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评估
语言不仅是人类用于表达思想、陈述事实的方式,而且直接反映了人类的价值取向和认识态度。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毫无疑问地传递着丰富的命题态度和价值含义。语言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但是语言使用具有选择性,从而体现了该种语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增加汉语的传播价值为第一要事,比如: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中的科技、教育,增加汉语的文化价值;利用产品进出口等经贸往来、国内外旅游业的拓展、在我国举办的大型会议及活动等,增加汉语的经济价值;利用我国在世界组织中的地位和与世界各国各区域的各种合作,增加汉语的外交价值。(张西平,2009)语言传播的价值体现在传达信息和获取信息方面,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语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语言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使用者的经济利益,体现了语言在经济方面的价值。
一、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政治价值评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当前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也符合维护世界多样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传播中华文化的优势,具备推广“和谐世界”理念、实现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向世界传播“和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项伟大而长远的事业。我国应该以当前全球“汉语热”为契机,加强汉语文化国际传播,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承载着中国和谐观念、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语言文化,促使世界各国及其广大人民理解并接受中国在治国、外交等方面的理念,从而为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董于雯,2013)
语言文化传播已成为各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及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确立正当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其目的是增强外国民众对本国的认可度及美誉度,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提高本国在国际公众中的认同度,进而增强该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与传统的政治干预、经济或军事制裁等强硬的外交手段相比,公共外交借助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等柔性手段来提升国家形象、实现国家利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发展成为各国实现外交目标的战略手段及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注重通过文化、教育、体育、媒体等交流方式,与外国民众建立起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影响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以争取其对本国的了解、理解和好感,进而通过这种民意影响该国政府外交决策的制定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赵启正,2012)在英、法、德、日等国的公共外交举措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推广本国语言,以及附于其上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化的传播,并辐射到政治、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价值体系和内外政策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好感。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具有典型的公共外交属性,与公共外交的“沟通、对话、信任、和谐”的理念相契合,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在进行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应以公共外交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继续以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态度进行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通过这种缓和的、富有亲和力的推广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与国外公众的互动、交流及沟通效果,促进其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逐渐获得理解与信任,消除误解及误判,进而达到提升自身美誉度、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塑造国家正面形象的目标。(吴建民,2012)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能够以缓和友好的方式化解各国民众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担忧及恐慌,否定“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从而营造积极有利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随着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腾飞,一些国家难免产生担忧情绪,“国强必霸”“国盛必侵”等论调依然存在,强国担心自身的世界领导权受到中国的挑战,弱国担心自身的国家安全受到中国的威胁。因此,这种猜忌的态度逐渐转化为对中国的各种偏见,使得这些国家忽略了中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诚意与愿望,一些国家开始从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横加指责,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抱有很深的成见。如诋毁中国的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及文化传播活动,指责其是在进行文化侵略及价值观输出,将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正常的相互交流看作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因此,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倡导“和谐世界”理念的大国,如何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诋毁、污蔑和攻击,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通过其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无形、缓慢、稳健的推广,逐渐形成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被动局面。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抓住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有利时机,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战略,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阐释我国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等,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从而维护并巩固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有效地争取民心,获得外国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增强本国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加强中华文化与国外公众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出中国和平崛起所必需的软实力和国际舆论环境,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及国际地位。(李智,2005)
在全球民主浪潮发展、信息全球化加速、国际关系领域日益强调文化因素的背景下,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把他国公众作为行为对象,并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本身就显示了其对现代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的重视,适应并促进了民主化进程,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谐的大国形象。因此,汉语文化国际传播通过其发展过程中与别国民众的沟通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信任,从而降低矛盾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更好地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但西方国家质疑、反对甚至诋毁中国的声音从未停止。中国急需借助公共外交手段积极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更多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内外政策等,树立和维护我国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而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语言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相应地会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随之而来的则是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国家实力的增强反过来也会为语言的继续推广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消除偏见、增进认同。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价值体现在它增进了我国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全球华人同宗同祖、同根同源,而现在海外华侨华人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我们与华侨华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有利于加深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维护国家和平统一。
语言文化传播能够消除误解,促进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进而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感情。通过汉语文化的传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及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等,从而营造更好的国际氛围,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不但在国外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也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和他国敌意,建立互信互谅,有效防止各种危机的产生,从而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化价值评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传播民族语言就是传播民族文化,语言文化传播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不仅影响语言本身的发展,它所带来的文化传播价值更为人们所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1990年在一系列论著中概括出“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软实力”这一概念被提出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本国文化的发展传播,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本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意识形态和文化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集中归纳为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当中,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各个国家都试图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而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社会所获得的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的大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能力是体现国家整体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否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传播自己的文化,既是民族文化发展与推进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其优秀文化展示自身文明成果的重要机会。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注意其民族文化的传播,努力开拓和丰富其文化传播途径。(张西平,2007)
