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的多重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网络表达: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表达渠道

一、网络使用与“后喻文化”

场景一:2011年湖南某县城的春节似乎格外寒冷,大街上还堆着未融化尽的雪,道路中间每隔几米远就“种”上一棵塑料灯树,一到晚上就闪着或红或绿的光。一个上高一的小女孩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外婆家的沙发上,手上拿着手机,与同学聊着天;旁边的父母正与外公外婆聊着家常。小女孩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继续与同学聊天,并玩下电脑小游戏,后来干脆看起网络上的电视剧了。在另一个家庭里,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男孩,正拿着大人的手机,坐在床边,起劲地玩着手机上的游戏,还不时看看有没有大人过来。如果有大人过来,赶紧藏起手机;一有机会上网,就眼睛不眨地开始玩游戏。邱林川:《中国的因特网:中央集权社会中的科技自由》,转引自[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场景二:临近开学,在湖北某县城,一个正在上初一的小男孩正盯着电视里的游戏频道,电视里女主持人正在介绍某个游戏的各种装备。这个小男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天都要在网吧里玩2个小时电脑,现在甚至逃学到网吧里上网。春节期间,他的妈妈送给他一部手机,以方便联系。这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小朋友如果不做作业、不上网、不走亲戚、不与其他小朋友玩儿,剩下的就是看电视了。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接触各种信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为网民提供了更为开放、便捷、自主的表达渠道。而对于用户来说,年龄越小,掌握新技术越快,可以说,计算机技术代表一种“后喻文化”,即在家庭中,年龄较小者反而要教年长者相关的技术知识,而不是年长者教年轻者相关知识。尽管代际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但现在的家庭权力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年长意味着经验和智慧的话,那么,在信息社会,年轻意味着创新和反抗,意味着不受既定规则所限,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相对于长辈的年轻时代更为随心所欲。如果家庭有网络,年轻人很容易发现另一种生活,即有高度参与性的互联网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生活。对年轻一代来说,即使在家庭生活之外,看起来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也充满了吸引力,网络意味着各种表达的可能性。

二、网络表达与80后、90后社会化特点

中国于1995年1月开放第一个公众因特网服务——中国宽带互联网后,地理上的距离一下子被即时可触的虚拟世界取代,因特网、手机、电视等传媒为用户构建了多个与他人交流的世界。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这个发展阶段与80后、90后网民的青少年期重合。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每年平均增长262%。至2014年12月,互联网用户已达6.49亿人,20~39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数量占55.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如果把网络作为信息、价值观、物质利益的战场的话,在网络文化的纷繁争吵中,有关各种利益的争夺绘成了一幅网络政治生态的图像。那么,从个人意义上来说,网络对于青少年自我形成有没有什么影响?网络是更全面地塑造了温驯的网民,还是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度过叛逆期?我们发现,在网络一代利用网络表达意见时,网络对于所表达的信息有放大作用,而网民持续的关注、互动则促使网络一代有更强的行动力,可以说加速了网络一代在各方面社会化的速度,特别是政治社会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