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环境
之江大学旧址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是办学、居住的理想胜地。百多年前,旧址所在地的几个山头尚为一片荒山野岭。山头是一片乱坟岗,树木稀疏,杂草丛生,经过历年的绿化、培育和保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已是旧貌换新颜,原来的荒山野岭,现在已绿树成荫,原来的稚苗幼木,如今已茂密成林。
(一)气候
之江大学旧址地处杭州西南部的钱塘江北岸群山之中。青山绿水,气候宜人。据杭州气象部门资料显示,由于受东亚季风的影响,钱塘江一带形成了光、热、水同季且配合良好的气候特征。从季节变化看,开春后,太阳辐射逐月增强,气温同步回升,雨量同季增加。6月,由春入夏后,降水量达到高峰期,气温同步上升。7~8月,太阳辐射量达到最高,进入盛夏高温期,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量较前期减少,进入杭州市的高温伏旱季节,并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又由于旧址处秦望山山腰,植被优越,整个校园掩映在绿树丛中,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该地气温一般比城区要低2~3摄氏度,尤其是到了夜晚,江风习习,气温很快下降,感觉比较凉快。不过夏天这里的蚊子还是很厉害的,主要是山林相对潮湿,容易滋生蚊子。而且这里的蚊子带花纹,个大,真可谓“三个蚊子炒盘菜”。9月,进入夏秋转换季节,光、热、水同步下降,受冷空气影响,秋雨来临,伏旱得以缓解。10~11月,受大陆冷高压控制,昼、夜气温温差逐渐拉大,形成秋高气爽的凉爽气候,且光照充足,光温条件优于春季。冬季为光、热、水低值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二)地质地貌
之江大学旧址地处秦望山和月轮山的低山丘陵地带,隶属于天目山余脉,山山相连,高低不等,山与山之间形成自然沟壑,直至山脚。旧址规划范围内海拔高度为10~110米,三个山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降。地质条件以中石炭纪至二叠纪之石灰岩更为完整,由奥都-泥盆纪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等构成。岩性为褐黄色、棕黄色、棕红色亚黏土、砾石,砾石含黏土性,厚度1.4~14米不等。据有关部门勘测,作为西湖转塘九溪之江组块,之江大学旧址的地质剖面为碎砾石和亚黏土组合,见有蠕虫状网纹,记录了距今14万年前河流沉积地质环境特征。
(三)土壤
之江大学旧址内土壤主要为红壤黄筋泥,质地多属黏壤土和轻黏土,黏韧性能高。此外,黄壤属砾质黏壤土,土层厚薄不一,疏松多孔,适宜于植物生长,特别是枯枝败叶常年积累,形成厚厚的天然有机肥料滋养着植物。
(四)植被和土地覆盖情况
之江大学旧址范围内土地覆盖由林地、经济林(茶园)、草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类型组成。其中林地主要分布于规划范围北部;经济林(茶园)位于情人谷上游;草地主要为中心大草坪和体育场草坪;建筑用地主要集中在三个龙头的南端;水域则主要为情人谷水系和西南水塘。
之江大学旧址植被生长与保护良好,季相景观较为丰富,绿化覆盖率超过70%,空气质量和环境面貌都属良好,整体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地质、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旧址内形成的自然植被,反映在植被上组成为含有落叶树种成分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樟树、石栎、青冈栎、木荷、珊瑚朴等,以及落叶成分树种,如枫香、杉树、黄连木、黄檀、麻栎与化香等。此外,在教学区内建筑物周边,出于绿化功能的需要,还种植了一些景观植物,如桂花、无患子、枫树、罗汉松、黑松、乌桕、紫薇、榉树以及花草等。从植物郁闭度来看,北侧山体和山坡地带高于建筑物较多的区块,总体上郁闭度与建筑密度呈负向关系。
从林相上来看,除了教学区建筑物周边植物较为丰富以外,其余大部分为自然山体。由于杭州当时大面积地人工造林,自然山体种植的林木大部分为樟树,林相比较单一。从生长情况来看,山体和山坡地带的植物长势,总体上优于建筑物密集地块周边的植物。就北侧山体植被的生长情况来看,西北侧山体植被树林下层具有较多的灌木和蕨类植被,从林相上看也较东北侧山体丰富,总体上看,西面山体植被优于东面山体植被。此外,之江大学旧址东北侧的革命村周边有10亩左右的茶园,属于龙井茶产地之一。
(五)水文
之江大学旧址范围内的地表水主要为东北侧的水库。周边水系有钱塘江及规划范围与六和塔景区之间的溪流。一是西南水塘。西南水塘为周边山体径流汇集而成,面积约为650平方米,对周边山体具有防洪、蓄水功能。二是东北水库。东北水库由两侧山体径流汇集而成,排入钱塘江。水体面积约为5500平方米,溪流呈东西走向,将教工宿舍和教学区分隔,具有饮用水源地、防洪、抗旱功能。三是地下径流。之江大学旧址范围内丘陵地貌形成较多山坳与山谷,地形较为复杂,因植被茂盛,山坳形成较多地下径流。
