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这样教阅读,才有点意思

教材是可以调整的

国外有部分地区或个人会自己开发教材开展教学。最近国内也出现了这样的个体实践,用几周的时间教完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教材(即国家教材),然后自己编选“班本教材”。但是,并不是只要冠名“校本”、“班本”就意味着改革,就意味着超越,其实,绝大部分校本教材的质量还远不如饱受诟病的国家教材。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对国家教材进行调整。

那么,对于教材的编排,可以做怎样的调整呢?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语文教材调整对照表

续表

第一个调整是合并一些单元,例如把第一、四、七单元合并为“家园”一组,原来的第一组文章是启发学生发现这个自然世界的美,原来的第四组文章是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来的第七组文章是呼吁人类不要“伤害”自然,这些文章互为关联,层层递进,可以放在一起做群文阅读。

第二个调整是根据学校活动的安排调换单元的顺序。10月中旬,学校的“大学科活动”周主题确定为“走进艺术”,全校师生将参观画展、欣赏话剧等,所以我就有意识地把原来的第八单元提前了。

第三个调整是修改某些单元的“主题”。以原第二组为例,原来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我将之改为“曾经的留洋学童”。1871年,容闳远赴广东、香港的偏远地区,说服那些底层的贫苦人家,凑足了30名学童留洋,拉开了我国出国留学的序幕。这组文章里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怀念母亲》的作者季羡林则是20世纪30年代的留洋学生。不同的年代,留洋的目的、成效都不一样,留学生们对于祖国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调整是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在调整后的学习计划里增加了一些电影课,一些诗歌欣赏课,一些作家的作品研讨会,这算是一种“文学圈”尝试吧。我选的作家是美国的校园小说作家安德鲁·克莱门斯。安德鲁·克莱门斯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校园小说确实好看,看到七八页就出现一个悬念,然后让你在不断的猜测和震惊中进入故事高潮,让你或者高兴得鼓掌,或者感动得落泪。他的故事直面社会现实:考试的压力、谎言、墨守成规、大人间恶意的竞争……当然,在故事里,克莱门斯会安排孩子来改变这一切,用孩子的纯真、勇气、智慧来改变。所以天津教育出版社引进克莱门斯的书时如此宣传:最轻松的校园故事+最深刻的教育话题。现在很多国内的校园小说都在迎合孩子,故事是网络段子的拼凑,语言低龄化、粗俗化倾向明显,相对于此,克莱门斯是一位值得敬重的作家。

没有教材选择自由的教师,就是被压迫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课程选择自由的学生,就是被压迫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