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诉课程的操作实践
美诉课程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探索,逐渐建构起以美诉主题课程为主的操作体系,主要包含操作形式、操作策略、操作手段和操作方法。它适用于幼儿园对3~6岁幼儿展开深度美术教育的过程,能够为执教老师提供理念引领和教育指导,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一)操作形式
美诉课程以主题课程为主线,辅以方案活动、区域活动和家园互动等形式。它们互为补充,交叉进行。
1.主题课程
主题课程是美诉课程的主要形式,它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各方面架构起幼儿发展的网络体系,在对幼儿认知、情感、交往等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下,组织相关教育内容,实施对应教育策略,跟进相关教育支持,实现幼儿不断发展的可能。主题课程的实施采用发现幼儿需求—设计主题目标—编制教育内容—实施各项活动—评价与调整等五个步骤进行。其中前两项为教师主导进行,其余三项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
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理清楚三种关系:
第一种是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在主题课程中,始终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课程的一切实施动机都是为了推动幼儿的真实发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和引导,比如环境、材料以及必须的知识架构等。所以,任何的占位、包办、替代都是错误的教育行为。
第二种是课程与幼儿的关系。课程服务于幼儿,而非课程左右幼儿。所以,课程的进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始终紧紧跟随幼儿的发展节奏和发展需要,随时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可见,主题课程不是完全预设的,更不是恒定不变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个体,进行适宜化的调整,以期更加符合个体发展需求。
第三种是幼儿与幼儿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同伴关系,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在主题课程实施中,他们发现问题、共同讨论、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合作、分享的快乐,也收获了互助、共赢的友谊。充分发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功能,我们将发现孩子们之间互相学习的力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将使主题课程的实施对幼儿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方案活动
方案活动是在主题课程中衍生出来的操作形式,主要是当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产生需求、发生兴趣等生成性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方案活动一般是一个任务一个方案,其过程一般为群体问题发现—共同讨论方案—优化方案选择—实施方案操作—方案效果检验。教师要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引导他们用方案活动的方法去实现合作并解决问题。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好进与退的分寸,孩子们茫然的时候,需要教师“进”,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的支架。孩子们有思考的时候,需要教师“退”,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思考继续前进。另外,老师还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等待他们在探究中有更完美的表现,也等待他们出现问题后的自我纠正和调整,切不可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帮助孩子解决老师眼中可能会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否则,你将成为一个最无趣的老师。
3.区域活动
区域是根据主题课程而设置的,区域活动是为了补充在主题行进中个别幼儿操作不足或者缺失的需要而设的活动。区域活动展开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提供足够种类和数量的区域操作材料,以满足幼儿活动需要;其次还需要营造充分自主和自由的氛围,允许幼儿按需随时进入;最后就是区域内容的调整要及时跟进主题课程内容,以防止出现脱节现象而让幼儿无所适从。
4.家园互动
家园互动是美诉课程的补充形式,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为拓宽幼儿认知、增进亲子情感、鼓励幼儿多途径学习的一种美诉操作形式。具体是通过家长与幼儿的阅读、探究、运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美诉课程中的教育内容获取进一步的感知和体验。
(二)操作策略
美诉课程总体操作策略是依据幼儿思维特点进行,以探索、感知和表述进行原有经验的有效唤醒;以双重编码理论指导下的语言形式与各通道的有效开放结合进行通道的建构;以平面、立体、语言和综合的方式进行新经验的多元表达。它为教师实施美诉教育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方法。(以下内容第四章中还有更为详尽的说明)
1.经验唤醒策略
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在脑子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表象。他们能够根据这些表象,通过语词、想象、声音和动作去创造外在表现。表象可以令他们摆脱对具象的依赖,回忆和重复过去的事情,是一种有意的再现,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为他们获取更为成熟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基础。这些表象我们可以称之为经验。经验存在且沉睡于大脑中,如果没有被唤醒并活跃起来,那么将不能成为后期新经验架构的基础。所以,美诉课程的重要策略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将更多的经验唤醒,以便为新经验的架构提供更多的基础和更大的基数。经验唤醒具体策略为:
