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减贫模式研究——以山西为例
一、黄河流域山西省传统村落概况
山西(Shan 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为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全省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走向,南北间距较长,东西间距较短。全省总面积为15.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山西省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地处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结合部,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也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的区域。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地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较为发达的古代经济,在历史进程中建造了大量反映农耕文化、晋商文化、士大夫文化、渡口文化、军事文化等具有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古村镇。
据初步统计,山西省有古村镇3500个,是全国古村镇之最,目前保存完整的有500个,其中还有保存、利用和开发价值的古村镇仅有102处,主要分布于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及边关地区,占全省古村镇的2.89%,占全省所有村镇的0.29%。这些朴实生动和极富文化内涵的古村镇,是人类生存聚落的延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真实地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沉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和开发利用价值。这些古建筑是山西古村镇在减贫中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一)古村镇的分布区域
在山西省3500个古村镇中,具有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102处古村镇比较集中的分布于“三河一关”四个区域,遍布于晋城、晋中、吕梁、阳泉、大同等11个地级市,阳城、平遥、介休、临县、右玉等42个县,分布范围广泛,保存较为完整。
位于“三河”沿岸的古村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集聚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图1是山西省古村镇的分布区域示意图,图2是古村镇分布统计图)
图1
图2 山西省古村落分布示意图
一是分布在黄河流域支流沁河流域,以沁河为轴线,以工业生产及商贸流通为支撑,分布在晋城境内,体现晋东南文化特色的古村镇。沁河流域的古村镇主要分布于阳城县、沁水县、泽州县、高平县等地。如阳城县润城镇,润城镇位于沁河文明的腹地,从古至今,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层出不穷,古堡建筑星罗棋布,河街文化特色鲜明,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省级文物,如砥洎城、天官王府、东岳庙、天坛山、开明寺等古迹;奔腾不息、流经全镇的沁河,在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山西,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同时润城镇也是有名的工业大镇,全镇煤炭资源丰富,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冶铸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煤炭、冶铸业已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
二是分布在黄河流域支流汾河流域,以汾河为轴线,以晋商经济为支撑,分布在晋中地区,体现晋商文化的古村镇。汾河流域古村镇主要分布在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灵石县等地;如平遥县梁村,梁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6公里处,距平孟线1公里,村内主街道为砖道,并实行“户户通”,村北与尹回水库接壤,村的东西两侧是惠济河和其支流河道。梁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平遥四百零八村,数一数二数梁村”的美誉。早在民间也流传有“先有源池梁村,后有平遥古城”。梁村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梁村由五个古堡组成,分别是东和堡、西宁堡、昌泰堡、南乾堡和天顺堡。五个古堡容纳了梁村的大部分民居建筑,五个古堡中尤以天顺堡和南乾堡保存最为完整。梁村有132座历史传统院落,这些院落多为清代巨商故宅,如毛鸿翰、毛鸿举,曾经是晋商平遥帮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票号老板,曾为平遥票号业之行首。毛鸿翰故居、毛鸿举故居、冀氏故居、冀桂故居等,这些宅院记载了晋商繁盛一时的历史,见证了梁村这一带在清代的繁荣和兴盛。
三是分布在黄河沿岸,以临县碛口古镇为中心,以古代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古村镇。如临县碛口古镇,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碛口曾在明清时期极度繁华,因长期占据北方商镇龙头位置,以“水旱码头小都会”和“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碛口历史文化厚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关”即长城边关地区,集中位于山西晋北区域,体现边塞风情及军事防御文化的古村镇,如雁门关,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又称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雁门关附近峰峦错耸,异常险要,是历代戍守的重地。古诗云:“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由此可见雁门关地理位置的重要。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400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的关城仅存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雁门关是山西可贵的古代军事文化遗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二)古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
山西省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地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
102处古村镇集中分布于晋东南、晋中、晋西北、边关地区。
晋东南地区,在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之间,由沁河、丹河、浊漳河等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形成黄土丘陵和长治、高平、晋城、阳城等山间小盆地,一般称为“晋东南高原”或“沁潞高原”,是东部山地区的主要农业区。其中山西102处古村镇中的37处古村镇分布于晋东南地区,如阳城县郭峪村、沁水县郭壁村、泽州县周村、高平市良户村、临川县平川村。
晋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势东高西低,山地、丘陵、平川呈阶梯状分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晋商文化旅游区的6县、市、区正好位于晋中西部平川、汾河谷地。但这一地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形仍以山地、丘陵为主。晋中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总的特征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太阳日照时数平均为2530.8小时。全市河流以太行山、太岳山中脊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东部河流多属海河流域,西部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在具有开发、保护、利用价值的古村镇中,榆次东阳镇、昔阳县大寨镇、平遥县梁村、灵石县夏门村、介休市张璧村等29个古村镇集中的分布于晋中地区。
