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历史文物建筑

(一)历史文物建筑名称及命名

之江大学时期的建筑,基本都是由一些传教士、慈善家或社会贤达、名人捐资兴建的。学校为了感谢他们的襄助,铭记他们的功德,每座建筑除有中文名称外,都同时根据捐建人的意愿或以捐建人的姓名来命名,但除了赛佛伦斯堂(Severance Hall)曾于1911年前后在其正门的门廊檐壁上镌刻有英文名(曾于“文革”时期用水泥封住,2011年整修时重新恢复原样),经济学馆正门二楼中央题写有时任校长李培恩的亲笔题词,以及都克堂和工程馆因奠基石裸露在外可以辨认其名称外,一般都没有在建筑实体上体现。

之江大学时期建筑名称、捐建人对照表

(二)现存历史文物建筑

在之江大学时期建造的40余幢历史建筑中,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的主要历史文物建筑共有22幢。

之江大学现存22幢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一览

(三)被毁历史建筑

由于历史或自然等原因,有一批建筑早年建成后倒塌或被毁坏、拆除,有的被废后仅留有历史遗迹,有的已在原址上新建了现代建筑或另作他用。据记载,这类历史建筑有:观象台(天文台)、材料试验所、临江亭、小桃源别墅3幢、外籍教授别墅2幢、东膳厅、西膳厅、健身房、亭子4座等15座建筑。这些被废毁的建筑中,有的在侵华日军占领时被炸毁,有的因年久失修而自然倒毁,有的因规划需要而改建为其他建筑。如,1996年在健身房(位于二龙头山谷)原址上改建了体操馆;东膳厅因结构简陋,面积小,90年代拆除,2000年在其原址上建造了曾宪梓楼。又如,1952年在被侵华日军炸毁的小桃源别墅原址上建造了“十间头”(教师住宅)。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于1912年的之江大学观象台(天文台),抗战时期被日军完全炸毁。这是当时杭州唯一的一座天文台,也是之江大学一座标志性建筑。

天文台设备齐全,其中,天文望远镜等都是从美国直接购买的,而且是当时较先进的天文气象观测设备,主要用于天文气象观测和“天文学”的教学。学校建天文观象台,这也是当时中国其他学校(包括教会大学)所没有的,即使当时中国政府也没有这种建筑。据说,当时浙江省政府发行的纸币中,一角币所采用的图案就是这座天文台。

天文台被毁前景观

1937年12月,日寇占领杭州,之江大学成为日寇宪兵司令部所在地,日寇的步兵和骑兵驻扎在校园里,据说校园内还建造有水牢,用以残害百姓。由于天文台建在秦望山山脊,也是校园最高处,周围树林茂密、隐秘,是天然的攻防工事。为了防止游击队及抗日武装占领天文台,日军将其炸毁,成为一片废墟,台内一批先进的教学和观象设备被炸毁或洗劫一空。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天文台后来也未重新建造,现遗址仍存,可见到半座墙体及一些零散的碎石块。

另外,位于图书馆东侧的材料试验所(5号楼)也在日军占领期间被炸毁一半,留下一些残垣断壁,现在的建筑为1946年学校复员后重新修复,且与原建筑结构有所改变。同时被日军炸毁的建筑有:天文台附近的两幢外籍教授别墅,头龙头和二龙头各两幢教员宿舍。此外,教堂(都克堂)的大门也被拆除。其他的建筑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仅剩屋顶外墙,有的窗户、楼梯以及内部设施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之江大学旧址废毁历史建筑遗迹一览

之江大学早期没有设立自己的建筑设计机构,慎思堂、西斋(惠德堂)等第一批建筑是委托美国工程师在美国国内进行设计的,具体的施工由本校建筑、土木院系的相关教师负责,并有外籍工程师贝克先生(Henry E.Baker)驻校负责指导工程的建设工作。工程主持人为时任之江大学教务长周梅阁先生,由费佩德牧师负责工程监理工作。1914年,贝克先生离开学校后,由威尔逊先生(他是一名物理教师)接替此项工作。1920年,在威尔逊教授主持下,成立了之江大学建筑部(又称建造署),后来的一批建筑都由建筑部负责设计、施工及监理等。1926年,建筑部被迫关闭。1929年以后,之江大学成立土木系,聘任徐箓教授为土木系系主任,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之江大学建筑部。据载,后来建造的图书馆、科学馆、同怀堂等18幢建筑,均由其主持完成。而1951年之江大学时期建造的最后一座建筑——工程馆(机械楼)则是由本校建筑系毕业生吴一清主持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