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网络一代传播方式中的“无厘头”文化
一、西祠胡同与“无厘头”
从语言文化的新兴传播角度考察,当下没有一种独特风格化的其他语言,能像网络“大话”那样影响80后、90后的网络话语面貌。网络媒体强力推动了“无厘头”话语的出现,甚而已与80后、90后主体精神的某种“独立性”发生了联结。这种“陌生化”与“差异性”的文字方式,通过80后、90后的影视欣赏与网络传播获得了特殊魅力;或者换句话说,作为当代汉语文字最有代表性的发展个案,尽管各种“无厘头”话语并非全由80后、90后所原创,然而它们带着后现代亚文化解构一切传统的腔调,一直通过无数80后、90后的电脑键盘、视频镜头乃至纸媒稿件,表达着包括他们在内的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指涉到他们在文化裂变过程中的丰富感受与处世特色。“无厘头”话语的网络传播与深受追捧,成为当下80后、90后青少年文化中一种非常显赫的现象。
在最初周星驰电影“大话”方式的启发下,网络“无厘头”和“大话”首先在一批比80后、90后年长的人群中兴风作浪。早在2000年11月,西祠胡同网站论坛上出现了“无厘头以人为本”板块。以“胡淑芬”为首的70后版主们明确宣称,那种一以贯之严肃批评社会的写作心态应该有所调整,网络批评话语的标准应从追求正确与否变成追求有趣与否,颠覆伪崇高、伪严肃的“有趣”应置于表达的核心。他们认为,网络文字表达注重的应该是“玩”,探讨的应是如何创造一种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开拓一种“原创”性的“无厘头”玩乐风格来“玩”(表达)出现实生活里存在的各种快乐。版主们同时强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无厘头家”,首先必须拥有一种王朔式“无聊者无畏”的气概,同时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无聊当有趣”。如果你实在做不了一个“高尚与纯粹的人”,那也要争取在无聊中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不但“涮你涮我,涮天下可涮之人”,还要做到“从我涮起,从身边涮起”。在当下这一个很“无厘头”的表意时代,这些版主们在网络上号召大家一起来“玩乐”与“乱搞”:
凡是好玩的,我们都要欢迎;凡是不好玩的人认为不好玩的,我们也要欢迎。
乱搞,是我们无厘头的原则。对于这个原则,是坚决不允许乱搞的。
西祠胡同“无厘头以人为本”板块不定期地“乱搞”出了《无厘头时报》与其他一些短章。这些网络“大话”文本片断,在网络媒体(甚至电视、报刊媒体)中可谓影响非常深远。随后80后、90后在网络文字表达中承续了它既有的“乱搞”原则,“无厘头”网络传播观念与方式开始普遍滥觞。当社会生活、政治文化各种事相被随意拿来“乱搞”与“玩笑”之后,更年轻的网民们发出的各种同类跟帖作品即数不胜数,相关帖子都明确秉承着“无厘头”文化的某种“意趣”。西祠胡同“无厘头以人为本”上有言:
子曰:内容很重要,形式更重要。不管你是想催人泪下,还是催人尿下,搞笑是能否穿上裤子的硬指标。
而吸引80后、90后的,正是这种稍带“恶俗”的网络“搞笑”意识与风格。他们逐渐壮大的写作队伍“四处开版”,使得“无厘头”表达方式在全国各大网站上迅速蔓延。新浪文化、网易生活、网易文化、天极E时代、博库、西陆娱乐社区、“无厘头”部落等网站板块皆以这种意识为导向,不遗余力地打造一个个前卫的“无厘头”文化传播舞台。如新浪“无厘头与时俱进”讨论版同样宣言这种“快乐哲学”:
这是一个搞笑的时代,空气里都是可笑的味道。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可耻的。这是一个快乐的时代,大家应该互相微笑,说说笑笑这样就好。我们喜欢快乐,生活中应该有快乐,即使被人嘲笑,快乐也应该长出来。我们创作快乐,我们快乐地创作。
在随后的网络作品中,既有《水煮三国》这类“无厘头”的“管理学”作品广受追捧,也有继承《大话西游》遗风的《悟空传》(今何在)、《八戒日记》(吴俊超)、《沙僧日记》(林常治)、《华山论贱》(黑漆板凳)等小说大受欢迎,还有《诛仙》(萧鼎)、《风色幻想》(天翼之羽)这样的网络玄幻小说给人惊喜。其中,许多作品虽然并非80后、90后的创作,但这些“先知先觉者”带动80后、90后炮制“无厘头”文本的水平越来越高,相关文本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2004年4月,新浪网授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新浪无厘头丛书”,它由《冒牌金庸》《世说新语》《搞笑天地》和《非正常男女》四本书组成。丛书内的文章,均来自开“无厘头”写作先河的新浪“金庸客栈”等板块。编者指出了“无厘头”言说的特色及它与网络的关系:
