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木杵陶釜和陶甑 饭稻羹鱼成大观——7000~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稻谷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粮食,但将稻谷加工成稻米,再将稻米加工成饭食,还必须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河姆渡人制造了木杵,用杵臼舂捣的办法将稻谷脱壳加工成大米。在第四文化层出土了一件木杵,下端为一锤馏,是杵头,通长92厘米,断面呈圆形,杵头径8.3厘米,杵柄径5厘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杵实物。《周易·系辞下》所说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所言不虚。(见图9.1)。
河姆渡人制造了陶釜,作为烧饭的“锅”。这是河姆渡文化中最具典型特征的生活用器。陶釜还有配套使用的陶支架,三个支脚架起一个陶釜。到了距今6500~6000年的第三文化层,陶釜发展为陶灶。这种陶灶成箕形,外形似一个大头盔,前面灶门开口大,火门略上翘;内壁有三个固定大支丁,一丁在后壁,两侧各一丁,可架釜炊煮。外壁有两个环耳,可提携搬动,四周空隙可散炊烟,结构符合科学原理。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的专用灶具。这种可提携搬动的灶具,在干栏式建筑内,既方便又安全(可防范火灾),陶灶长50厘米、宽30厘米,可供多人食用(见图9.2)。
图9.1 杵
图9.2 陶灶
同时,还发现叫作陶甑的炊具(见图9.3),说明河姆渡先民已懂得利用高温的水蒸气来蒸热、蒸熟食物。在距今6000~5500年的第二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陶鬶、陶盉。在距今5500~5000年的第一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陶杯。这些用具体形较小,羼沙特别细,均有嘴,用于炊煮、冲酒,温煨食物。好些食物是流质、半流质。专家判断河姆渡先民可能已会酿酒。
图9.3 甑
从木杵、陶釜、陶灶、陶甑、陶鬶、陶盉、陶杯等工具创造和使用来看,河姆渡遗址提供了以稻米为主食的中国南方人类食物文化历史源头的实证。时间跨度从距今7000~5000年,构成一条纵深达2000年的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线。
河姆渡先民的主食是大米,但食谱并不单调,而是丰富多彩的。在副食品中,有采集或种植的菱角、莲藕、小葫芦、麻栎果、酸枣、芡实等,还有狩猎或畜养的动物性食品,达60种之多。在动物性食品中,捕获最多的是水生动物,遗址中的鱼类、龟鳖类、蚌类之遗骨之多,不胜枚举,仅明显可分的龟鳖类个体就有1570余个。“饭稻羹鱼”,洋洋大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肯定有一定的相关性。
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又直接为满足人类的饮食需要服务。河姆渡遗存生动地展示了这种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