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心概念
本书着重探讨的是在大学教育情境中,更确切地说,在大学育人活动规约下,人的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为了不侵犯“大学教育”的功能与意义的外延,故而以大学育人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讨论的基点,更符合笔者本意。作为大学教育一方面是以层级关系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区别,并彼此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但从大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大学教育不仅仅对人进行有效的、正向的指导和影响,而且在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方面等更广阔的领域为社会提供帮助和动力。
下面将分别对“大学教育”和“创新素养”的概念进行厘定,在本书第二部分将对创新素养及与创新素养有关的概念做更详细的解释与区分。
(一)大学教育
在界定“大学教育”之前,首先来说明“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形成和演化过程。在中世纪,“大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指,即指学者在大学这一专门机构中传授高深学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到19世纪后半期,受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概念有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概念区别于中世纪的“大学教育”,根据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化和形式的日益复杂化,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新的规定。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18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
《苏联百科词典》中对“高等教育”的解释是:“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概念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面授和非面授、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
在本书中,“大学教育”的概念界定建立在对高等教育概念认识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宏观结构系统和微观结构系统,有纵向结构系统也有横向结构系统,有静态结构系统和动态结构系统。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型式结构以及分布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包括理科、工科、文科、农科、林科、医药、财经、政法、师范、体育、外语、艺术、管理、军事;型式结构包括大学、学院、专科学校,也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本书中的“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级概念,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即在型式结构上指大学和综合学院,专门学院、专科学校不在本研究所指的“大学教育”之列;在层次上指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列入本书研究的范围。
“大学教育”不仅包括大学中的育人活动,也包括专门的科研活动和专门的学校管理活动。但在本书中重点讨论的是大学中的育人活动,并不同时探讨专门的科研和专门的学校管理这两方面的活动内容。如果说“大学”是有形的实体组织,“大学教育”则是无形的,它是寓于大学组织中的一种育人活动或过程,这一活动过程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大学中的育人活动也有许多方面的外在表现。大学教育过程围绕人的能力养成而进行,大学中与人才培养有关的育人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这些要素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和作用表现出来,比如更具体地表现为教学、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但这些方面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素养
“创新”概念由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于1912年首次提出,从那时起,对人的创造力的研究即转化为对人的创新能力或创新力的研究。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构成中的一个方面。
创新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创新技巧或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是各素养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创新心理品质与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要素共同组成了创新素养这一有机整体。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素养的特质内涵,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素养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