“无厘头”乍看起来似是而非、前言不搭后语,实际上却是充满了生活的思考与智慧,至少是为缺乏幽默感的语言平添了一分精彩。互联网是“无厘头”的舞场,而“无厘头”是互联网的魅力指数。
几乎是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提高与娱乐传播观念的变化,一种名为“恶搞”的视频也开始不断出现在网络之上。通过一些视频制作高手快乐而新鲜的创意,“恶搞”视频直接承续了“无厘头”电影的模拟与组接方式,其天马行空的游戏想象与娱乐精神,在网络上为许多年轻人增加了一种新的影像“把玩”方式。此时较有名的《大史记》(系列)视频就完全体现出“玩电影”特点。它将一些先前主流电影和新时期电影中的片段“恶作剧”地组接一起,大致拼成一个故事后再配上搞笑对白和滑稽腔调,最终形成了类似于“无厘头”电影的一种戏谑与幽默。“恶搞”视频的种种组接效果,也恰好契合了80后、90后新一代青少年的“无厘头”娱乐趣味,许多视频中的经典话语与搞笑桥段,在网络上也可以轻易得到80后、90后们广泛而高频的传播。
二、“无厘头”显示特殊的文化意识
随着21世纪时间的不断推移,80后、90后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生活“舞场”的主角,“无厘头”表达方式在网络上愈来愈大行其道,也必然反映出80后、90后主体“生活即艺术”的种种魅惑。仔细体味,这种网络文化在关乎80后、90后自身生活的同时,还标示出了他们作为青少年的一种特殊文化意识。特别是其中那种“博傻”意趣,与作为另一时尚文化的小资兴味相比大相径庭:
小资都有轻微的神经衰弱症;无厘头都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
小资在看黄色小说的时候用名著的封面做掩饰;无厘头在看名著的时候用黄色小说的封面做掩饰。
小资,就是请朋友吃饭前先去饭店打探“工薪消费”到底有多工薪;无厘头,就是在饭店订个包间,再一个人去只点一盘花生米。
小资,就是挤公交车到女朋友家然后一起打车到目的地;无厘头,就是打车到女朋友家然后一起挤公交车到目的地。
周星驰式敢想敢干的“疯癫”游戏言行,已培植到了80后、90后现实生活与网络传播活动之中。他们依赖于某种突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愿望,绝不压抑对世事的独到想法和特别感受,更不在乎其他惯常文化对自身的鄙薄乃至轻蔑的嘲笑。“无厘头”出乎意料的想象力与游戏精神,推崇一种绝对浪漫冒险与多元化创意的文化形态,这与最初主要形容一个人“呆傻”“不靠谱”等的意义已有差别。
也就是说,在对网络传播方式的恣意利用和夸张表达之下,这种“无厘头”言说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呆傻”式滑稽搞笑或莫名调侃,还充满了年轻一代各种不循常规且高智商的幽默与智慧。这正如《无厘头之冒牌金庸》一书前言里所强调的,网络“无厘头”具有值得重视的特殊意义,它的另类表达“花样”不但是了解新兴“时尚”的方法,而且更表明了对现实或历史的另一种当下态度,人们应以正确态度来面对这些区别于既往的“真实”意义。此外,尽管“无厘头”展示的是处于“地下”的某种青少年文化的“真实”,其向度却是在探索他们精神想象“天空”的无尽“奥秘”。在《无厘头之世说新语》前言中,编者不厌其烦地夸陈这种流行“世说新语”的神奇方式:
《(无厘头之)世说新语》的重点在于一个“新”字了得,无论是金陵十二钗,还是武松、关羽,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话了,可以自由主义、答非所问、疯言疯语、自相矛盾、言不由衷、言不及义、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无厘头流行的表达方式——化腐朽为神奇。
在压力趋加、节奏渐快的当下现实世界里,有了这样一种自由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新奇方式,80后、90后们就可以轻松实现自我释放、自娱娱人的目的了。于是,各种怪诞、戏仿、调侃、拼贴、耍贫嘴、假正经等方式都成为其中找乐的手法:
终于明白周杰伦的《范特西》是什么意思了——粥!
比美军还厉害的就是美色,和美色一样厉害的就是美元!
