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理论基础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中小科技型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萌芽期或成长期,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较其他企业更为严重。中小科技企业出现融资约束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内部障碍即企业内部影响融资约束各项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如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风险、抵押担保品不足等;外部障碍即金融资源错配、制度供给短缺等。
2.2.1 麦克米伦缺口
麦克米伦缺口较早地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解释。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英国政府为制定摆脱危机的有效措施,指派麦克米伦对英国工商业与金融业进行调查。麦克米伦调查后提出,英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具体表现为其对金融体系资金需求远远高于金融体系愿意供给的金额。他将这种资金配给不足定义为“资金供给方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意愿不足”,该缺口又表现为权益资本融资缺口与债务资本融资缺口。
下面利用公式对信贷配给问题进行描述。
假定某投资项目需要资金额I,企业自有资金为A,融资需求为(I-A)。在项目获取融资后,借款企业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即借款企业可能尽职尽责(即不获取私人收益),也可能会攫取私人收益B(B>0)。假定企业尽职时项目成功率为PH,攫取私人收益时项目成功率为PL,其中PH>PL。令投资项目成功时总收益为R,借款企业与债权人各得到Rb和RI, R=Rb+RI,如果项目失败,总收益则为0。
假设企业尽职时项目净收益为正,即PHR-I>0,而在攫取私人收益条件下项目净收益(包含所攫取的私人收益)为负,即PLR-I+B<0。在借款企业攫取私人收益时,一方面债权人资金面临损失风险,即PLRI-(I-A)<0,另一方面借款企业通过对借款资金消费谋取私人收益,尽管在攫取私人收益条件下借款企业项目净收益小于0,即PLRb+B-A<0,但由于企业在尽职情况下借款企业项目净收益仍有可能小于0,借款企业缺乏足够激励选择尽职行为。道德风险会降低借贷双方合作意愿,导致社会资金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债权人会在贷款协议中为借款企业提供足够的收益,即无法收取过高利率收益,只有当借款企业尽职收益大于败德行为的收益时,就会倾向于选择尽职。因此,可知借款企业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为PHRb≥PBRb+B,令ΔP=PH-PL,则可表达为ΔP·Rb≥B⇔Rb≥B/ΔP。在项目成功时借款企业收益为R-B/ΔP,考虑概率后借款企业预期收益为PH·(R-B/ΔP)。令债权人要求利率为r,借款期限为T,借款审核监督成本为γ,则债权人期望收益可表达为:
要使债权人具有借贷意愿,必须使其期望收益大于0,债权人参与约束为:
其中,表示企业达到借款门槛所需的自有资金,只有当A≥,企业才能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由于自有资金规模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企业只有在其规模达到一定门槛才能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会由于规模不足无法获取足额信贷支持,从而产生信贷配给问题。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阿克洛夫(Akerlof)(1970)创造性地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逆向选择理论。根据其旧车市场模型,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来源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家处于信息优势方,其充分了解车辆的真实质量,而买家则处于信息劣势一方,不知道具体车辆实际情况,仅了解市场平均车辆质量。在这样的条件下,买方只愿意提供市场平均质量对应的价格,从而迫使车辆实际质量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卖家退出市场,促使质量劣于市场平均水准的卖家进入市场。而当买方知悉此情况,会根据市场平均车辆质量状况进一步降低出价,导致更多高质量车辆退出市场。经过重复博弈,最终导致市场仅有低质量车辆存在,劣车驱逐良车,交易帕累托改进无法实现。
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金融市场领域,并对企业信贷约束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学者们发现信贷市场存在配给不均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在一批看起来毫无差别的借款人中,只有一部分个体能够借到钱,而另一部分个体即便愿意支付更高利率也无法获取贷款;另一方面表现为特定借款人在任何利率条件下均无法获取贷款。斯蒂格利茨和威斯(Weiss)(1981)从信贷利率和担保要求两方面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特征进行分析。他们假定信贷市场存在高风险借款人与低风险借款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种信息只有借款方自己掌握,而金融机构则缺乏相应信息。当金融机构设定高利率条件下,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期望利润限制而放弃借款,而高风险借款人由于从事高风险项目而具有较高期望利润,能够承担高额利率成本,仍然愿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当金融机构意识到市场上仅存在高风险借款人时就会做出限制贷款发放决策。
与其他企业相比,中小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更为严重。一方面,金融机构难以了解中小科技企业技术资源及技术能力,也缺乏必要知识和人才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评估。同时中小科技企业经营情况的高度不确定性也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中小科技企业风险状况,从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处于起步期,财务会计制度不够健全,从而影响了信息披露质量,增加了金融机构利用企业披露信息进行评估的成本。同时,研发项目保密性要求也会限制中小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获取不足。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提供了重要解释。
2.2.3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由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1973)创立,经历了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内生理论等发展阶段。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麦金农和肖均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进行金融自由化的主张。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金融资源跨时间和跨空间的配置是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功能。麦金农和肖构建了一个关于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这限制了金融系统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并导致地区金融发展陷于停滞。
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体系通过功能发挥为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融资,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其具体作用机理如下:
(1)动员储蓄功能。自由化和高发展程度的金融系统能够更好地动员储蓄和积聚大量闲置资金。发达金融体系通过大量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降低资金供求双方交易费用,通过风险分散机制促进经济体系中分散资本快速、大规模集中,从而为经济系统中资金需求部门提供充足资本。
(2)节约信息成本功能。充分的信息了解是投资者开展投资活动的必要前提。在金融抑制条件下,信息搜寻处理成本较高,投资者难以通过金融体系获取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难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力进行适当评估和有效监督,在预测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发展前景及开发质量方面尤其如此。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金融机构能够在经营过程中采集大量有关企业和项目信息,提高了其对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的评价能力,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高额交易成本,从而能够促进金融机构选择性地为优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分散金融风险功能。风险承受能力是阻碍投资者投放资本的重要障碍,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能够帮助投资者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承担其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推动投资活动的开展。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伴随着大量不确定性,只有充分发挥金融体系风险分散功能,才能扩大资本筹集可行域,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高度流动性的金融体统为投资者风险分散、转换提供便利,这种风险分散机制通过横向风险分散、跨期风险分散以及流动性风险分散等渠道实现,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合理配置风险,促进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逐渐丰富,投资者能够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降低技术创新项目投资风险,吸引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投资。
(4)公司治理功能。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除了导致事前逆向选择问题,也会衍生事后道德风险问题,如融资者在获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后将其投向高风险领域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债权人利益构成损害;大股东在股权融资完成后,通过内部人交易对中小股东利益产生侵害;等等。合理的金融契约设计能够通过激励相容和约束机制缓解投融资双方间委托代理问题,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资金供给意愿。以银行为例,其通过对闲散资金的汇集,集中对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在实施监督时,银行能够克服中小资金供给者面临高昂监督成本以及监督过程中搭便车的问题,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投资主体进行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