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公共外交战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影响力。有的甚至把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列入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文化政策之中,如法国主要语言推广机构——法语联盟在语言推广中将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推广特征,其主要宗旨是传播法语,弘扬法国文化,并在138个国家设立了1 140余个分支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目前在全球有230个分支机构和138个教学中心,其宗旨是推广对外英语教学,增进外国对英国文化的了解,推广英国的价值观念;德国的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分校,是德国最大的德语传播和推广机构,其宗旨与目标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增进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及前所未有的挑战,越过文化障碍,加强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命题。中国在经历了公共外交的不断探索之后,也逐渐体会到其重要性。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相互渗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满足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我国在借鉴欧洲国家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便逐步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并已经成为欧洲汉语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文化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孔子学院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机会,在官方和民间都营造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在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西平,2007)孔子学院在短期内取得的成绩,当然值得我们称赞和骄傲,但是与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和英国的英国文化委员会相比,我们的孔子学院还不够成熟和稳健,我们应当吸取他们的发展经验。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工具。汉语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央多次提出“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及“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战略命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延绵传承着,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而汉语作为承载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要素和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最核心的向心力。因此,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汉语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虽然经历了兴衰荣辱,却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主要原因或者说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始终能够一方面打破内向、封闭的状态,敞开怀抱接受新的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进行新的文化融合,而经融合后形成的文化又对原有的汉语文化进行着新陈代谢。汉语正是通过传播中不断的文化融合,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它能够激发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认同,提高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民族凝聚力。语言是通向文化核心的钥匙,它能够保持国家和民族的身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符号。通过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来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文化自信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
相比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因素具体而形象的特点,语言文化因素往往隐含在人的行为背后,沉淀成一种精神存在。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以一种缓和的、间接的方式赢得了本国文化在另一国的认同与美誉。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虽然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歪曲乃至抹黑的现象依然存在,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再到“中国傲慢论”等,甚至把“国强必霸”的标签都往中国身上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吴思科,2011)全球化在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识,增加了它们的共性,使得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出现了更多的可能,为文化融合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并加深了融合的程度。“文化融合”主张“和而不同”,融合不等同于同化,通过文化融合和交流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更为多元化,更加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期,各国对文化多元化发展基本达成了共识。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民族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无论是从其规模和广泛性来说,还是从其基本态势和发展水平来说,也都日趋深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各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作为整体的人类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因而文化的普适性和融合性更为突出。通过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来实现中华文化强国的诉求,进而弥补一个大国文化软实力的缺陷,是和平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使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之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当今的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中,我们在传播语言的同时,也必然传播着中华文化,但传播的中华文化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思考清楚,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既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体现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的软实力。作为一个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汉语传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特色。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不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在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中,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要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与“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现代精神相结合,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发掘、认识和梳理的同时,必须给予现代的解读,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汉语及中华文化。(程曼丽,2006)
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也是掌握一种文化的过程。陆俭明教授曾说:“语言的学习会加强文化认同感。语言永远只是载体,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才是汉语教学的目的。”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推广不可避免地进行着文化的传播,借助民族语言来推广本国文化,已成为很多国家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不二选择,语言文化软实力能够于无形中影响他国意愿和决策,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对外推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文化传播的事实也表明:语言文化的推广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首先要以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发展为前提,而当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得以使用和接受后,又会对这个国家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且持续不断、长期存在。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文化沟通,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我们的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还能提升我国语言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我们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在语言的推广中自觉传播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为支撑,保持和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价值,使千古厚积的东方智慧在人类文明中保持自己的一份精彩。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世界各国急速增长的汉语需求和学习热情,加强和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和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的文化传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和标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它是一种内隐的文化竞争力。当中国成为世界发展越来越强大的参与力量,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时候,汉语已成为展示中国悠久文化和当代发展成就的重要媒介,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中国正以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支持汉语走向世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将汉语的推广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机融合,适时调整语言推广策略,建立以语言知识掌握和语用能力提升为浅层目标、以文化传播为深层目标的发展机制,大力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国际竞争力,培养欣赏和认同中华文化并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力量。文化价值在汉语推广中的彰显,能使汉语获得更深入、更持久的发展动力。我们理应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搭建一个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度内涵和文化精髓,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鉴赏能力。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重估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这不仅仅是文化教育领域的事情,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计。然而遗憾的是,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地步。汉语虽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但它在国际重要交际领域的使用还十分有限,真正使用汉语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会议并不多。