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优势和推广前景

博物鉴史课程在三年的实施中,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上基本探索出了一条较为完善的道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更加紧密、顺畅。总结实践情况,我们发现,这种馆校合作模式,相较于传统学校教育,有着多项优势。

一是知识的开放性。博物馆能够提供学校教育中较为弱势的开放性,学生脱离学校这一环境,本身就已经解开了“束缚”,他们转换为观众,学习也更加广义。博物馆通过展品“说话”,而这些沉默的展品,与书本上明确的知识点不同,它们能让学生形成个人的、独特的理解。“博物馆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从物质到知识的过程,在每一个博物馆学习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事实或知识来支撑,这些都需要博物馆研究来提供。”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1):1-5.另一方面,博物馆的资源会远远超越学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庞大的信息圈不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路径,最终让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参与课程。

二是过程的感受性。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最为不同的,是提供的文物实物,以及整体的空间。学校教育通过课本、文字以及教师进行教育,更强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记忆力。而在博物馆,观赏文物、参与体验活动,或者仅仅是体味这个空间,调动的是学生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无法精确量化,但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人与地域、历史、文明形成连接。“博物馆教育具有解读、透析实践的能力,其内涵是让受众在亲历中迸发出内在的力量,能够持续地汲取新经验、新灵感和新智慧。”杨秋.探究·体验·拓新——博物馆教育范式的时代转向[J].中国博物馆,2015(1):12-17.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课程结合博物馆,通过参观、仿制品观察与接触、互动技艺体验等多个渠道,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017年上半学期课程问卷调查统计如表4、表5所示。

表4 学生对课程的修习感受

表5 教师的上课特点

三是学习的可持续性。由于馆校合作的课程并不会量化课程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课程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我们发现很多完成课程的学生依然会在空余时间前来参观博物馆,继续他们的“学习”。很多学生也反馈,由于参加了课程,他们开始阅读各类历史书籍,而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兴趣爱好,长期存在。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不断有各种展览和活动,所有这些资源都将为可持续学习提供养分。“学校教育有时限性,而博物馆教育是终身的教育。”张菁华.延伸与互动——浅谈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途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98-100.

从可持续性上来讲,博物馆全面参与了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教育这一过程,课程项目结束之后,如何进一步根据对象的需求提供服务,如何“根据学习者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考虑不同的博物馆学习评价体系”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1):1-5.,则是博物馆教育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问题。

目前很多高中都在开发教育模式,引入更优良的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面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和发展形势,本课程可以进行进一步推广,与更多的学校展开合作,并逐渐形成馆校合作的规模化、系统化、品牌化,促进宁波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走出具有创新性、推广性、典型性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