛的美学著作也是讨论艺术和戏剧作品的;黑格尔的《美学》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史材料,甚至在论音乐部分可看出,黑格尔对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是熟悉的,对当时的音乐生活也是了解的”[1] ,就是在这种零星的音乐美学论述上,人们对音乐美学的认识渐为加深,到了18世纪、19世纪,欧洲初步建立起了音乐美学这一学科。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既是音乐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同时又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音乐存在为研究对象,对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哲学美学思考的音乐哲学”[2] ,这种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上的,是对音乐自身的美学思考。同时,它还与音乐领域外其他学科知识互补,站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审视音乐的美学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其中的一员,对苏联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先进的美学思想对卡巴列夫斯基的影响就是他将“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美学思想作为了《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的题词。

(一)苏霍姆林斯基与音乐教育的渊源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ухомлинский)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终身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上,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历,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他的教育著作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被称为“学校工作的百科全书”。他浅显易懂又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活的教育学”,他个人更是苏联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教育思想界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家出身,但是他非常热爱音乐。他在童年时期就喜欢吹芦笛,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在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他收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满足孩子们的音乐需求。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音乐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还在学校开设了“音乐室”,里面有音乐唱片、民族乐器、音乐教具和播放器。课余时间,孩子们可以到音乐室尽情地感受音乐。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中学,却在十九年间培养了76名青年音乐家,这与苏霍姆林斯基重视音乐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苏霍姆林斯基并非音乐科班出身,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育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能为共产主义接班的高素质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显然深深地赞同这样的观点,在他的美育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即“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人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着健全发展的人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音乐教育显然就是这样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才能让学生身心更为健康地成长,至于能否成为音乐家倒是其次的。列宁的美育思想就是他那句著名的艺术论断“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苏霍姆林斯基将这个观点牢记于心,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他尽可能地让学生都接受到艺术的熏陶,他积极地开设音乐课程,丰富音乐教育的形式,还尽可能地增添更多的音乐器材,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并没有将音乐教育作为遥不可及的精英教育,而是作为发展学生才能的平民教育。

(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音乐美学思想观

1.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音乐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许多音乐家穷其一生也无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的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3] 因此,音乐不仅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某些记录,更是在记录的过程中渗透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语言,人们把这种感受和体验用有组织的音响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音乐,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语言”。所以,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这种特殊的语言对孩子们的教育作用,有的时候一首激昂的进行曲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震撼,远远胜过喋喋不休的演讲。所以,他总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接触优秀的音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霍姆林斯基的音乐宝库中,收藏最多的是自然风光音乐,他认为音乐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农村学校中最常接触到的是自然风光和各种农村景物,所以应该“以儿童所能理解的那些鲜明形象来表现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响:小鸟啾啾、树叶飒飒……”,只有这样做“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才能交替进行”[4]

2.对音乐审美感受的认知。对于音乐审美感受,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情境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经验,即新音乐作品的出现只有少数的创作者能够做到,但是要理解这些音乐内涵,并且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利用这些音乐作品确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因此,他强调音乐教育宗旨是“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要培养人”,在这音乐教育主导思想的指导下,苏霍姆林斯基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任务确定为教会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他教授音乐课,不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音乐课堂上,听老师分析乐曲,而喜欢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比如欣赏柴科夫斯基的《云雀之歌》,苏霍姆林斯基会把孩子们带到田野上,亲自听一听云雀的声音,然后介绍一些关于云雀的知识和乐曲的背景,之后让孩子们倾听这首乐曲,静静地感受乐曲中活泼的云雀,听完后还可以让孩子们以绘画的形式将乐曲中的云雀呈现出来。这种情境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迅速进入乐曲营造的气氛中,心灵能和乐曲讲述的故事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音乐的世界。有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干脆让学生们坐在池塘旁,眺望着夕阳西下时的远山、房屋、田野,安静地听着大自然的声音,这时候孩子们内心会自然地回忆起某段描述这种自然风光的乐曲,渴望反复倾听这首曲子,这时现实的情景和音乐旋律就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和丰富的联想,达到音乐欣赏人曲合一的境界。

