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草编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宁波草编发展的生态环境

宁波草编业的发展,既离不开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历史机遇,更离不开宁波人的勤劳与智慧。宁波文化所孕育、催生的优良品质,体现在宁波人不断摆脱旧思想、树立新思想,不断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丰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宁波草编业的发展既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态环境。

一、宁波草编发展的自然环境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宁波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宁波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最著名的海港之一。宁波港扼南北水路要冲,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朝廷在宁波设市舶司,宁波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也是“海上瓷器之路”的起点。明末清初屡行海禁,宁波港口中衰。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42年11月12日,英国首先在宁波的江北岸建立领事馆,委任领事及翻译各一名。次年,法国也援例设馆,其领事由天主教宁波主教兼任。其余西欧各国在宁波的通商事务,大多委托英国领事馆代办。”顾红亮,徐怡.双峰并峙的浙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6.

1844年1月1日,宁波港以“条约口岸”正式开埠,英、法、美、德、俄等国相继在宁波设领事署或置领事。开埠使宁波从封闭走向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沟通了宁波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宁波近现代化。

开埠后,宁波的草帽业发展很快,草帽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2-1)转引自:王瑞成,孔伟.宁波城市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216.

表2-1 宁波草帽部分年份出口情况

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宁波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海洋资源优势,更在于它可以溯运河而上,顺水路直达黄河流域及北京,这个优势使宁波港的腹地相当广阔。

1850年的宁波三江口

城东临江,是宁波三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便利,所以宁波的航运业主要集中在宁波三江交集之地。东门口成为浙东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在上海港未开发之前,宁波是中国东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上海。东门口是“万里之船,五方之贾云集”之地。清代徐兆昺在《四明谈助》中这样描绘三江口甬江码头盛况:“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来远亭至三江口一带,帆樯矗竖,樯端各立风鸟,青红相间,有时夜燃樯灯。每遇闽广船初到或初开,邻舟各鸣钲迎送。番货海错,俱聚于此。”宁波市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多集中于此。

“上海开埠以后,因为各种因素的交合互动,逐渐成为全国贸易、金融、工业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盈利与就业的机会吸引了各地移民迁往上海,租界因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和安全的社会环境,也成为难民理想的避难所;再则,由于上海具备远比宁波优越的创业环境,于是宁波各色人等,尤其是商人,纷纷前往上海开辟新市场。”李瑊.上海的宁波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0.

沪甬航线的开辟更是加快了上海与宁波的互动。据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波港务局合编的《宁波文史资料(第9辑):宁波港史资料专辑》记载,19世纪60年代,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沪甬间开辟了第一条航线,英商太古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等陆续致力于沪甬航线;到1913年,全年进出宁波港的轮船共计1589艘次。

2.适宜的气候条件

宁波地处宁绍平原,纬度适中,气候温和湿润,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写《明州》诗曰:

丰年满路笑歌声,蚕麦俱收谷价平。

村步有船衔尾泊,江桥无柱架空横。

海东估客初登岸,云北山僧远入城。

风物可人吾欲住,担头莼菜正堪烹。

另一首《游鄞》诗写道:

晚雨初收旋作晴,买舟访旧海边城。

高帆斜挂夕阳色,急橹不闻人语声。

掠水翻翻沙鹭过,供厨片片雪鳞明。

山川不与人俱老,更几东来了此生?

《游鄞》写的是诗人乘坐小船,沿水路疾驰而过的情景,当时明州年丰、物早、民乐的景象跃然纸上,突出了明州江南水乡的特点以及宁静祥和的环境。

席草又名兰草、灯芯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编织凉席、草帽等物的原料。席草多生长在湿地环境,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灯芯草植于江南泽地,野生甚多。”《鄞县通志》记载:“其茎圆长,茎内有髓,白如絮,善吸液体,多弹性,织席能藏丝不露。”

宁波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又处长江入东海口,海岸线纵长,是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席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鄞县一带气候土壤适宜席草生长,所产席草色泽青白而带绿,粗细均匀而挺直,草壁薄而坚韧,草芯丰满而有弹性,拉力强而不易断。”谭红丽,战国栋.草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65.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年编《鄞县文史资料》(第3辑),“盛产席草的鄞西平原,原为古代大片湖荡沼泽地演变而成的良田,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当五六月份,席草生长的盛期,平均气温为19~24℃。又正值梅季,晴雨相间,温凉适度,有利于席草稳生稳长。因而,当地所产的席草,色泽清白带绿,粗细均匀挺直,茎皮薄而坚韧,草芯饱满而富有弹性,拉力强而不易发脆,为编织草席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周冠明在《宁席起源年代试探》一文中指出:“鄞县西乡在唐、宋之际,尚有面积广阔的广德湖和小江湖,非常适宜于蔺草的生长。虽然两湖于北宋晚期被淤塞和填没,但蔺草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周冠明.宁席起源年代试探[J].浙东文化,1999(1).