(六)生物资源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之江大学旧址范围在内的秦望山一带,由于连年战乱,植被遭受极大破坏,山地荒芜,几无林荫,生物资源匮乏。之江大学征用旧址后,坚持逐年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校园植被得到极大改善。至20世纪40年代,校园内已是一片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的景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实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相改造,并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山林火灾,严禁砍伐和破坏,旧址及周围的环境逐渐达到目前面貌。生物资源以樟树为主,也有枫香树、石栎、青冈栎、木荷、珊瑚朴等,树龄都在上百年,其中,有3棵树龄在200年左右的香樟树已被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认定为古树名木。
旧址范围内虽然林木茂密,但地域所限,并不适宜野生动物的生存,仅发现有野猪、蛇等出没。
(七)交通状况
之江大学旧址南面临江有一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沿钱塘江北岸的之江路,东连城区,西接杭富路,既是通往各条高速公路干线的主要通道,也是杭州市贯通城区与市郊的重要交通道路之一,有多路由城区开往富阳、宋城、九溪等地的公交、旅游线路途经此地,且路况良好。之江路往西,在距六和塔山脚下停车场约100米处的北侧,有一条约10米宽的通往旧址的专用道路进入校园,实际上这是原杭富路的一段,现取名为舜禹路。
(八)环境变化
百年前,之江大学旧址原是荒山野岭,山上野草稀疏,周边除了南宋时期建造的一座孤零零的六和塔外,一片荒凉,人迹稀少。现在的之江路,原来还是一片滩涂,钱塘江两岸也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钱塘江大桥。早年旧址附近北岸设有一个小渡口,由人工船在此运渡南北过往人、物等。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连年战事,周边不但几乎没有建设,而且还屡遭破坏。1936年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就经历过炸桥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步稳定,周边环境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保护,钱塘江滩涂得到围垦改造,两岸的防护堤延绵几十里。一路上,一幢幢建筑物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秦望山封山造林,绿化保护,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六和塔、九溪等景点游人如织;之江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
之江大学旧址,自1906年育英书院勘定秦望山二龙头之荒山660余亩为新校址起,学校有计划地在校园开展植树造林,经过逐年的建设、植被和保护,如今,已成为一个林木茂密、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环境优美的校园。当时进出校园还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经多次拓宽,现在已变成一条宽阔的马路。
(九)特大树木及古树名木
之江大学旧址规划范围内的自然植被,是在地质、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互相影响下形成的。
从植物郁闭度来看,由于校园建筑普遍都建在山势相对较低缓和平坦的南面,北侧山体和山坡地带自然要高于建筑物较多,总体上郁闭度与建筑密度呈负向关系。
从生长情况来看,总体上,北面山体和山坡地带的植物长势优于建筑物密集地块周边的植物长势;西面山体植被优于东面山体植被。就植被生长情况看,北侧山体植被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其中,西北侧山体植被树林下层具有较多的灌木和蕨类植被,在林相上看,也比东北侧山体要丰富。
1.特大树木情况
特大林木是指生长较快、胸径大于50cm的树木,如樟树、珊瑚朴等树种,以及生长相对较慢、胸径大于35cm的树木,如枫香、桂花、罗汉松、紫楠、青冈栎等树种。
据对旧址规划范围内的林木初步调查统计,主要特大树木有16种180棵。旧址规划范围内的特大树木大多位于建筑周边生长条件良好之处。180棵特大树木中,生长良好的有113棵,占总数的63%;生长一般有55棵,占总数的30%;衰弱的有12棵,占7%。
从这些特大树木的树种情况看,香樟94棵,占总调查数的一半多;其余有:枫香35棵(胸径60cm以上有7棵)、青冈栎20棵(胸径60cm以上有5棵)、珊瑚朴12棵(胸径1m以上有2棵)、榉树3棵、紫楠3棵、无患子2棵、檞栎2棵、桂花2棵、黄连木2棵、三角枫1棵、罗汉松1棵、紫薇1棵、乌桕1棵、黑松1棵、朴树1棵。
2.古树名木情况
在已发现的180棵主要特大树木中,有3棵古香樟树,1992年被列入杭州市古树名木名册内,编号分别为地处4号楼东侧的382号,树龄170年;地处主楼南面东西侧的383号和384号,树龄分别为170年、220年,系二级古树名木。这三棵香樟树的历史未有文字记载,但从老照片上看,此地在1906年未开发前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树木稀少低矮,并没有大的树木存在。从其集中分布在主楼前两侧的情况看,而且都是香樟树,可以推断,应该是当时学校有规划地从别处移栽过来的。因为旧址开建至今也才100多年历史,估计其他特大树木大多数也是之江大学迁入此地后,经过逐年植种才成长起来的,树龄都有100年左右。譬如,三龙头学生活动中心门前的一棵大樟树估计应该有150年以上的树龄。
之江大学旧址特大树木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