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学技术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 纺轮梭子踞织机 纺织技术竖丰碑——7000~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衣、食、住三者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的繁衍)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本身。”其中,纺织技术的创造发明,对于满足衣服需要的生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表明,古代先民已在编结技术漫长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了纺织技术的丰碑。

首先,河姆渡先民的编结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文化层中,普遍发现苇席残片,总数上百件。其中最大的达1平方米以上。苇席以当地湖沼中生长的芦苇为原料,将苇秆剖成又细又薄的扁形长蔑条,宽度0.4~0.5厘米,粗细一致,厚薄均匀;采用斜纹编制法,一般两经两纬,竖经横纬,垂直相交,依次编成。苇席刚出土时色泽鲜黄,纹理清晰,其编结技术不逊于现代。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几段粗细不一的绳索,粗绳由众多的植物纤维搓成三股后,再搓绞而成,直径约1.2厘米,细绳由两股搓绞而成,直径约0.2厘米。河姆渡人既然已创造了较为先进的编织、搓绳技术,必定也具有结网的本领。

从出土文物中存在许多纺织工具、织布工具、缝纫工具以及编织纹装饰图案可以断定,河姆渡先民已在编织技术(编织、搓绳、结网之类技术的总称)漫长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较高水平的纺织技术(见图8.1—8.4)。

出土的纺织工具主要是纺轮。在第四文化层就出土陶质纺轮70件,其中扁平圆形、断面略呈矩形的有50件;还出土有木质纺轮(见图8.5)。

出土的纺织工具有定经杆、综杆、绞纱棒、分经木、骨梭形器、机刀、布轴和齿状器等。多数由硬木制成,少数由鹿角磨制。专家们根据上述工具类型判断: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早已使用了古老的踞织机。上述工具就是这种原始织机上的各种部件。

图8.1 上经轴下梭形器

图8.2 骨梭形器

图8.3 骨针

图8.4 管状针

图8.5 纺轮

踞织机的发明是一件了不起的科学成就。河姆渡先民所使用的织机是水平式的,且有宽幅和窄幅的区别。专家指出,我国踞织机曾沿袭了数千年,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踞织机的发明和使用,在科学史、纺织史或考古学研究中,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第111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缝纫工具,主要是骨针和一些细小的骨锥。骨针精巧细小、数量较多、长短不一,后端有小针眼。缝纫用的线,从骨针的孔径仅0.1厘米可知,已经相当精细、绵软、坚牢。

由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纺织技术可以断定,河姆渡先民已经穿(披)上以野生葛藤为原料制成的布类服饰。林华东著:《浙江通史·史前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34—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