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建筑结构及风格特征
教会大学的建筑普遍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据说,基督教教会大学中有12所,包括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岭南大学、福州协和大学、湘雅医学院、齐鲁大学及北京协和医学院采用这种样式,只有之江大学等几所大学没有采用这种样式。这是西方传教士在当时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探索式做法。而在之江大学早期建筑中,设计者们没有考虑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其主要建筑之中。由于都是由美国建筑师在本土完成设计,深受单纯的美国建筑文化移植心态的影响,所以它的总体建筑风格主要体现美国本土建筑的特征。然而,由于之江大学时期的主要建筑,建造年代跨越近半个世纪,其建筑风格也随设计时的建筑思潮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成熟而呈现多样化。这些建筑的色彩、规模也基本和谐统一。因此,不同的建筑风格使得每幢建筑都具有张力和可识别性,并形成相得益彰的局面。同时,作为教会学校,如主楼、东斋、西斋、图书馆等早期主体建筑还在楼体中段设计成前后凸出,呈现“十”字架平面图形,具有典型的基督教象征性特征。
之江大学最早建造的东斋、西斋、慎思堂、佩韦斋等主体建筑具有典型的乔治亚复兴式的建筑风格,最主要表现为对称式布局和古典主义细部。其主要特征包括:对称的立面、位于平面中央的主入口、门上气窗或扇形窗、大门两侧采光、带柱子的门廊上托檐部、飞檐托饰、平窗券带卷心石、四坡屋顶、隅石、石材束腰线等。而相比之下,佩韦斋更具美国乔治亚复兴式的特色,其采用双坡顶、齿饰线脚的飞檐托饰也更西方化。旧址早期建造的别墅式建筑,如上、下红房则采用的是意大利风格,其主要建筑特征表现为:缓坡顶或平屋顶、带支架和檐口的宽大屋檐、走廊上有带栏杆的阳台、高而窄的窗户、单侧凸窗、门窗采用罗马式券或弓形拱等。
1910年建造的灰房,虽是首批建造的5幢别墅建筑之一,但它与上、下红房等4幢别墅在建筑风格甚至用材上都有所不同。上、下红房采用的是清水红砖墙体,而灰房采用的是清水青砖墙结构,主立面为对称外廊护栏,呈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1918年建造的都克堂为通常宗教性特有建筑,窗户上的尖券使其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十分明显。入口的弓形拱则表现为都铎复兴式的特征。
早期建造的白房、灰房和3幢中方教授别墅虽是大量运用中国青砖砌筑的别墅,但其西式建筑风格却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带柱子、上托檐部为人字形门廊;入口门上设气窗;大门两侧采光;大面积玻璃窗扇;门窗上券的使用;屋顶采用机平瓦等。同时还具有中西杂糅建筑风格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主入口上的弓字券和窗洞上的平券同时使用。
绿房是一种在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而来源于印度的住宅建筑样式,具有工艺美术运动的平房风格。它的平面布局特点是将厨房、餐厅、卧室和卫生间围绕在起居室四周,通过节省过道而节约空间。绿房的主要特征为:一层加阁楼;主要生活空间设于一层;缓坡顶和水平形式;平面中心为起居室;不用过道连接房间等,而其阁楼外墙采用美国别墅独具特色的壁板,是之江大学别墅建筑中的孤例。
中兴期(1929—1937年)建造的图书馆、科学馆等,与早期建筑又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为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图书馆没有出现一般砖砌建筑常用的砖券技术,也没有运用任何柱式,而是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窗过梁、齿饰线脚、主立面山花及立面其他装饰,屋顶不挑檐的处理方法也是之江大学坡屋顶建筑中的孤例;科学馆的很多细节接近于主楼,如色彩、外立面建筑材料、窗券形式、隅石、平面轮廓等,都带有主楼的建筑元素。但与主楼风格不同的是:它的主入口未设在主立面的中央,而是分作两个对称的入口分散于主立面,这两个入口运用了古典主义元素,两个入口同时为楼梯间,这种平面布局更节省空间。可见,此时建筑师已逐步摆脱了美国本土建筑风格在特征上的限制。另外,如体育教研室、附小宿舍等体量较小建筑与旧址多数建筑风格相类似,也是采用四坡屋面。
之江大学后期建造的材料试验所、经济学馆(钟楼)、工程馆等主体建筑,虽然在外表色彩和材质使用上力求达到与早期建筑风格保持一致,但由于主要由中国建筑师设计,所以基本没有采用西式建筑理念,而主要体现色彩统一和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但其中,材料试验所和工程馆在整体造型上与主楼等建筑相似,均采用长方形平面轮廓、四坡顶,立面简洁,使用平拱砖过梁或钢筋混凝土过梁,没有出现柱式等一些西方建筑元素,体现为中西杂糅建筑风格的特点。材料试验所在日军占领时曾被破坏,仅剩下残垣断壁,现在的建筑是1946年后修复的,与原建筑有所不同。钟楼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建筑又不一样,它基本体现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早期特点,是之江大学近代建筑的孤例。
之江大学旧址历史文物建筑群的单体建筑体量均较小,以三层为主,红砖清水外墙,红瓦顶为主基调。是西方近代建筑糅合东方建筑而成,带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欧洲近代建筑的风格,但还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据说旧址建筑群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
之江大学旧址历史文物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一览
资料来源:张吉:《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史初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之江大学早期(1907—1934年)建筑普遍采用砖木或石木结构,这是西方传统的砖石承重墙加三角木屋架的形式。但30年代后也有部分建筑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的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形制仍以砖墙承重,局部使用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如过梁、圈梁、楼梯等。之江大学早期建筑外墙大都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这也是之江大学建筑的一个特色。为保持这一特色,即使30年代和50年代建造的一些建筑外墙也都采用红砖砌筑。中期也有一些建筑外墙是采用青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