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第一节 践行新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着眼,确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即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一贯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升华了国内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了关于发展的理论探索的先进共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体内容。新发展理念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殷切期待,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先导。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强调,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要顺利推进这场变革,首先就要充分意识到,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下面我们运用这一辩证思维方法,对新发展理念的要义进行阐释。

一 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人类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也形成过不尽相同乃至大相径庭的认识及其理论概括。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主流发展理念和主攻方向。在较早的发展阶段上,发展往往被局限于经济领域,尤其强调经济总量扩大,造成以经济增长替代更广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倾向。这种倾向在特定发展阶段上一经形成,则导致发展目标的狭隘性、发展模式的偏倚性和发展结果的局限性。在资本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和居民收入普遍低下的发展阶段上,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因而是增强国力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前提。

然而,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变化,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也必然发生变化,不仅在以往的发展理念及其所指导的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会逐渐积累、日益凸显,即使一些曾经行之有效的理念和实践,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趋于失效。因此,发展理念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需根据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通过回应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不可以且不应该承担的代价是什么、发展应该以何种方式、路径和手段实现、发展的着力点需要放在哪里、发展绩效应该如何衡量,以及发展的成果如何得到共享等问题而与时俱进。

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最突出特点及其最准确概括,是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速和增长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同时遭遇到一定的周期性冲击,例如全球贸易增速前所未有地减慢,为政策应对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

但是,周期性因素却不是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单纯强调外部因素或周期因素,而不能抓住造成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导性的结构性因素,政策就容易偏向采用刺激性手段,形成政府越俎代庖配置资源,或者用补贴引导企业投资。这样刺激出的增长速度,由于没有伴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财政能力的增强从而公共产品供给的扩大,因而也不能达到增加有效供给、改善民生的目的,甚至会贻误调结构和转方式战机。因此,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要统一到新常态特征上来,在新常态下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产生背景,充分认识到把新理念贯穿发展过程始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着眼于发展目的和发展路径的统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具体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创新发展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经济实现的长达四十年平均9.8%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体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的低成本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上的供给因素,以及居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需求因素。随着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同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峰值,人口抚养比抵达从下降转而上升的拐点,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相应式微。

从国际经验和教训看,许多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上,传统增长源泉逐渐消失,又未能培养出必要的创新能力,失去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因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看,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所在。因此,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根据创新驱动的特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及对增长的贡献能力,是衡量创新成效的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

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我国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实现分享、包容的障碍。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都表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阶段上,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不协调而产生和加深。一些国家也正是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坚持“四个全面”,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增长与污染的关系类似于一条倒“U”形曲线,因此先污染后治理是一种备选或者不可避免的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无疑与这种认识偏差有关,已经造成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欠债。绿色发展理念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对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的追求,体现了发展的目的本身。而资源一旦枯竭,环境和生态一旦遭到破坏,要么是不可修复的,要么需付出极高的代价。特别是,环境恶化对人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代价尤其昂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人民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必然不能以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开放发展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世界上出现了逆转经济全球化,甚至一些国家从国际金融和经贸实务与规则等方面钳制我国的条件下,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产能和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能力,还要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打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主动利用、扩大和引领经济全球化。

共享发展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我国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表现为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均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进入为根本标志。在最后五年决胜阶段,分好蛋糕的重要性和难度,丝毫不亚于做大蛋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落脚于共享发展理念和举措,具体体现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三 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在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1981—1990年实现GD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GDP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原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指出,从“第三步”即21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划出其中头20年(2001—2020年),作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那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国现代化的新起点,必须在此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新的部署: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部署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回应了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向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必将指引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