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我历尽艰辛爬上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
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山盟海誓是一种经常让高山和海洋领受尴尬的重量级承诺。(百度贴吧)
这种幽默就是“无厘头”文字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游荡于网络的“无厘头”作者们所作的这类网文与视频台词,常常呈现出80后、90后们所喜爱的种种怪异无理却又相当有趣的情状。这明确地显示了他们的另一种声音与表情,其自嘲的勇气与特殊的思维体现了他们纯粹的游戏意识和想象。
而非物质属性的某种游戏精神与想象形式本身,甚至就是社会文明展开的成长过程与普遍途径。故而,在经过80后、90后的大力传播之后,“无厘头”中关于生活意识与本质的怪论方略随即广泛地渗透到文化形式表达的各个领域,寓言、典故也因汲取“无厘头”想象而成就了许多新的流行表述:
一只瘸腿老鼠只能找到一只蝙蝠做老婆,别的老鼠便嘲笑它没有眼光,瘸腿老鼠不服气,义正词严地反驳道:“我怎么没有眼光?她好歹也是一位空姐呢!”
孔融的父亲申请了一票QQ靓号,孔融挑了44444,把88888、66666、99999都让给了哥哥和长辈。后有典故:孔融让号,比喻一个人不迷信数字。(格言网)
这种文字通过故意抖机灵的兴致,将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人物故事、说话方式、流行影视台词等常态语言大胆地改编,置入另一个迥然不同的语境而产生新的义理。于是,在80后、90后言说的常规与非常规之间,“无厘头”表达意态发散性地传导到众多文化形式中。除了影像视频作品,大量的图片、歌曲、动画等网络文化元素亦被“恶搞”改编,还成就了许多新的搞笑曲目、搞怪图片甚至娱乐炒作事件。我们看到,“无厘头”式“戏仿”已成为网络青少年的话语标志,它打造了网络80后、90后“哄客”们语言与影像的狂欢。各种“无厘头”的笑料与噱头,可以让80后、90后在轻松、幽默中感觉到出乎意料与不可思议,呈现出“在捧腹大笑中潸然泪下”,“在筋疲力尽时笑看风云”的巨大张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形象化的力量更为活跃、敏感而强大,网络视频经由胡戈们着力的翻制之后,更为丰富有趣的网络“恶搞”视频影像受到促发喷薄而出。受到现实生活某些人事情状的激发,80后、90后群体性视频仿制行为产生了普遍泛滥的趋势。如在新浪宽频即有“影像翻拍我翻拍我快乐”等站点,其中有许多通过粗糙配音方式改编的视频短片,人们可自由上传、观看和下载,《大片进行曲》《当大师遇上馒头》《义心版吉祥馒头》《继续恶搞》《一根筷子引发的命案》《梦断奥斯卡》《十面埋伏前传》《一个馒头引发的麻烦》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年轻的版主们甚至认为,即使这些“恶搞”短片是“烂片”也有价值,因为其中至少有着一种前卫的“无厘头”精神:
如果跟这些烂片较真就太靠谱了,也太落伍了,我们不(必)去批判它,而去“玩”它。我们就是要贯彻“翻拍是勇气,恶搞出精品”的精神。
大量纯粹“胡搞”风格的网络视频,如《猪肉王子“撩”拐》《十面无间》《少林足球行唐版》《搞笑西游记》《谁偷了我的内裤》《铁血摇滚》《唐伯虎会秋香》《论坛故事之灌水危机Ⅰ》《善意的谎言》《九尾狐外传》等早已不足为奇。而综观这些年轻人的“无厘头”视频,人们还可以发现,许多“一点正经没有”“乱套”的影像台词也并非全无意义与内涵。网络年轻作者们通过精练化、简约化甚至某些逆向化的策略,随意使用调侃、玩世不恭与插科打诨的反诘,以“集中到一点以改变对事物以往的看法”的另一种眼光,通过影像与文字的重新组接改变了生活与文化的思考面貌。“无厘头”话语总是以某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营构出当下网络世界一种新兴的“思辨”性言说景观: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所谓“人”,就是你在它上面再多加上任何一样东西就不再是“人”了!
林子大了,反而没了鸟!
其实世上本来没有肥,减的人多了也就有肥了。
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拥抱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明明靠得那么近,却看不见彼此的脸。
我长得很耐看,你要耐着性子看。(格言网)
由于其中的确包含着某些独异更新的“哲理”意义,这些网络“无厘头”新“格言”越来越多地被以平面纸媒文章、手机短信等方式转摘与传播。80后、90后这种繁盛而“定型化”的“无厘头”言说表征实践,不断通过大众媒介中话语的展览获取了新的实践意义。而那些“深刻”内涵的表达,亦使得读者对网络“无厘头”话语的印象更为突出。从阅读消费的角度而言,读者阅读那些“有意思”与“无意思”的“无厘头”文本,只要不那么严肃并注重体会某种独异的感觉与经验,就能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从80后、90后传播的另类“哲理”中得到某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