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家统计调查市、县优秀报告集萃(2006—2015)(上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资源型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分析——以榆林市为例

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宏观经济整体放缓、能源市场需求不足、煤炭等主要能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严峻局面,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遭遇更为严重的发展瓶颈。从2002年起至2008年,榆林市连续7年GDP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幅,增速为陕西省第一;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GDP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降至12%,十年来首次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至2014年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为了有效破解“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这一难题,根据“全力打造榆林市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定位,榆林市在依赖投资拉动的同时,必须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实现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净流出均衡拉动型转变。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居民收入、物价与消费的关系,探讨资源型城市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举措。

一、榆林市扩大居民消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确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中,成长型城市31个,成熟型城市141个,衰退型城市67个,再生型城市23个。榆林是该规划确定的成长型城市之一。虽然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但是也面临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转型升级”问题,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投资贡献率过高,消费贡献率过低

经济研究和实践表明,伴随着经济模式的成熟与经济结构的日渐合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反观现状,榆林市最终消费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偏低且发展趋势不尽合理,体现了榆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按支出法核算,改革开放初期,榆林市最终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最终消费的作用逐渐弱化,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3年最终消费率被资本形成率反超以后,消费在榆林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2012年,榆林市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投资的三分之一。而这一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超过投资贡献率1.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榆林市经济增长对投资仍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这种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容易受到外部投资环境的影响,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图1 1978—2012年榆林市最终消费率走势

(二)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据统计,榆林市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从1978年的92.9%下降为2012年的61.6%,而同期政府消费由7.1%上升为38.4%。虽然居民消费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占主导地位,保持在六成以上。可见,榆林市消费贡献率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居民消费持续走低。进一步分析居民消费构成,2012年榆林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为67.9∶32.1,比1978年分别提高和下降47.1个百分点。与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21.5∶78.5的比例相比,消费与人口的比例明显不协调。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通过对1978—2012年榆林市生产总值和最终消费做回归分析可知,最终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生产总值可以增加5倍左右的规模。结合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于亟须经济转型升级的榆林市而言,扩大居民消费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物价、消费的主要特征

(一)榆林市居民收入的主要特征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近年来,榆林市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居民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2004年,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远低于陕西、全国平均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从2007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迅猛增长,增速最高时分别达37.8%、29.8%,之后增速逐渐回落,但是仍明显快于陕西和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和2009年,榆林市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陕西省平均水平。2013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20元,是陕西省平均水平的1.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87元,是陕西省平均水平的1.3倍。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占全国的比重为99.5%、97.7%,比2004年分别提高38.9、41.4个百分点。

表1 2004—2013年榆林、陕西、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2)经营与财产收入比重较高。由于矿产资源的带动,榆林市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日益活跃,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繁荣发展,带动城乡居民经营收入迅速增长。2013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3260元,是2004年的9.0倍;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4595元,是2004年的4.9倍。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为11.8%、52.9%,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14.5个百分点。

表2 2013年榆林、陕西收入结构对比

成长型资源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滋生了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一大批人参与其中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财产性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城市也成为资源型城市居民收入来源的显著特点。2013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3206元,是2004年的63.2倍;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502元,是2004年的6.2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11.6%、5.8%,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2.5个百分点。

(二)榆林市物价水平的主要特征

(1)物价水平长期处于高位。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市少部分人从资源开发中获益,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超强的购买力极大地抬高了市场物价水平。2004—2013年10年间,榆林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仅均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价格水平最低的2009年,物价指数仍高于陕西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而同年全国物价呈下降趋势。物价持续高涨给居民生活带来显著影响,部分非资源型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却要承受畸高的物价水平。

图2 2004—2013年榆林、陕西、全国特价指数对比

(2)居住、食品类价格增长迅猛。2004年,随着全国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兴起,煤炭价格迅速上涨。由于开矿征地和煤矿买卖,榆林市外来人口集聚,商业蓬勃发展,房地产迅速扩张。从2005年开始,榆林市各类楼盘价格异常升温,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以2004年为基期,2013年榆林市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居住类价格高居首位,指数高达191.2,高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40.9个百分点;其次为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88.7,高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38.4个百分点。其他六大类指数上涨幅度相对较小。

(三)榆林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特征

(1)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较慢。在资源型居民获得大量收益的同时,部分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榆林市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南北差距、行业差距和居民内部差距。从南北差距看,2013年榆林市各县区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分别是府谷县、神木县,分别是收入最低县的1.3倍、1.8倍。从行业差距看,2013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金融业,是平均工资最低行业的2.7倍。从居民内部看,2013年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户的4.7倍。作为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收入差距的存在,影响了榆林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2004—2013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速4.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

表3 2004—2013年榆林城乡居民消费、收入增速对比(%)

(2)居民生活消费结构有待改善。对比2004年与2013年数据可知,榆林市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4.0%、39.9%下降为31.0%、35.6%,分别下降3.0、4.3个百分点,生活消费结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过去相比,榆林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与陕西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消费层次仍然偏低,城镇居民在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和其他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农村居民在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其他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虽然高于陕西平均水平,但是主要体现在文化娱乐方面,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2013年,榆林市城镇居民教育支出仅占4.2%,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仅占2.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表4 2013年榆林、陕西消费结构对比

