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联音乐教育状况
苏联音乐教育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用当今世界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的眼光审视俄罗斯音乐教育状况,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普通音乐教育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苏联培养出了许多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这与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大部分音乐教育家都有专业音乐教育的经历,卡巴列夫斯基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苏联的音乐教育状况应该从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
(一)专业音乐教育状况
1.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嬗变
专业音乐教育起源于988—989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ВладимирСвястослав)将基督教定为古罗斯国教。首先,当东正教进入古罗斯,就产生了教会学校。在教会学校中,教授“教堂圣咏”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随着教会学校的产生可以说俄罗斯就有了专业音乐教育。与此同时,俄罗斯民族音乐教育也存在并发展着。由于这两种音乐教育在其价值取向、存在条件和表达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两种价值取向下的音乐教育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不断冲突地发展着。正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尼古拉耶娃(НиколаеваЕ.В)教授所指出那样, 10—17世纪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在东正教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会音乐教育;另一种是在古罗斯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定向的音乐教育。”[1] 到了17世纪上半叶,西欧的音乐开始逐步进入俄罗斯社会。随着西欧音乐对古罗斯文化的影响,加之彼得一世及其随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音乐教育得到整体发展。18世纪宫廷音乐机构(歌剧院、合唱队、乐队)陆续建立,并于30年代在彼得堡建立了“器乐班”。随后的1779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俄国最早的戏剧学校和音乐艺术专门学校。标志着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到了19世纪,俄罗斯的女大公依莲娜(Ирина)在米哈伊诺夫皇宫创办了音乐教育班,可视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雏形,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开端。[2] 特别是1860年以后,首批音乐学院分别在彼得堡(1862年)和莫斯科(1866年)成立。它们的建立标志着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鲁宾斯坦以及“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 科萨克夫)。他们在音乐创作上,一方面体现传统的民族音乐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对西欧乐派的倾向。他们强调专业的音乐知识,并有学院主义的特点,像柴科夫斯基是俄国最早接受学院教育的专业作曲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与音乐学院的建立以及一些音乐家的教学活动密不可分。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世界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23年,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得以形成和确立,这种体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层次,以为儿童和青少年了解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音乐修养为目的的非专业性学校———音乐学校;第二层次,提供各类中等专业教育的音乐专科学校;第三层次,以培养高级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音乐院校。[3]
总之,保留至今的宗教音乐是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音乐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础。与此并存的民族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整个音乐教育在17—19世纪的发展中,借鉴和吸收了许多西欧教育观念,并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本国的音乐教育思想及音乐教育实践。随后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专业音乐教育的真正确立。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时期开始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
2.设置专门化的音乐教育机构
第一层面是儿童音乐教育机构,它是专业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组织,是儿童早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场所。儿童音乐学校是最具特色的专门基础音乐教育机构。儿童音乐学校成立于苏联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它是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建立之初就有4500所学校,约75万学生和52000名教师。到了90年代,已发展到8387所(仅莫斯就达150所之多),140多万名学生,约占苏联所有学生总数的5%。苏联第11个“五年计划”中,打算再建1000余所儿童学校。随着苏联的解体,此计划的实施受到冲击。[4] 现如今,莫斯科139所音乐教育机构中儿童艺术学校就有139所,其中103所为音乐学校,数量仍很庞大。[5] 由此可见,俄罗斯政府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人的音乐才能在儿童阶段最先显露出来,因此,儿童阶段接受音乐教育是最佳时期。苏联教育体系下的儿童阶段就对一个孩子将是普通音乐爱好者或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进行定位,这种音乐教育体系被称为“英才音乐教育”[6] 。这种鲜明的特色在世界音乐教育中被公认。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也曾被极少数欧美诸国的音乐教育家们所否定,但是在这种体系下,俄罗斯培养了众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它的成功举世瞩目。因此,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儿童专业音乐教育是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中最大的特色之一。
第二层面是中等音乐教育机构,它是具有中专性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4年制中等音乐学校和中等音乐师范学校。两者专门为中小学输送教师队伍;第二类为初、中等一贯制的音乐学校,如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11年制)、中等音乐专业学校(11年制)。此类学校,是为高等音乐院校输送人才,毕业后获得中等音乐教育毕业文凭,特别是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考入专业音乐院校;第三类为培养专门学科的音乐学校,如莫斯科合唱学校、天才儿童音乐学校(11年制,主要培养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竖琴等的专门性人才)。此类学校招收具有专门学科音乐天赋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计划,教育科目大体与中等音乐学校相同。