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情况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陌生和误解也让我们感到痛心。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是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工程。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语言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有力保证。(沈玲,2011)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能够清除文化障碍,化解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冲突与误解。当我们以无比包容的心态了解和熟悉外国文化时,却发现很多国家的人民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还知之甚少。另外,作为汉语使用的主体,汉语在中国的状况也让人担忧。国内全民对英语的追捧和对母语的漠视形成了鲜明对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传播语言、输出文化产品等方式,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心理,汉语和汉文化可以说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汉语国际推广这样一个跨文化的特殊场合中,文化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充盈着理解、尊重、包容、平等和自由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任何一种能够在世界上长期发展的文化必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都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各种文化都应该在和其他文化的交往中,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在吸收、改造中创新文化,以适应全球化发展和文化多元的需求。以理解尊重为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和交流,在比较中加以鉴别,在互动中得以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经济价值评估
语言的经济价值是指为了满足人们提高语言能力的要求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1965年美国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提出:语言的使用体现了经济价值,语言成为经济生活中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社会资源。语言被认为是一种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同种语言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会因其语言地位、使用频率的变化、人们对该语言的评价以及相关的语言政策等的不同而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语言是生产力的载体,已经成为增加收益的工具。多掌握一门语言,就意味着资本的增加。所以说,汉语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和推广先进的生产力,将会产生极大的经济价值。(姜红,2009)在当今世界,一种语言被广泛使用意味着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已经被广泛地了解和接受,该语言的输出国在国际上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广泛的参与权,相应地也会降低与其他国家的交易成本,增加本国的贸易机会,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借助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掘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潜在的经济价值,必将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正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及金融安全,以及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
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还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有利于促进和推动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进提出了“语言通”的需求。汉语文化国际传播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合型以及高端汉语人才的培养,提升了企业的语言能力和竞争力,必将促进产业和经贸合作。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得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攀升。人们学习外语的动机很多,但功利性是学习外语最基本的动力。据统计,人们学习汉语最强烈的动机是获得商业和就业机会。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经济价值,成为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最重要的动因,而通过汉语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被世界所接受,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文化产业,直接推动了中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世界上上百个国家已经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美、英、法等国已经将中国语言文化列入了大学课程甚至是学位课程。
随着汉语文化应用价值的提高,对汉语教师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推动了相关专业的就业,对教材、教学设备的需求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开拓和研发。此外,随着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到中国留学,形成了巨大的汉语培训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中国汉语培训市场非学历教育每年收入约20亿元人民币,而且在翻倍地增长,作为一种产业,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汉语培训市场至少有5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一项国际性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收益。将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看作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来加以重视,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增加了汉语潜在的经济价值,反过来,汉语的经济价值又给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减少了贸易壁垒,培养了潜在的商贸对象,为商贸交流提供了语言文化的平台,营造了便捷和谐的合作环境。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降低了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带来的沟通成本,增加了贸易机会。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提高了汉语的国际地位,对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了解和理解,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互补共存,共同繁荣”。一个经济发展强势的大国,必须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才能保持长期的繁荣。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应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和“一带一路”产业发展格局调整战略布局,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2015年3月我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64个国家参与这一合作平台。2015年8月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报告》。该报告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贸易大数据,详细地展示了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总体格局。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出口总额为6370亿美元,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俄罗斯以及印度等地区和国家,其中出口总额超过百亿美元的国家17个;我国贸易进口总额为4834亿美元,进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其中进口总额超过百亿美元的国家15个。这些数据展示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产业合作的总格局,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语传播的潜在需求。这两个报告提出的“一个格局”和“两条路径”构成了“一带一路”的总体格局和路线图,为规划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提供了可资参考的重要依据。基于上述分析,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根据“一带一路”贸易的重点区域进行战略布局,通过贸易与产业合作拉动语言传播。
与此同时,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国家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还应助力“一带一路”,服务“一带一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及产业发展,通过“借力”与“助力”形成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良性循环。李宇明提出了“一带一路,语言铺路”的倡议。汉语传播应在“语言铺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资源的分配与布局应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大战略。首先,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新时期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即把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纳入“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计划。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体现,“一带一路”的开拓与建设离不开国家语言能力的支持。“五通”的核心是“民心相通”,而语言通是民心相通的必备条件。其次,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国家重要的语言战略资源,应根据“一带一路”经贸和产业合作格局进行调整,通过整合汉语文化国际传播资源,形成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的分布格局,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产业合作对语言资源的需求。历史经验表明,语言文化不是通过语言本身来传播的,语言文化传播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在“一带一路”的现实机遇面前,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与产业合作相结合,借力发展;与此同时,也应通过服务企业走出去,服务企业国际化,助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和产业合作离不开对语言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复合型高端双语人才。(王建勤,2016)因此,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不仅要关注普及型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不应局限于对汉语人才的培养,也应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语言铺路”应该是双向铺路,培养双向人才。科技是生产力,语言也是生产力,在信息化时代,语言在促进科技、经济、信息、媒体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同样需要语言的推动。因此,企业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把语言能力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跨国企业,应该把语言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语言能力。企业语言能力不仅仅是企业员工个体的语言能力,还包括企业利用和整合所有语言资源的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包括中国的企业,企业员工大都会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交际,企业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语言资源,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真正实现“五通”。因此,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和产业合作的企业,应该把企业员工外语培训和外籍员工汉语培训列为提高企业语言能力的重要议程,通过企业语言能力建设,加速“一带一路”的建设。
总之,汉语文化国际传播能够为实现“一带一路”的愿景助力,“一带一路”也将会助力汉语在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