(1)探索唤醒。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探究过程,其本质是在大脑操控下的手部与身体肌肉的活动。探索的动作越复杂、频率越高,大脑皮层的活动就越为积极,大脑对其探究获得的经验感知度越为深刻。另外,在探索中常常能建立起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来区别和加深记忆,这也是人脑对外部刺激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提供多样探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体验,获得经验,同时建立好各种经验之间的关系,以便当被需要调用的时候,能有相关的最为接近的经验被唤醒和使用。自然,这样的经验多多益善,所以提供多样化的探索是一种为幼儿设置的经验准备。
(2)感知唤醒。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部信息后,将其转换为感觉信号并传输到我们的大脑中进行情感格式化处理的方式。可以看到,感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带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感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春风,基于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知经验等,孩子们会有许多不同的感知:“春风是暖暖的”“春风是卷卷的吧?因为它有时候会把地上的叶子卷走”“春风是香香的呢”“春风是很调皮的”……感知越充分,幼儿对事物的总体特性掌握越完整。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提供真实的感知情境、建立各类感知之间的通感关系等,都有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充分感知,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
(3)表述唤醒。如果说多样探索和充分感知两种策略是对经验在大脑中做充分储备的话,那么引发表述唤醒就是对经验的现场唤醒。这一策略在美诉课程所有活动的引导步骤中,都呈现出明显的地位,老师们一般会使用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引发幼儿对经验的回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表述。我们通过简单的多种方法导入引题后,继而采用提问、追问等方式,与幼儿进行大量的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充分回忆原有经验、认真倾听他人经验、选择与主题相适宜的经验进行表述与交流,并进一步固化幼儿对该事物的稳定态度。引发回忆和表述的过程,实质上是在语言的使用中,让原有沉睡的经验被大脑唤醒,并积极地进行回放以及新经验重构的过程。
2.通道建构策略
人的感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实现,笼统地讲,我们的感觉器官就是感知通道。蒙台梭利曾经说过:美育与感官训练是密切联系的。她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无数美妙的事物,但可惜人们由于感觉迟钝而无法欣赏到。所以她强烈主张艺术学习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发展他的感官以及双手的动作。“美育……与感官训练息息相关,丰富一个人的感官经验与培养其区别微小刺激差异的能力,可以增进其感受力和增添其乐趣……感官迟钝的人无法欣赏到大自然与艺术中的和谐之美”。感官越敏锐,其感受能力越强。所以,提升各类感知通道接收信息的敏锐度,能有效提高幼儿发现和感知能力。
(1)通道开放。要建构通道以及之间的联系,首先尽可能多地必须开放通道,让各类通道都有机会参与到感知活动中去,这就需要老师在美诉课程中设计出给予多种通道的刺激方案。比如小班的感知春雨,我们打破常规课堂教育的局限,带领孩子在雨天走进自然,看着春雨滴落在伞面上、草地里;听着春雨滴滴答答的声音;踩得雨水噼啪噼啪响;甚至脱下雨帽,仰着头让雨滴落在脸上、嘴里,体验春雨的味道……在这个活动中,视觉、运动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通道全部被开放和调动起来,尽情地接收和储存来自情境中的相关信息,为大脑对信息的加工以及给出主体一个总体印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通道建构。如果说通道的开放是给各种通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刺激,为幼儿进行充分的感知提供了可能,那么通道的建构就是对信息进行积极的处理。所谓“视而不见”就是听觉通道接收了信息但是未进行处理的典型实例,可见,仅仅开放了通道却未能将信息经过处理转化为自身经验的,也就失去了通道开放的意义。
通道建构的主要依据是双重编码理论,心理学家佩维奥认为,信息的获取有两条加工通道,即非语言的和语言的,两者同样重要。因为“人的认知是独特的,它专用于同时对语言和非语言的事物或事件的处理。此外,语言系统是特殊的,它直接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处理输入与输出,同时它又保存着与非语言的事物、事件和行为有关的象征功能,任何一种表征理论都必须适合这种双重功能”。所以,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若在其他通道开放的同时,加入语言的形式,可以增强对信息的回忆和识别。故通道建构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用语言的形式对每一个通道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梳理,具体表现在对信息进行客观描述或者综合性表述。因为信息接收只是通道收到的一个笼统模糊的感知,很容易被淹没和替换,而加入了语言的形式进行反复回忆、识别、分析、判断和取舍之后,将大大增强经验的稳定性,更容易成为个体知识体系中的稳固部分。
3.多元表达策略
多元表达是指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探究和真实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通道来梳理和建构起自己的经验体系,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此体系进行表达和表现的策略。具体有以下两种常用方式:
(1)美术表达。按照空间划分,美术表达可以分为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两个方面。平面表达主要是用涂鸦的方式进行,即用画笔、颜料类工具在纸张类材料上进行平面涂画,以表现自己的新认知、新经验。这是幼儿最为常用的表达方式,也被老师们普遍运用于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结果呈现的作品是儿童画,可以用于展示陈列、装饰,或者让幼儿带回家。
立体表达是用一些可以塑型的材料,如轻泥、废旧物、自然物等来进行创作的表达方式。立体表达对幼儿空间和思维能力的促进与发展有着极大作用。立体表达的组织可以是个体创作,但更提倡组合型创作以及分工合作型创作的方法。组合型创作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表现同一个内容进行的个体创作,再将个体作品组合成丰富的主题内容。分工合作性创作是指围绕同一个主题表现不同内容进行分头创作,最后组合成一个丰富的主题内容。立体表达的方式一般呈现的作品非常宏大有气势,能给幼儿足够强度的视觉冲击,引发幼儿自信心和创作兴趣。
(2)语言表达。脑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脑所储存的信息绝大部分在右脑中,并在右脑中正确地加以记忆。右脑如同一个书架,将各类信息分层记述和储存。而思考的过程是左脑一边观察提取右脑所描绘的图象,一边将其符号化、语言化。所以在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右脑经验的充分唤醒才能得以表达的支持。所以语言表达实则是让经验充分唤醒、活跃和重组的思维过程。
当然,以上两种形式往往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我们可以进行整合表达。整合表达是指根据表达需要结合平面、立体和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没有固定的比例界限,一切以支持和满足幼儿真实表达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三)操作手段
美诉课程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特点,那就是充分感知。开放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提供足够数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浸润其中,并在与材料的不断互动中体验和感知,架构起其自身的认知框架。美诉课程改变了常规美术教育的逻辑结构,从教师主导下的示范、教育,变成由教师提供各种支持下的操作与感知。其中一项基本手段是材料媒介运用。
1.材料媒介的有效运用是美诉课程的基本手段
材料媒介是指美诉课程中用到的物质性的东西,包括各种材料、工具以及幼儿作品。材料媒介是连接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中间介质,以材料为媒介实施美诉课程,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适宜发展。材料是有个性的,不同个性的材料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表达特点。材料提供的数量、种类以及出现的时间节点是有讲究的,过多或者过少、过早或者过迟都会给孩子们的操作与表达带来负面影响。另外,材料也是多用的,同一种材料可以开拓不同的玩法,也正是在不断的探究、开拓中,幼儿利用材料获得充分感知。(以上关于材料的使用特点、方法、注意点等阐述详见第二章《材料探索中的感知》)
2.幼儿作品的精准解读是美诉课程的核心技术
美诉课程中,幼儿作品不仅是一个活动的结果呈现,更是后续工作的依据和开始,我们将从孩子们的作品表达中,研究分析其年龄特点、生活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诉求,这也是美诉课程关注人的总体发展的重要价值。作品解读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注幼儿对自己作品内容的表述,并做好客观直白的记录;其二是寻找作品中的观测点,并对照其年龄特点进行发展水平分析;其三是对于其中特别夸大表现的或者与常态不同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探究幼儿内心真实的诉求;另外,需要教师同时运用语言技术及时跟进观测与了解,为能够更加精准地解读作品提供多方面依据支持。(以上关于作品解读的具体分析和技术使用方法等阐述详见第五章《幼儿作品解读》和第六章《幼儿作品评价》)
(四)操作方法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以在逻辑上不存在一种可以绝对适用于任何教育活动的操作方法,美诉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在明晰了美诉课程的操作形式、操作策略和操作手段后,在实践运用中,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育内容可能就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在此,我们选用了具有典型美诉课程特征的中班主题活动“多莉,去哪儿了”,供大家参考。
中班主题“多莉,去哪儿了”
主题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的丰富性,知道海洋中有各种形态、大小、颜色的鱼类,其种类繁多。
(2)能够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鱼。
(3)尝试借助艺术载体进行多元表达,促进综合发展。
主题设计:
幼儿天生对于大自然有亲近之情,神秘的海洋、美丽的海洋鱼类更是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海底总动员》是很多孩子看过的电影,电影里的尼莫、多莉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动画角色。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角色入手,开启孩子们的海洋之旅。通过对幼儿的跟踪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中班年龄段幼儿在认知经验、情感态度、艺术表达上有以下特点:
1.认知
(1)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生活环境,幼儿对海洋的认知经验比较丰富。
(2)对海洋生物的认知经验比较粗浅、零散。
2.情感
(1)喜欢海洋生物。
(2)对海洋生物充满好奇、探究兴趣。
3.艺术表达
(1)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
(2)能抓住事物的外形主要特点进行艺术表达。
(3)艺术表达的方式比较单一,集中在用笔画。
(4)对细节的关注和表现意识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