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列我国八大古都之首,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地理环境状况非常适宜于古代人类生活栖息,因而早在远古的石器时代,就先后有蓝田猿人与半坡人在西安地区繁衍生息,成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地处我国中心腹地,居天下之上游,加之具有“四塞以为固”的天然屏障形势,极有利于北抗强敌,西北通西域中亚,东抚诸侯,南控荆湘吴越与巴蜀黔滇,因而自古以来即成为历代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建邦立国设置都城的首选之地。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文王、武王为求东向发展,将都邑由关中盆地西部之周原岐邑迁建至丰镐,以后秦国与秦王朝以及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另有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和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自成等4个农民政权先后在西安建都,总计17个王朝和政权,历时长达1100余年,占到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安建城迄今3000余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3000年的历史时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西安处于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汉、唐两代近500年里,领土辽阔,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交通畅达,声威远播,国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盛的城市,还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大批外国使臣、商贾、僧侣、学者由陆路与海路络绎不绝地来到长安,有的还长期居留在长安城中,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也充分显示了它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唐以后,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的政治中心也东迁了。1000多年来,西安再未建都,但仍是历朝政府镇守西北、控扼西南的重镇,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与文化之中心城市。
由于西安是我国历史上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强盛王朝的都城,文化积淀丰厚,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因此不仅在我国众多的古都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历史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世人常用“要了解3000年的中国必须到西安,要了解1000年的中国必须到北京”来概括西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都城史中奠定的典章制度、礼仪文化和物质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长安”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
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是古都西安闻名世界、充满魅力的根本原因,它是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和重要资源。西安市市委书记孙清云同志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的内在动力和宝贵财产。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种城市资源,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融合。”西安文理学院作为西安市属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立足西安,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是学院的办学定位。而开展长安历史文化研究既符合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西安的地域特点,也是落实学院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虽然由于专业和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我院历史、文学、地理、教育、艺术等专业的不少教师也长期从事长安历史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组织,大家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并有效凝聚校内外有志于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队伍,经学院党委研究,我们于2008年正式组建成立了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8年10月,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立项建设的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研究中心在加强校内外专兼职研究队伍建设的同时,又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制定了中心的科研发展规划,确定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长安历史地理研究,长安文献研究,长安历史与文化研究。长安历史地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长安自然环境,城市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长安古聚落、长安人文景观变迁及其利用等问题;长安文献研究方向注重历史上与长安相关的史志、笔记以及文学作品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长安历史与文化研究方向关注范围较广,包括文学艺术、教育、娱乐、民俗、宗教、建筑以及长安历史人物的人格心理等。
按照研究中心科研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计划连续编辑出版《长安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一方面便于汇总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作为长安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希望这套论文集能够为长安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打开新的局面,也为西安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耿占军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