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茶树的起源及茶的利用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科学家的研究证实,我国西南地区云、贵、川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人工种植茶的国家。人类对茶的利用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再演变成将其作为普通饮料的过程。今天世界各地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工艺以及饮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源自中国。
一、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小乔木或乔木,多年生,木本。我们常见的是栽培茶树。人们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通过修剪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横向扩展,树高在0.8~1.2m。但在云、贵、川一带仍能看到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高可达15~30m,基部干围达1.5m以上。一般而言,茶树的寿命有几百年,经济学寿命50~60年。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饮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茶树属于高等植物,具有高度发达的植物体。茶树外部形态是由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等器官构成的一个整体。茶芽:枝条上芽分定芽和不定芽;定芽根据生长部位不同,有顶芽、腋芽之分。真叶:发育完全的叶片。茶树叶片有四点形态学的重要特征:①叶缘有锯齿,一般有16~32对,叶基无。②有明显的主脉,由主脉分出侧脉,侧脉又分出细脉,侧脉与主脉呈45°左右(45°~65°)的角度向叶缘延伸。③叶脉呈网状(脉的网眼为五边形),侧脉从中展至叶缘2/3处,呈弧形向上弯曲,并与上一侧脉联结,组成一个闭合的网状输导系统。④嫩叶背面着生茸毛。叶片的大小,长的可达20cm,短的仅5cm;宽的可达8cm,窄的仅2cm。这也是鉴定真假茶叶的重要依据。茶花为两性花,多为白色,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稍有芳香。茶花的花瓣通常为5~7瓣,有单生、对生、总状和丛生等。茶果为朔果,成熟时果壳开裂,种子落地;果皮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为棕绿或绿褐色,呈球形、肾形、三角形或方形。
(一)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0年,卢其明在晴隆和普安两县交界处发现了有100万年历史的茶籽化石,说明茶树在地球上存在至少有100万年的历史,人们发现和利用茶则始于5000~6000年前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英国、俄罗斯、法国、中国、日本等国的众多科学家,从茶树的地理分布、遗传变异、亲缘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就茶树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大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分布中心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野生大茶树的记载很多。东汉《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宵不眠”的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开篇即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建茶皆乔木……”。
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A.Wilson)曾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考察植物,在他所著的《中国西部游记》中记载有“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
从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可知,至少在1200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近几十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野生茶树的考察研究上不断有了新的发现,在南方各主要的产茶省均发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野生大茶树。如云南省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密林中的巴达大茶树,位于海拔1500m的原始森林中,1961年被当地群众所发现,当时树高32.12m,胸围2.9m,树龄在17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原始的野生大茶树。位于云南省澜沧县东富乡邦崴村的邦崴大茶树,于1993年被发现,树高11.8m,树龄在1000年左右,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之间,即过渡性野生大茶树。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海拔1100m山林中的南糯山大茶树,成片分布,树高5.5m,树幅10m,主干直径1.38m,树龄在800年左右,属栽培型的野生大茶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现代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10个省(区)共发现的野生大茶树达200多处,其中70%分布在西南地区,而主干直径在1.0m以上的特大型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云南。近年来,在云南镇沅、澜沧、双江等地还发现了连片的野生茶树群落,在贵州道真县洛龙镇也发现了千年大茶树。迄今为止,从全世界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的地域分布来看,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是原产地植物最显著的植物地理学特征。
云南巴达大茶树,树龄在1700年左右
南邦崴大茶树,树龄在1000年左右
2.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
茶树近缘植物的分布是考察茶树原产地的重要标志。云南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面广、量多的地方,享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说。据中国科学院调查,仅仅在云南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8属70多种茶树近缘植物。张宏达教授在1998年发表的《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册中将山茶属分为20个组,共280种,其中中国分布的为238种,分属于18个组,占85%,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和湖南等省(区)。
又据张宏达教授对茶树植物的分类,山茶科植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我国西南地区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如苏联学者乌鲁夫在其著作《历史植物地理学》中所述:“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指出了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与此同时,现存野生大茶树的分布也予以印证。
3.茶树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中心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茶树的分布、遗传变异、亲缘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这些茶树拥有类似的遗传和生化物质基础。如不论是大叶种茶树还是小叶种茶树,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5对(2n=30);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虽有差别,但种类却几乎是相同的;不同茶树品种其外部形态上的变异也具有连续性。这些证据均表明所有茶树都具有共同的祖先。中国西南地区茶树种质资源之丰富,种内变异之多,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云南茶树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学特征,生物进化从发生、发展、繁衍都经过由简单到复杂和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儿茶酚类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云南大叶种茶,无论野生型或栽培型,经生化分析,其简单儿茶素比例比其他样品都高。这证明了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新陈代谢属于简单的、低级的新陈代谢,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学特征。
