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有效需求的调节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效率递减和流动性陷阱,社会需求无法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规模,从而导致了有效需求的萎缩和不足。就有效需求均衡的条件来说,失业和经济衰退意味着一个社会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出现投资小于储蓄的非正常态势。在一个非集权的社会中,由于政府无法对私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因此,当社会投资规模处于景气水平以下时,政府可以采取自己投资的方法来扭转经济的衰退趋势,从而达到促进总产出增长、提高就业水平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它是凯恩斯给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出的,治理经济危机和失业的药方。
扩张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减少税收三项主要内容。本节着重分析它们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三条途径来提高总产出的水平。至于财政政策的具体操作,我们将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关章节中再作详细介绍。
为了对政府财政政策的三项主要内容进行考察,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总的、基本的模型。在上一节分析三部门经济有效需求决定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从总需求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总需求Y由社会消费支出C、社会投资支出I 和政府购买支出G三个部分组成,即:
在有政府介入的经济活动中,一个社会的总收入(总产出)Y转化成个人可支配收入Yd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不考虑折旧的因素,则主要的增加项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g,而主要的扣减项为政府税收T(参见第一章的有关论述),即:
在有政府介入的经济活动中,消费函数C=a+bY中的收入Y应该为上式中Yd,如此,消费函数的形式则为:
把(423)式代入(421)式整理后则有:
上式就是我们考察政府财政活动的基本模型,由于假定经济衰退时社会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因此模型右边分子部分的a 和I 的变动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事实上,a 和I 的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正是我们上一节分析的内容。这一节中,我们重点考察分子部分余下的几项,即G(政府购买)、g(政府转移支付)和T (政府税收)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
一、政府购买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作为财政支出活动的政府购买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为自己的活动购买各种消费品,比如公务用车,办公所需的电脑、空调、传真机、复印机、通信设备、保险箱等等;二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购买的各种生产资料,比如兴建水库、堤坝、电站、机场、高速公路等所需的水泥、钢材以及各种设备。后者也称为政府投资。一般情况下,政府动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后者。因此,这里所称的政府购买应理解为政府投资。
根据上述基本模型(424)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G的变动对总产出Y的影响如下式所示:
(425)式中的1/(1-b)就是所谓的政府购买乘数,记作KG。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1-b为边际储蓄倾向。可以发现,它与我们上一节导出的消费乘数KC和投资乘数KI完全一样,都为边际储蓄率的倒数。由此也可说明,在对总产出影响的作用上它们是完全一致的。在经济衰退、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无法有效扩大时,通过政府购买的投资作用可以替代社会私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假如边际消费倾向b=0.8,则政府购买乘数KG=1/(1-0.8)=5,如果政府购买增加100亿元,则社会总产出将增加500亿元。
例4-4 假设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规模I=500亿元,政府购买的现有水平为100亿元,充分就业所需的总产出水平为8500亿元,政府购买扩大多少才能使总需求水平达到充分就业的要求?
解 现有的总需求水平Y=(1000+500+100)/(1-0.8)=8000(亿元),政府购买扩大X 亿元后Y=8500(亿元),即:
Y=(1000+500+100+X)/(1-0.8)=8500(亿元)
解得X=100(亿元)
即政府购买增加100亿元可以使总产出增加500亿元。
当然,上例中我们只是单纯考察了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在实际经济中,政府增加投资还会产生一些其他效应,比如挤出效应,我们留待第十一章再作详细考察。
二、政府转移支付对总产出的影响
政府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发放的各项福利性的基金,比如政府向低收入家庭或多子女家庭发放的医疗补助、教育补助、食品补助和退休补助,向失业者发放的失业救济,向贫困地区或灾区发放的救济金,等等。转移支付可以看作政府税收的返还,因此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Yd来说,它是一个增加项。但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支付虽然对社会可支配收入总额来说是一项增加,但不是对每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的平均增加。事实上,转移支付是高收入家庭或个人的收入通过政府税收途径向低收入家庭或个人的“转移”。在现代国家财政体制中,转移支付还被视作平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根据上述基本模型(424)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转移支付g的变动对有效需求Y的影响如下式所示:
上式中的就是所谓的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记作Kg。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1-b为边际储蓄倾向。假如边际消费倾向b=0.8,则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g=0.8/(1-0.8)=4,也就是说,如果政府转移支付增加100亿元,则社会总产出将增加400亿元。
例4-5 假设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规模I=500亿元,政府购买G=100亿元,充分就业所需的总产出水平为8500亿元,政府希望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的规模应为多少?