3.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认知。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音乐的教育功能,他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与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马克思全面发展的历史学说的影响,认为在教育中“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5] ,这也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宗旨。所以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育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促进关系,音乐对人的情感、智力、精神等方面都有启迪作用。

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非常强调音乐净化心灵的作用,把音乐和医学并列而谈,认为“医学净化身体,音乐净化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音乐在道德方面的作用“如同体操使身体得到舒展一样,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多种手段之中,音乐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音乐会帮助人们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不良的东西,音乐将儿童引进善良的世界”[6] 。通过音乐可以唤起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行为的向往、对人奴役人的憎恨。同时,音乐对于孩子们智力的充分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能够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得更远,音乐也是孩子们激情的源泉,在孩子们的天性中增加了诗意的成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让学生们倾听爱德华·格里格的乐曲,然后让孩子们想象乐曲中大森林的景象,这时候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用画笔在纸上描绘自己听到和想到的自然,即使最沉默寡言的孩子也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这些实践让苏霍姆林斯基坚信:“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7] 最后,音乐是促进心灵和身体健康的增强剂。“音乐教育以音乐特有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进取心理、创造心理、协作心理、柔韧心理、宽容心理和同情心理等,使他们的个性心理和谐发展,使他们学会处世、处事,学会做人。[8] ”独唱,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合唱,则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演奏乐器时,需要学生看乐谱,大脑根据乐谱指挥手指演奏乐器,同时耳朵还要倾听音乐,这样的一系列动作既训练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锻炼了大脑。

苏霍姆林斯基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朴素的美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

(三)苏霍姆林斯基音乐美学思想贡献

首先体现在他认识到音乐美在教育中的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长达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中,他始终深信音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神奇的力量,所以强调没有音乐教育,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这种坚持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显得非常宝贵。音乐作为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途径,应该成为每个学校的重要课程,既要努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欣赏音乐中的情感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理念上。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理念是非常独特的,他的音乐教育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音乐家。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是重要的辅助教育手段。音乐对学生的思维、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音乐能让孩子的大脑从繁忙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得到休憩,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精神得到充实。这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而这个思想更是得到广大音乐家和教育家的认同。卡巴列夫斯基在为普通学校制定新的音乐教育大纲时,一直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的,并将“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的音乐教学原则作为新大纲的题词。

最后体现在音乐欣赏的方式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境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是音乐教育中值得借鉴的教育方式。音乐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的,特别是许多歌颂祖国自然风光的音乐,更是作曲家置身于自然之中油然而生的感情冲动。让学生回到自然,在自然中体验乐曲的美妙旋律时,就更容易与作曲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对乐曲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的美学思想对苏联的教育者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来自于教育实践中,所以他对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卡巴列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受益者。他多次在著作以及谈话中提及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的影响,盛赞苏霍姆林斯基为“真正的创造者”和英明的教育家,认为他的教育学是崇高的艺术,是“一部不断发展着的交响乐,它没有传统框架的束缚,它主要是灵感和确凿的理性的结合”。所以当着手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时,卡巴列夫斯基首先就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美学思想,并且以他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的人”作为自己的改革目标和前进方向。卡巴列夫斯基自己也表示《苏联音乐教学大纲》的内在激情在这句话中充分体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其他方面的美育思想在卡巴列夫斯基著作中也有体现。例如卡巴列夫斯基的著作《如何向孩子们讲解音乐》一书中采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艺术教育首先内含着扣人心弦的讲话”作为题词。在该书的结束语中作者又采用了另外一段话“话语永远讲不通音乐的全部深度,但没有话语,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能够了解情感的最细腻的境界”。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着苏联教育界,同时也影响着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

注 释

[1].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理论新构[J].文艺研究,1996(5):64—73.

[3].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5.

[4].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出版社,1983:438.

[6].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

[7].陈立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2003(3):48—49.

[8].陈立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2003(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