4.古地质学、古气候学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自早第三纪以来,各地壳板块剧烈运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初步形成,由于地势升高以及长期冰川和洪积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形、地势被切割、断裂,上升或凹陷,使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群山起伏、河谷纵横的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种类型的气候块,使茶树发生同源隔离分居状况。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茶树,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茶树类型。对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云南大约在二亿五千万年前地处劳亚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经过地质年代的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的漫长岁月,许多种被子植物在这里发生、滋长、演化。茶树这样的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更适宜繁衍。其后在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期中,地球上很多植物遭到严重毁灭。唯我国西南部受灾较轻,特别是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未受冰川袭击。许多植物原种如第二纪孑遗的木莲、第三纪的树蕨、鸡毛松、苏铁、苦莲等植物保留了下来,被誉为“活化石”。云南现在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曾指出:我国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地球第三纪末气候转冷,至第四纪初时,全球进入冰川时期。大部分亚热带作物在这一时期被冻死,而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区域受冰川影响较小,因此在这一地区的部分茶树得以存活下来。如今,在我国西南各省发现的为数众多的野生大茶树,也进一步证明了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可能性最大。
5.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任何一种作物都是从野生采集开始,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多为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在“三皇五帝”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99年),我国的先人们就已经发现并利用茶。据《华阳国志》等史籍的记载,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巴蜀一带的茶树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和栽培,并用其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从秦、汉到两晋时期,四川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最主要的地区。《茶经》中列举了五种“茶”字的形、音,即茶(cha)、槚(jia)、蔎(she)、荈(chuan)、茗(ming),首见于蜀人著作中的“茶”字就有四个,其发音也与巴蜀方言相近,这也从茶的利用史和茶文化的角度证明了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
茶树的树冠形态
二、茶的发现与利用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火生煮羹饮,就像人们今天煮菜汤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所以,中国人的祖先饮茶先后经历了四个过程,即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饮茶始于西汉。茶从发现到演变为饮料的历史是人类了解和开发大自然的必然结果,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茶的功能不断认识和深化的结果。
(一)茶的发现
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把茶树嫩梢当成食物充饥,并发现了茶具有疗疾的作用。此后,人们把茶当成祭品奉献祖宗,当成贡品进奉朝廷,当成药品疗疾,最终把茶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饮料。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许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和古歌中都涉及茶,如湘西《苗族古歌》中有关于苗人创世纪的回忆里就提到了茶园,云南德昂族的民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意为“始祖的传说”)中将茶视为人类的始祖。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茶。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是依据《神农食经》等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饮茶起源于神农时代,后世在谈及茶的起源时,也多将神农氏列为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朱自振认为神农是后人塑造出来的一种形象,不太可能是某一具体的人,但目前与之相联系的有关原始时代的各种事物的发现,均将茶的发现定位于神农时代。
(二)茶的利用
1.药用
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在神农时代(约公元前2986年—公元前286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具有解毒功能,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药用功能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发现和利用茶叶至少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自从人类发现茶叶的药用功能后,茶日益受到重视,进而从野生发展到人工种植,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
2.食用
茶由药用到日常饮料,中间经过了食用的阶段。当时人类将茶视同“解毒的蔬菜”,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其目的除了增加营养,也能为食物解毒。从此,茶叶的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而由于茶开始进入当时的“菜谱”,茶汤的调味技术也随之开始受到重视和发展。
秦汉时期,简单的茶叶加工工艺已经有了雏形。时人用木棒将茶叶鲜叶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后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水进行熬煮,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既有解毒之功效,亦成待客之佳品。
3.饮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宋代传奇《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情节:“汉成帝崩,一夕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除此之外,其中还多处提到“掌茶宫女”,说明在西汉时期茶已成为皇室后宫的饮品。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这句诗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这些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时至唐、宋至今,制茶、饮茶已高度繁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随着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茶叶成为最为熟知、最为普及,也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饮料。近一百年来,随着对茶的保健功能研究的深入和了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日常良药,不仅可以从生理上起到许多的保健作用,而且从心理上也有很好的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