(3)住房支出成为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住房支出的必要性、庞大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居民家庭支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对资源型城市中的普通居民而言,意味着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富人群体极强的购买力加上投机性购房者的介入,榆林市房价不断攀升。在榆林市区购买一套商品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需要动用普通居民家庭多年储蓄甚至是几代人的积蓄。这笔支出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时期甚至很长时间内的消费行为和走向,使得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老大”已经成为影响居民正常消费的首要因素。

(4)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削弱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加上个别地方出现民间融资问题,导致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和谨慎。

三、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物价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收入、物价与消费的回归分析

考虑到居民消费中的“棘轮效应”,即受过去消费理念和习惯的影响,居民减少消费比较困难,而加大消费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则比较容易,此处构建了滞后消费因素来反映居民消费习惯。本文选取收入因素、物价因素和滞后消费因素等作为影响消费支出的解释变量。根据回归分析需要,采用榆林统计年鉴中1991—2013年的生活消费支出(y)和居民收入(x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3年为100)(x2)、滞后消费因素(x3)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估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方程1:{L-End} (城镇居民)

方程2:{L-End} (农村居民)

通过检验可知,对于城镇居民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消费因素对预测生活消费支出的作用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用较小;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人均纯收入对预测生活消费支出的作用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滞后消费因素的作用较小。

(二)收入、物价与消费的相关分析

由上述回归分析可知,影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消费因素,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了更广泛地分析影响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接下来将收入、物价、滞后因素这三个因变量全部与消费进行相关分析,以此探究进一步探究资源型城市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1)收入因素。通过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家庭总收入的构成与生活消费支出及其构成的相关分析,财产性收入、经营净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0.9900,其相关程度大于其他两项收入。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从收入的角度看,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对扩大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更大的作用。

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与生活消费支出及其构成的相关分析,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1、0.9775,其相关程度大于其他两项收入。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从收入的角度看,增加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更大的作用。

(2)物价因素。通过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及八大类价格指数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及其构成的相关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呈负相关。具体而言,烟酒及用品、食品、衣着、居住等四个方面的价格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影响较大。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从物价的角度看,有效控制烟酒及用品、食品、衣着、居住等四个方面的价格,对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具有更大的作用。

(3)滞后因素。通过对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滞后因素分析,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对比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AIC和SC对应的数据,滞后一期两个准则的数据同时达到最小,符合最优滞后期的标准。这也说明在回归分析中将滞后一期作为自变量是符合数据处理要求的。

表5 确定最优滞后期的信息准则比较表

通过对本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上期支出的相关分析,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9715,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体而言,相关程度较高的是交通通信、食品、其他商品和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从滞后因素的角度看,扩大城镇居民上述四个方面的支出,对于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通过对比AIC和SC数据发现,滞后因素并不突出,因此不做进一步分析。

四、榆林市扩大居民消费的现实难题与对策建议

(一)榆林市扩大居民消费的现实难题

1.经济下行背景下居民收支增长乏力

2010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原材料、能源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加突出,对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带来了严重影响。2013年,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分别比上年回落了5.4、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为2006年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呈现负增长,比上年减少0.9%,是2008年以来唯一“负增长”的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8%,增速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扣除物价因素,也呈“负增长”趋势。

2.经济下行背景下物价影响十分明显

对比2004—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榆林市物价水平均高于陕西、全国平均水平,最高时达108.7,高于陕西最高水平2.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最高水平2.8个百分点;最低时为102.0,仍高于陕西最低水平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最低水平2.7个百分点。榆林市畸高的物价水平,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物价水平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尤为突出。2013年榆林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增速放缓或呈负增长,即包含价格因素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3.经济下行背景下消费失衡尤为显著

除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放缓或负增长的现实难题,资源型城市消费失衡的问题也是制约居民生活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需求异化、住房支出压力巨大、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不确定因素增多等问题的存在,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对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尤为显著。

(二)榆林市扩大居民消费的若干对策建议

鉴于榆林市扩大居民消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城乡居民收入、物价与消费的主要特征及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结合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的现实难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重点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水平

2013年年底,榆林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88.8亿元,人均存款达2.9万元,表明榆林市居民已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应加大投资理财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完善金融、证券等市场体系,拓展居民金融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利息、红利、储蓄性保险净收益等财产性收入。降低投资门槛,创新适合普通居民的投资理财产品,积极培育城镇居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同时,应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设,为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确保公民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鼓励和引导城镇居民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创业增收的主渠道,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城镇居民,特别是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支持其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提高创业技能,拓宽创业渠道。积极发展商贸、餐饮、酒店、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文化、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新型消费性服务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提高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对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小额信贷、税费优惠以及经营场所、经营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进一步激活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重点提高农村居民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水平

立足现代特色农业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一村一品”,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品特色等有利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农村二、三产业经营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与农村产业化、城镇化相配套的教育、文化、信息、商贸、物流、交通等新型第三产业,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服务业繁荣发展,不断提高非农经营收入。

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义务教育、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等直接补助,全面落实退耕还林、生猪和奶牛生产等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地方财政实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特色产业补贴标准,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农村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此外,提高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赡养等收入水平,也是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3.全方位缩小不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加大扶南力度,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带动南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就业率的提升,提高南部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南北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缩小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同时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机制,有效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4.有效调控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等价格水平

受物价上涨影响最直接的是普通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在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时,及时采取发放临时补贴、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因物价上涨造成的生活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加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应急储备制度,清理商品流通环节的不合理费用,强化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正面引导宣传,有效调控烟酒、食品、衣着等价格水平。严厉打击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非法炒作行为,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切实稳定物价水平,减轻物价上涨对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

撰稿: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