晋西北地区,区内以吕梁山为主干,山脉东侧以断层与中部各盆地相接,山坡陡直,是山西的主要宜林区,高原境内河流大多短促,流水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晋西北地区与毛乌素沙地正面相迎,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是北方地区沙尘暴侵袭京津的中、西两条主线的必经之地。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乱采滥挖、滥垦滥牧现象普遍,致使国土资源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影响,使晋西北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是山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临县李家山村、柳林县孟门镇、交口县西庄村、孝义市宋家庄村、方山县张家塔村等19个在本次调研中具有旅游价值的古村镇分布于该区域,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古村镇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三)古村镇的历史人文背景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了3500多处具有较高价值的古村镇,居全国之首,其中保存完好,具有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102处古村镇,更体现着山西在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山西古村镇遵循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力求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点缀自然,强调“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山西古村镇大多承载着晋商文化、军事文化、士大夫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如下图3),保留了许多宗教祠堂、晋商民居、文人墨客的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遗产。102处古村镇尤以晋商文化出名,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晋商文化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理念。在历史文化名村中,以富极一时的晋商乔致庸的故居祁县乔家大院首当其冲。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于196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筹建民俗博物馆,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图3 古村镇文化类型示意图
山西多山,不少古村镇高低叠置,参差错落;山西民风淳厚,古村镇建筑古朴厚重,高大结实。这些古村镇中的古巷、深宅、雕刻、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充满了质朴之美;格言警句,烙刻着历史的印迹,散发出传统文化的墨香。古村镇中院套院、门套门、琉璃飞檐、砖石照壁、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匾额都孕育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古村镇作为山西民居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都是明清以来的古代民居遗存,保存较多,而且比较完整。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价值,在全国独树一帜。如灵石县夏门村,素有世界砖拱第一堡的美誉。“夏门”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山西有一句著名的民谚叫“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个“灵石口”就在现今夏门村所在地。夏门自古为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文化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遗产中,以夏门梁氏古堡最具代表性。夏门古堡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绝巧的砖拱技术与艺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四)古村镇的建筑特色和价值
古村镇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山西由于数百年来晋商的崛起,在它的腹地留下了许多很有文化厚重感的古村镇和古建筑。这些古村镇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记,这些印记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古村镇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磨损,许多古村镇已经破败不堪了。加强对这些古村镇的保护,对于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规划、设计、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悠久
山西省有古村镇3500个,目前保存完整的有500个,另外500个古村镇濒临消失,其余的则在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具有保存、利用和开发价值的古村镇仅有102处。这些朴实生动和极富文化内涵的古村镇,是人类生存聚落的延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真实地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沉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和开发利用价值。
2.以聚族而居,村民和居住空间以血脉相连
在长期的历史文明中,村名聚族而居,相依相帮,和睦相处,村名和建筑之间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和谐的人居环境。如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所建。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还要庞大。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曾经感叹:“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3.风水与风俗集中体现于古建筑中
山西古村镇在山西这样一块被自然封闭条件的天地中,艰辛的生活条件、激烈的竞争渐渐造就了山西特有的文化观念:对皇天厚土的崇敬,对各路神明的虔诚,对风水禁忌的遵从,对来之不易财物的极端珍惜与守卫,以及为改变生活状况对经商与仕途的苦苦追求,这些都在古村镇中四合院的细节部分中体现出来。这些古村镇反映了诸多乡约民俗,这些民俗制约着人们设计和建造民居的各个方面:择地、奠基、破土、上梁、封顶、入住以及入口的位置、房屋的高度、型制的选择等,其中风水对民居影响最大。几千年来风水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把希望与恐惧、福禄寿禧、生老病死等与四合院的地点、朝向、布局、型制、体量联系起来,这些村落周边的生态保存也较为完整而且环境优美,具有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完整性。
4.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旅游价值较高
古村镇集聚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文化精髓。不仅古建筑让我们叹为观止,辈出的人才,历史上的著名事迹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耀眼。如阳泉市小河村,小河石家人才辈出,石氏家谱记载,石氏一族在清代出过三个举人:十一世的石鼎臣、石登元以及十二世的石铭。“花园石家”是石氏家族中最有声望的一支。清末和民国时期,花园石家的石登远是村中很有影响的人物。此外,五四运动中的著名作家、妇女运动的先驱石评梅女士的祖籍也在小河村。像小河村这样人才济济的古村镇在本次调研的村落中还有很多,不仅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文明和社会生活,而且传递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5.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山西特色、类型丰富、技艺超群
具有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古村镇建筑,是古村镇旅游资源中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景观中较为突出的部分。古村镇中的古建筑,建筑类型极其丰富,建筑物体现着高超的建筑技术,村与村之间,因风水、风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类型不一,各具特色。如沁水县窦庄,由于窦庄在战时需要自给自足,所以村中各种功能的建筑一应俱全,住宅、庙宇、屯兵场、监狱、公堂,建筑类型丰富。窦庄建筑主要采用的合院形式,庭院尺度较大,装饰精美,院落格局独特。窦庄的单体建筑一般为三开间的两层建筑,结构形式统一。
由以上描述我们可知山西省古村镇保护价值极为重要。不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遗产都是古村镇居民的一笔巨大财富。但山西古村镇位于山西这个社会经济综合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悬殊的省份,使得山西古村镇的发展受到山西省域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的限制,对古村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