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发展经验总结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发展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博物馆多数属于非营利组织
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按照产权归属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完全公共产权的国办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往往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国家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的数量占比不大,其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生存。第二类是个人产权的私人博物馆。第三类是有大学、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性质产权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的数量在国外占比最大,其影响力也是最大的。这类博物馆属于“非营利组织”(NPO),其宗旨、社会目标和职责不同于营利性机构,西方国家有系统管理这类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程序体系。
因为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产权归属不同,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发展资金的来源也是多样化的,有政府拨付的收入,有经营性收入,有接受私人捐赠的收入,也有博物馆门票的收入。其资金筹集制度富有特色,尽管它的资金项目来源不同,但具体资金预算与管理的程序大致一样:由博物馆管理者和博物馆董事会讨论决定,一般根据历年的预算情况、本年度需要增加项目、人员费用自然增长或减少等来决定。大多数博物馆的馆长并不参与资金筹划,资金主要由董事会筹集,馆长仅仅对董事会进行管理。这套管理制度效率很高,人们各司其职,馆长的主要职责是博物馆自身的业务方面,就无须花费时间、精力在资金筹集上,工作人员岗位明确。
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内部管理呈现明确的“层级关系”:董事会—馆长—部门主任—一般工作人员。博物馆的管理主体是由一群代表公众利益的人所组成的董事会,其主要职责有:制定博物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并对此评估;馆长的聘任与解雇;寻求经费。馆长由董事会聘任,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定;聘任各部门人员;日常行政和管理。部门主任由馆长聘任,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执行馆长的决定;具体落实项目;日常工作。部门主任是博物馆的中坚人员。其部门设置上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博物馆按照学科门类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设部门主任具体负责,部门主任由专业资深人员担任。
(二)与博物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社会支撑体系较为完备
在西方国家中,与博物馆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备,政府用法律法规规范博物馆事业运行各方面的工作,使博物馆的管理法治化。政府还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博物馆制定了各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优惠财税政策,促进了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具体涉及的博物馆法律法规有:英国的《英国博物馆认证制度之认证标准》,该制度是英国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达到的最低认证标准,包含认证标准简介、认证制度目标、标准构成等各方面内容,是评估机构对博物馆进行评估认证的指导性法规;法国的《法国博物馆法》;美国的《(美国)评审制度标准——可参与评审的博物馆特征》;日本的《日本博物馆法》;等等。
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一方面拥有完备的博物馆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支撑体系也较为健全,已经形成了参观博物馆、关心博物馆这样的公益性事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博物馆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接受个人、团体、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资助和捐赠,且数额巨大,而且其还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各方面素质较高、不需要支付报酬的义工,大幅度减轻博物馆工作人员开支的压力。社会力量对博物馆的资助和捐赠尽管是公益性的,但由于花的是自己的钱,所以捐赠者在对捐赠对象的选择、对捐赠物使用效率的监督方面往往更为有效,这也是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有效督促。
(三)博物馆运营理念新颖
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博物馆的功能理解和博物馆的运营上有许多值得中国的博物馆学习的地方。
国际博物馆界一般认为传统的博物馆具有三项功能,这三项功能也被概括为博物馆的“三E原则”,即教育(education)、知识增长(enlargement或enrichment)和娱乐(entertainment)。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发展着,在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上,博物馆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96年麦当那在《博物馆及其争议:我们能控制什么?》一文中写道:“今天的博物馆已经远离了博物馆人可以控制的轨道,决定博物馆前进方向的,不再是政府决策者、资本家、专家和公共知识分子,而是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博物馆市场。”1998年,博物馆学家尼尔·科特勒与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编著的《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出版,成为博物馆市场理论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专著。他们提出要把博物馆发展战略与营销学结合起来,主张用战略性的市场规划方案来解决博物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策略上的规划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塑造与其他博物馆有所不同的形象,以决定自己特殊的使命。他们把规划和塑造看作博物馆营销的两大中心工作,并认为塑造是事件、过程、细节,也是结果。
(四)重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西方国家重视博物馆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国外观众从小就接受博物馆的教育,因此普遍都有“博物馆情结”,往往会有参观博物馆、关心博物馆的意愿,社会上也逐步形成了公众热忠于公益性事业的良好风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博物馆教育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新观念。首先,博物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终身教育成为社会时兴的潮流。终身教育的兴起必然要求有合适的机构来满足其需求,而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并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恰好能满足公众终身教育的需求,博物馆教育作为教育的延伸成为历史的必然。其次,博物馆作为“再教育”或“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已被公众广泛接受。再次,博物馆“第二课堂”的角色地位得到社会确认。如英国博物馆将中、小学教育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小学教育是博物馆制定教育规划的中心内容。西方国家认为博物馆教育可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