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因此文化与旅游的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喜局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对推动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含量,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心资源。
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核心议题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必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化和旅游及其相互关系可解读的内容更多、更广、更深。
2015年10月在浙江召开的“中国旅游演艺资本与运营峰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李季先生表示,至“十三五”末的2020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两个产业合计在未来5年将达到15万亿元的规模,占到国家经济总量的15%以上。可见,未来5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头戏。
旅游景点往往凝结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这是旅游的第一资源。旅游过程本质上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感知文化、品味文化、鉴赏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的经历,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升境界、净化心灵的文化体验。旅游是文化之“体”,是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把群众潜在文化需求转变为现实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途径。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之中。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文化之“魂”广为弘扬、传之久远、生生不息。离开了文化之“魂”,旅游之“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即使形式上热热闹闹,也会因为品位不高和缺少内涵而失去魅力和生命力,最终失去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离开了旅游之“体”,文化之“魂”就失去了有效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其精神价值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正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有利于把促进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璀璨夺目、极其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重大文化遗产地、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抢救保护,推进博物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大量的文物资源、文化古迹焕发出勃勃生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既展示了当地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又催生了旅游衍生产品,带动了配套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实践证明,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与旅游相结合,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市场推动产业化,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积极、最有效、最可持续的保护传承方式。如全国剪纸艺术之乡——河北省的蔚县,积极利用剪纸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26个剪纸专业村、1100个专业户、3.6万从业人员的规模,产品涵盖8大类6000多个品种,销往世界各地,使以往人们仅仅用来贴窗花、自娱自乐的小小剪纸,成长为产值数亿元的当地支柱产业。
二、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帮助更多群众共同富裕
一些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地方经济举步维艰,而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给当地群众开启一条脱贫致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2008年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通过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使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得到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短短3年多时间,人均收入就达到7100多元,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有利于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景区评级的重要内容,带动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服务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文化氛围、社会秩序、治安状况的极大提升,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画卷。
四、有利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韶山、井冈山、延安等革命遗址,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又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革命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红色旅游,是旅游百花园中艳丽的奇葩,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举措。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既可把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留下的历史遗迹牢牢凝固在中华大地上,把我党创立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地植根于全国各族人民心田中,又可实实在在地促进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使红色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发挥其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加速了各民族同胞之间的往来和沟通,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既密切了民族感情,又使各族群众进一步体会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鱼水之情。总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好处多多、不胜枚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认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统筹规划,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二是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以旅游交通、游客服务、旅游安全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促进旅游消费便利化。三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合理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四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监管体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五是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而其中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融合条件,而且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此外,文化与旅游在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发展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参与国际竞争和树立国家品牌形象方面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之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局)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建议、意见或通知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从行业本身发展的态势来看,旅游产业已经明显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领域、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从旅游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积极利用各地悠久历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浓郁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动并兴起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长期从事旅游教育、研究、规划、开发,在实践中遇到并总结了很多现实问题、课题,首次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见解或定义等,但限于作者水平有限,鲁鱼亥豕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斧正,以便再版时有新的、实质性的提高。
骆高远
2017年5月20日子夜
于杭州西子湖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