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古代舞蹈“形象”
中国古代舞蹈对形象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历代文物或石窟、佛寺中遗留下来的舞蹈图案来研究。例如: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陶盆周边绘制了圆圈舞蹈人的形象,五人一组共三组。舞者头上的发饰和两腿之间的尾饰都是朝着相同方向摆动;舞者之间手连着手,这样的形象姿态,显示出人们相互之间交流密切、情感深厚,有一种团结齐心,充满凝聚力的意蕴,同时也反映出古民的劳动生活。中国陶盆艺术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以“形象”绘制来体悟生活和寄托精神。再如: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出现于商代的甲骨文,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发现反映当时战争生活的鲜明形象,其中手执鸟羽和牛尾的舞人形象以及敲击乐器的舞蹈形象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文字中如“舞”字和“乐”字,还有一些徽号文字,就是以一手执干、一手执戚的形象来呈现。再如,出土于湖南长沙黄土岭的战国时期的彩绘舞女图。图中的舞女穿着长裙,做着侧摆腰的动作,还有一个执着鞭的年长女人,很像是教舞的老师,神情严厉地站在她们中间。图中还有其他舞人,有的在亭中休息,有的向亭中走去[1]。这些舞蹈形象不仅神韵生动,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喜好将各种舞蹈形象或是将生活形象舞蹈化绘入古代文物器具中?显然是因为这些“形象”能够通过其神韵、动律、姿态甚至衣着装束,反映出古民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风情,生动地记录下人世间的欢歌笑语与风雨沧桑。
又如汉代的汉画像砖,记录并展现了汉代百戏的精彩形象。其中有一幅经典画面:地上摆着六盘,中间摆着二鼓,一个身穿长袖束腰服饰的女子,两脚踏在鼓上,一种“登弓”的姿态,左手上举扬袖,右手在腰侧使长袖后曳,舞姿飘逸。尽管画面是静止的,但你似乎能够听到脚下的踏鼓声,感受到袖衫的飞舞,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画面的右侧是一个在专心致志“弄丸”的杂技演员,手脚身形配合的倾倒,手上还展示着高抛的技能,使得这个杂技演员的形象尤为生动。画面的左侧另有一个在高层叠案上倒立的杂技演员,演员撑手倒立折腰,惊险动作令人叹绝[2]。整个画像砖绘制的是百戏艺人的种种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不仅把汉代百戏艺术的繁荣展现出来,同时也显映出汉王朝的强盛。
再说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着世界艺术宝库的美称,其佛教艺术更是保存了丰富珍贵的舞蹈形象。这些石窟壁画中的形象,记录保存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形态动作,而且展现出古代艺术家对“形象”塑造及刻画的独具匠心。例如:北魏修建的第251窟南壁上部几个伎乐天形象。其中有一个弹奏琵琶者,极富乐舞的曼妙动势,他披着飘逸的薄纱,倾身出胯,胸间倒抱琵琶,右肘高抬拨弦,左手握弦柱按弦。另一个伎乐天,舞姿豪健,双手交叉高举至头部,似一种“弹指”状,回首仰视。其他的天公伎乐,也是形态各异,动感强烈[3]。这些壁画造型,无论是动作体态的细节,还是他们的神韵及装束,都显现出古代艺术家对“形象”的精心绘制和艺术追求。许许多多这样丰富而又神奇的舞蹈“形象”使得敦煌艺术更加璀璨夺目、绚丽多姿,同时也显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
关于中国的书法,举例说书法家张旭,他在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之后,其书法技艺的“精进”获得了有益的影响。杜甫有诗句就是对公孙大娘当年舞剑器的描绘:“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中描述舞蹈的势态如雷霆,并且形象性地描绘出舞蹈那种能够将瞬间凝固并浓缩成时光季节的精彩,以及那种不可捕捉的舞蹈风范。其实诗歌、书法和舞蹈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是紧密联系的,“形象”成为纽带连结了这些传统艺术的文化审美并形成了共同的艺术特征。
我国的一些佛教寺院中的壁画、雕塑、石刻等也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舞蹈形象。如在西藏地区的大昭寺,就有一副《庆典图》,其中的《牦牛舞》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图中既有扮牛而舞的舞者,还有扮狮形、扮虎形的舞者,其中一个身穿白袍的舞人正逗引着牦牛。牦牛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丰收的节日里,人们扮成牦牛,并将哈达挂在牛角上,象征一切吉祥。而人与牛同舞,表示出人们向往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这幅图景,无论是各种狮、虎、牛面具,还是周边助兴或观赏的人群,都十分生动,人们的体态、衣着和神貌更是惟妙惟肖[4],充分可见绘图者对“形象”的洞察与精心。
北京房山云居寺所藏的石经,被誉为“国之重宝”,寺内的石刻砖雕保存了许多辽代的舞蹈形象。有一座辽代的石经幢,上面刻有各式的飞天舞蹈形象:有的托着花盘,有的托着莲花,好像徜徉在云海中;有的背上有双翅,双手合十,身形飘起,长长的尾羽被裹在长裙里。石经幢下方,刻有一圈乐舞人像,其服饰装扮和奏乐神态,都与现实生活中的乐舞人一样。并且你能发现,其中的舞人形象还与后世戏曲中的某些人物十分相似。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辽代汉民族的音乐、舞蹈和戏曲文化,并使其得以保存和发展。同时也显示出辽代的契丹贵族通过制定有效的治国方针和政策,建立了强盛的王朝,并体现出他们对各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尊重[5]。通过这些砖雕,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雕刻艺术也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形象观察,以及对“形象”的精心刻画和艺术想象,将文化生活、社会风貌以及历史变迁等进行反映和折射。
以上各例,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古代艺术和舞蹈都十分注重“形象”,尤其在形态和神采上的塑造,并且注重对形象的艺术想象。古代艺术家通过绘制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并将哲理、情志、愿望等与之密切相融。各种古代历史文物的发现,也证实了中国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对“形象”刻画造诣精深,这是一种悠久的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另则,也说明了舞蹈形象对艺术、生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都有着更深层次地揭示和反映,它使中国艺术的“意象追求”和“飞动之美”的特点得以尽致的体现。
注 释
[1].王克芬.中华舞蹈图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2.
[2].王克芬.中华舞蹈图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2.
[3].王克芬.中华舞蹈图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