第三层面是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包括音乐学院、音乐师范学院、师范大学、艺术院校。音乐学院是俄罗斯最高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在苏联时期有诸多音乐学院。解体后,以圣彼得堡国家音乐学院和莫斯科国家音乐学院最为著名。艺术院校是所有艺术学科的综合类大学,类似于我国的各级艺术学院。音乐师范学院是培养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教师,师范大学下设的音乐系是培养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所不同的是,前者学校注重本专业的教学法,毕业后进入各类专业音乐院校任教,最为著名的是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后者的教育机构在全俄有几十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音乐教育委员会,负责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相关文件。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的教育体制,均以著名的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为准。
俄罗斯利用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音乐教育,在教学条件上提供了优质的保障,其次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保障。优质的师资是教育质量、教育效果等的根本保障,有了好的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思维及提高文化修养。最后专门的教育机构下设统一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加专业的、统一的教育。
3.制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它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机构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而且每个不同等级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着其教育机构的性质所在。
首先是儿童音乐学校的培养目标:儿童音乐学校在建立之初至二战后,它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儿童音乐学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进入音乐中专学校继续接受音乐教育,一部分走向社会就业。而随着本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儿童音乐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许多教育观念也随之而变化,今天儿童音乐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音乐文化修养的全面的人。但儿童音乐学校仍具有专业职能,部分儿童在这里确定了是否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正如音乐教育家阿·拉古金(А.Лагуткин)曾指出的,儿童音乐学校的目的之一是发现对专业音乐活动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儿童及少年,并培养他们考入专业音乐院校。[7] 由此可见,儿童音乐学校是提高和发展音乐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通向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最大的基地。此教育机构是在基础专业音乐教育中与欧美以及我国差别最大的地方。
其次是中等音乐学校的培养目标:中等音乐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培养专业教师。每个中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目标分工明确。如中等音乐学校和中等音乐师范学院,二者的培养目标均为教师,所不同的是前者为儿童音乐学校输送专门教师,后者为普通学校培养音乐教师。而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的目标则定位于中等专业音乐人才,为高等音乐学院输送后备人才。
最后是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院校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阶段目标定位仍然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教学经验的总结,其目标定位也随之变化。以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彼得堡音乐学院为例,两所音乐学院在1922年被国家纳入统一管理并提出培养目标———不是造就“狭隘的专家”,而是培养受过广泛教育的,能够适应当代生活的要求,胜任实际工作的音乐艺术工作者。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作用以及教育科学中的作用,两院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化,如今培养的是高端的艺术人才,各个音乐艺术领域里的专业音乐家。包括器乐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作曲家、音乐学家等。又如俄罗斯的高校音乐系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专业研究领域宽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说,教师能够在不同等级和类型的音乐学校中从事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可见,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兼备的优秀人才。
4.课程设置具有全面性和连贯性
俄罗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具有连贯性和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系合理、课程的分类详尽,课程内容很少具有重复性。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有机结合使整个专业音乐教育课程更加系统化。
以儿童音乐学校为例,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主要表现在除开设专业技能课以外,还开设了必修课程,即视唱练耳课、合奏课、合唱课、音乐文献(或称音乐理论)。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比重最大,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合奏课是使学生在乐团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合唱课以视唱练耳课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以本国作曲家的作品占很大比重。音乐理论课是与音乐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技能以外的音乐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与此同时,儿童音乐学校还开设了促进全面发展而具有灵活特点的选修课程。例如,作曲课、指挥课、舞蹈课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非常合理,直接作用和影响着每位学生是否能走向专业音乐道路。
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阶段性课程,随着年级增高,课程比重会有所变化。以音乐学院附属中专钢琴系课程设置为例,一年级开设专业课、视唱练耳、基础理论、音乐文学。二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和声、历史。三年级又增加了教学法和世界文学。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又开设了相关延伸性的课程。如莫斯科音乐学院主要课程分为四大部分:社会科学(马列主义、哲学、文学等);专业学科(包括器乐、声乐);音乐史与音乐理论(俄罗斯历史、世界音乐史、美学史、和声学、音响学、音乐分析等)以及一般学科。[8]
上述各个阶段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充分展示了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后一个阶段的教育是前一个阶段教育的自然延伸和发展,课程体系严密而统一。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达到了延伸教育科目和提供学生发展空间的作用,而且培养了他们教育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的工作。
5.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俄罗斯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声乐艺术教学法、器乐教学法、音乐理论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为注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实现有效教学。