古林镇“一河两街”至今保留完好

(余赠振摄)

明州知州曾巩以《广德湖记》记其盛:鄞县“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广德湖北通姚江,统灌溉之利,领舟楫之便,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唐代贺知章在《广德秋泛赋》中盛赞曰:“泽国秋晴,天高水平,遥山晚翠,极浦寒清……”

宋代杜模《秋过广德湖》一诗则尽显湖畔田园风光:“一望湖皋满月秋,西风吹雨稻花收。凭谁诉与均田使,泽国来年是沃畴。”

广德湖湖域涉及今横街、古林、集士港、高桥四个乡镇。据《四明谈助》记载,“广德湖址,自望春桥西南悉是。……其东,自东港口抵望春桥,西自西港口抵林村,南自南港口抵清垫蒋山湖后,其北则自北港口出至高桥之南”,“望春桥南旧湖堤,人称‘夹塘’。……旧有朱氏别墅,桃源水由此抵西塘河”。古林镇的五港交汇处,有碶闸桥的遗迹;集士港镇与高桥镇相接的清垫自然村,也有夹塘遗址,因此不难想象当年广德湖的烟波浩渺。

广德湖泥涂地特别适合蔺草生长。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室1979年编《浙江特产调查(第1辑)》,“从白岳到古林一带,古代因湖荡淤积而演变为良田,土壤肥沃,加上气温、雨量适宜,有利于席草生长”;“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从鄞县引种五万五千亩草苗,大部分因自然环境差异,变得草粗、梗硬、色黄、脑不尖,不断退化或被淘汰,只有上海、安徽、江西略好一些,但与鄞县席草相比,质量还差很远”。

二、宁波草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人文生态环境即人文环境或文化环境。宁波草编的起源与发展除了与它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宁波的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宁波当地的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草编文化的发展。

1.政治经济因素

草编业尤其是草帽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历史任务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草编手工业的发展正好顺应了这一政治发展的主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陷入严重的发展危机,而在此期间,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据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全部手工业的生产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2%。在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作为农民副业之一的家庭手工业尤其普遍。据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统计,1935年浙江省编织草制品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2.9%,与全国各省平均数相比,高出1.7%。潘书群.关于慈溪草帽业与农村妇女“自就业”的调查报告[EB/OL]. [2016-02-01].http://www.doc88.com/p-388777718085.html.

2.传统文化因素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宁波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地方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儒商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等,构成了内容丰富又极具个性的宁波地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宁波历史文化中,浙东学术文化无疑是其核心,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则是其主线。这就使宁波文化有了勇于闯荡、善于学习、灵活变通、脚踏实地、重信重义等特质。这些特质,在宁波民谚中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

(1)重手艺

人多地少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奉化江两岸居民自古便在农闲时间以副业补贴家用。

广大农民在务农的同时,往往要学会一两套拿手工艺,坚持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亦农亦工,艰苦度日,所谓“一分好地产一斗,一分手艺供十口”“家有黄金千两,勿如薄技在身”。人们特别强调“传子千金,勿如传子一艺”“勿同人家比高低,要同人家比手艺”。

(2)重经商

宁波独具重商、惠商的传统,商贸活动发展较早。唐代,宁波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至明代,由于海禁政策的影响,宁波对外贸易曾一度中衰,但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松弛,嗅觉敏锐的宁波商人不失时机,“踊跃争奋”,可去之处,无所不至。

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礼俗》载:“本邑为通商大埠,习与性成,兼之生计日绌,故高小毕业者,父兄即命之学贾。而肄业中学者,其志亦在通晓英、算为异日得商界优越之位置,往往有毕业中学不逾时即改为商。即大学毕业或自欧美留学而归者,一遇有商业高等地位,亦尽弃其学而为之。故入仕途者既属寥寥,即愿拥皋皮而终身为教师者,十之中亦不过三四。”

旧时宁波人路遇熟人常问:“在啥地方发财?”外出经商有成就,谓之“出山”,反之则谓“呒出山”方言,意为“没出息”。。所谓“无宁不成市”“无宁不成码”“无宁不成埠”;“做官难断杭州路,生意难断宁波路”;“女儿不断娘家路,生意不断宁波路”……

在宁波城内有许多以商业市肆得名的地名,如药行街、大来街、天吉巷、天德巷、树巷、纱帽巷、怀安巷、元吉巷、鹅场路、博文巷、宝兴巷、生泰巷、帽店巷、鼓店巷等。这些都是很鲜明的商业活动记录。比如帽店巷,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长50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帽店巷,旧名太和帽店同。”民国初年,巷内设有太和帽店,故名。

宁波城内另有一桥称作“卖席桥”。《鄞县通志》载:“百丈路,旧名百丈街、米行街、卖饭桥、卖席桥。”卖席桥的位置即在现百丈路与彩虹北路交界处。

20世纪90年代初改建前的百丈路

出生于1942年的宁波籍画家盛元富曾说:“1970年,我曾在当时的《宁波大众报》任美术编辑,为采访我几乎跑遍了宁波的乡镇村落,同时还写生、画速写,许多稿子至今还存放在我家的大橱柜里。”关于百丈路上的卖席桥——一座快被宁波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宁波人忘得一干二净的古桥,他说:“当年卖席桥可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一些卖草席的商贩集中在那儿做买卖,桥名也由此而来。”吕辉.盛元富:真想再看看宁波的卖席桥 [EB/OL].(2004-05-21)[2016-02-01].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4/5/node26423/node26436/userobject7ai820579.html.

(3)重勤劳

田少人众的生产条件,使宁波人民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优良品性。“夫勤呒荒地,妇勤呒破衣”——宁波人在心里认准了一个理:只有勤奋劳动,才能收获财富;勤劳是不竭的财源,“勤是财外财,用掉还会来”。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礼俗》记载:“清初,人民犹勤于身、俭于家。”

宁波当地谚语有云:“三早抵一工,月亮当灯笼”;“只怕不勤,不怕不精”;“一勤生百巧”……

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宁波草编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