在俄罗斯,学生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主要采用实践法,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形成技能技巧,求得艺术的尽善尽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演出实践教学。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设立音乐团体、交响乐队、合唱队等机构进行教学实践。据资料表明,中等音乐学校在1945年间曾组织9个交响乐队、6个合唱团进行实践教学。莫斯科音乐学院于1944至1945年间组织了184场音乐会,其中包括许多合奏音乐会。[9] 现如今,莫斯科音乐学院有各种各样的演出团体和创作团体,主要包括室内合唱团、交响乐团、重奏乐团、现代音乐乐团、歌剧团等。学校所组织的各种形式音乐会不计其数,学校下设的音乐厅每天都有演出。第二种是教学实践。在俄罗斯中等教育机构实行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指导作用。主要采取两种教学形式,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和集体课讲评。再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专业必修课中设置的音乐基础理论课就以实践的形式开展,学生在最后学年到音乐学校中进行为期二至三个月的教育实习。除此之外,参加国际赛事、校外采风等相关活动也被列为实践教学环节。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对音乐的研究不应当仅仅留在音乐作品和理论知识的层面上,需要对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实践教学法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实现,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手段以及解决教学方法有关问题的方式。
综上所述,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在经历了近一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不仅为不同水平和不同性质的专业音乐教育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而且在国家政策干预下为其提供了资金和制度等方面的保证;它的培养目标不仅定位准确,而且呈现多样化;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全面而多样的课程,而且注重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去感受音乐魅力,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状况
1.十月革命前的普通音乐教育状况概述
十月革命前的音乐教育状况: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公元988—989年基督教定为国教之时。我们可将当时的“教会学校”定格为“普通学校”,“教堂圣咏”定格为“音乐课”。在几个世纪的发展中,早期的音乐教育一直是特权阶级和贵族的教育,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大批进步民主人士广泛传播“自由教育”思想,音乐教育走下神坛,步入平民教育行列。1862年由巴拉基列夫倡议建立了第一所免费音乐学校。斯塔索夫在他的文章《免费义务学校的25年》中写道:“巴拉基列夫(БалакиревМ.А.)是整个俄罗斯第一个考虑帮助这种音乐文盲,为音乐创建了这样的免费学校,为公共教育和艺术创办了如‘常识学校’‘图画学校’等等。”[10] 后来斯塔索夫发现:“1862年从学校成立之日起直到1868年上半年关闭,有上千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过,其中很多人最初连一点音乐的常识都没有,却在这里获得巨大的知识……。”[11]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壮大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它实现了国家普通音乐教育的全民化和普及化,让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普通的音乐教育。苏联时期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发轫期、矛盾期、艰难期、调整期,以及卡巴列夫斯基时代的形成期,苏联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2.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轫期
苏联的普通音乐教育发轫于1918年,当时苏联制定了第一个苏联学校教学大纲,全称是“共同的劳动人民的学校和其中的典型课程”,在这个教学大纲中赋予了音乐教育新的典型的特征,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与此同时成立了莫斯科委员会的艺术分部,后来又成立了莫斯科人民委员会音乐分会以及各省的地方艺术部门。以前只有极少数的音乐工作者所理解的词语“公共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习惯的名词概念。当时对音乐教育的课程名称还比较模糊,采用了双题目:唱歌(音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唱成为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到了高年级的时候,音乐教师们才开始教授学生民间音乐和文学知识。当时苏联的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普通音乐教育,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特意标注了音乐作为生动的情感本质所特有的意义,并对经典的音乐遗产进行了崇高的评价,认为它们对培养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但是,革命最初几年的苏联,以当时的国家实力显然无法顺利完成教学大纲中制定的全部的音乐教育目标。教育人员的缺失,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大纲的统一,这一切都使普通音乐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而希冀通过以合唱为主的音乐课程来让学生通晓世界音乐遗产也是现实不可行的任务,音乐教育的现状急需得到整改。这一时期列宁“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论调对当时的普通音乐教育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矛盾期
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学校音乐教育进入了矛盾期。20年代的音乐教育走过了一条非常复杂的道路,充满新旧趋势的斗争。主要存在于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之间以及革命前和革命后音乐教育思想的内部斗争。但在国家统一制度的调整下,普通学校教育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1921年的音乐教学大纲提出:“因为人的发展是公共教育的主要目的;因为,谈到教育的音乐层面,在学生音乐发展的概念下需要明白的不是技巧,而是与真正艺术的相似性,理解并完全掌握艺术的本领(使艺术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使艺术在他精神生活中占据意义重大的位置)。”30年代的音乐教育发展主要是受到教育学中的综合性观点影响,公共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中等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形成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许多的教学法著作也更为关注课程方面的培训。这些要求反映在普通音乐教学大纲上,就是强调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概述了一系列教学要求,在音乐课实践方面出现了本质的改变。但是当时的音乐教学大纲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尽管大纲是根据社会普遍教育工作的高需求而定的,但实际上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未帮助到真正的音乐教学。而此时大纲所体现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事业。1933年的音乐教学大纲是:“在理工科学校中音乐教育被列入共产主义共体系中。音乐课和所有其他的学校课程一样应该定向于完成学校所面临的任务……”1938年,“音乐在小学里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学校音乐课的不稳定状况也表现出来,据1918年的教学计划,1—9年级(中学教育最后一年)每周2小时的音乐课。而到1932年,只有1—7年级每周才有1小时, 1937年在7年级也取消了唱歌课。当然,不断缩减的时间表不能不对上课的质量产生否定的影响。况且,官方认定音乐教育是学校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在实践中唱歌却逐渐变为次要。人民教育部门把唱歌列在每天的最后的课时,成绩不及格也不会影响学生的总评分,而学校的领导也把音乐看作是次要的不必要的。这种状况引起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下滑,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也严重不足,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4.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艰难期
40年代尽管由于卫国战争爆发,但是仍然制定了音乐教学大纲,如1947年大纲要求“学校里唱歌的意义在于它是音乐艺术的手段之一,符合共产主义教育任务,促进世界观的形成和促进培养苏联学生的道德面貌”,但所制定的学校音乐教育大纲并未实现。而是总结了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教育经验和观点,确定普通学校美学教育的重要性。1941年战争的爆发,和平的终止,使许多学校转移到大后方。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音乐教育工作在战争时期一直在进行。专门的音乐课在1—4年级进行,由专业教师授课。在远离前线的学校里,有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和其他城市疏散来的音乐家教音乐课。教师们渴望以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光明、希望和战胜敌人的信心。尽管在战时或战后的年代里有许多的困难,党和政府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人民教育的前景上,但还是在1944年成立了教育科学院,其活动目的是完善学校工作。科学院里有专门的美学教育办公室,由沙茨卡雅领导,总结正确的经验,拟定美学教育的新途径。1947在该办公室和儿童艺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院第一年有影响的文集是《苏联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1947),该文集将儿童创作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以心理教育学为基础研究艺术教育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5.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调整期
五六十年代是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调整期。战争的后果是在各个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长时间影响。在战后的头几年学校只在1—4年级开设音乐课,到1956年,5—6年级才安排了音乐课。但是很少有专业教师授课,继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59年开始创办附属于教育学院的音乐系和音乐部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到1961年起艺术研究院每四年有一次定期全苏学术会议,讨论各种年龄儿童的音乐听力发展、歌唱声部、音乐理解力等问题。参加学术会议的有各种相关科学领域的学者,如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音乐学家、音乐家及教育家,还有在幼儿园、学校、社会办学机构、师范学院的工作人员。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措施,致力于提高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仅在十年间,教育机构就根据音乐领域和教学领域专家的意见,编辑了六个不同的音乐教学大纲,这些解决方案的提出大力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也符合当时的音乐教育需求。如1965年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在音乐教育领域摆在非音乐专业(公共)学校面前的重大任务是用音乐手段培养学生的美感和道德感,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对音乐的爱、积极地创作性地对待音乐。”在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们致力于解决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要求。
6.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形成期
到了70年代,苏联普通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形成的标志就是卡巴列夫斯基将几十年音乐教育理论观和亲历八年的音乐教育实践相结合,亲自领导并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他分析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在普通音乐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卡巴列夫斯基有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经历,了解众多音乐文献,专业技能水平极高。他又能将专业音乐教育中的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中。
总之,卡巴列夫斯基制定教学大纲之前的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是在国家领导的重视下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在社会条件的变化影响下也没有丧失存在的意义。透视不同时期的音乐教学大纲,可以看出,苏联时期的音乐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当时的音乐教育一直作为学生共产主义的教育手段之一,精神面貌形成的手段之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赋予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干预下的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制度和经济上的支持;在教育行政机构的监督下,使音乐教育的政策顺利实施,使得苏联时期的音乐教育体系在逐步的发展与完善中领先于世界。但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相对落后于专业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是典型的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体系下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为使国家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致力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凭借专业音乐学院的受教育经历,卡巴列夫斯基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借鉴吸收适合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同时,专业音乐教育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高质量的师资培养提供了保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专业音乐教育的支持与帮助。
注 释
[1].НиколаеваЕ.В.Музыкальн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вРоссии:историко-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йи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аспекты[M].2002.
[2].董毅.俄罗斯当代音乐教育管窥[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3].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
[4].魏煌.前苏联的儿童音乐学校[J].中国音乐学,2002(1).
[5].ЕленаМитько.Вопросиответ.вечерняя[N].Москва20060323(1).
[6].魏煌.前苏联的儿童音乐学校[J].中国音乐学,2002(1).
[7].А.Лагуткин.Основаобразованиявмузыкальныхшколах.[M]-Москва.《Музыка》.1985.С.50.
[8].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
[9].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