解 (1000+500+100+0.8X)/(1-0.8)=8500(亿元)
解得X=125(亿元)
即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为125亿元时可以使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上例中我们其实是把转移支付作为整个社会可支配收入的增量看待的。如上所述,在实际经济中,转移支付对高收入者的收入是一种削减,对低收入者的收入是一种补增;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的性质,前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当收入在他们之间“转移”时,有助于社会边际倾向的提高。因此,转移支付对总产出产生的乘数效应,可能会略高于我们的想象。不过这种细微的差别,在我们这个简单的模型中是忽略不计的。
三、政府税收对总产出的影响
根据基本模型(424)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T 的变动对总产出Y的影响如下式所示:
(427)式中的就是所谓的政府税收乘数,记作KT。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 1-b为边际储蓄倾向。假如边际消费倾向b=0.8,则政府税收乘数,如果政府税收增加100亿元,则社会总产出将缩减400亿元;反之,如果政府税收减少100亿元,则社会总产出将增加400亿元。
例4-6 假设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规模I=500亿元,政府购买G=1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g=125亿元,政府现行的税收规模为250亿元,充分就业所需的总产出水平为8000亿元,政府希望通过变动税收来实现充分就业,税收政策应如何调整?
解 (1000+500+100+0.8×125-0.8X)/(1-0.8)=8000(亿元)
解得X=125(亿元)
即充分就业的税收规模应为125亿元,政府应该在现行税收水平上削减税收125亿元才能使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上例中我们仅把税收看作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额。在实际经济中,政府税收有定额税和比例税之分,如果我们考察的是两种形式的税收,则税收T′=T+tY,式中T为固定税,t为税率,Y为总收入。显然,所谓比例税是在人们收入Y的基础上,再按一定的税率t来征收的。如此,个人可支配收入Yd为:
相应的消费函数为:
根据(429)式,我们前面用来考察政府财政活动和推导各种乘数的基本模型(424)式将改写为:
由(430)式推导而来的各项乘数则将改写为: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b=0.8,比例税率t=0.15,则各项乘数为
KC=1÷[1-0.8(1-0.15)]=3.125
KI=1÷[1-0.8(1-0.15)]=3.125
KG=1÷[1-0.8(1-0.15)]=3.125
Kg=0.8÷[1-0.8(1-0.15)]=2.5
KT=-0.8÷[1-0.8(1-0.15)]=-2.5
专栏4-2
范仲淹——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老祖宗
如果说凯恩斯是第一个从理论层面全面系统地诠释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经济学家,估计大家都不会有疑义。但如果我们就此认定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经济的方式是自凯恩斯以后才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9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士大夫范仲淹早就深谙此理,只不过他只做不说,遗憾“错失”开创宏观经济学的良机。
范仲淹(989—1052)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仁宗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去睦州任知州,睦州就是今天浙江建德的梅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睦州后,他不遗余力尽职尽责,勤政爱民,力除弊政,尤其是在睦州创办龙山书院,造福后人,令今天梅城人民莫不以有这样一位大儒泽被此地而感到自豪。
睦州虽然僻静冷落,但也是山清水秀之地。范仲淹在给友人晏殊的信中也提到睦州“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
尤其让范仲淹感到安慰的是,离睦州不远的七里泷就是当年严子陵隐居的地方。范仲淹虽为朝廷命官,但对严子陵不慕荣利而喜清静无为的生活非常敬佩,所以他特意修了一座严子陵祠堂,并亲自做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写出了范仲淹对严子陵高风亮节的由衷敬佩。
第二次来浙是到越州任知州,这是仁宗宝元二年的事了。越州即绍兴,这里也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所以范仲淹还是能够自得其乐。越州又是春秋时越国的国都,名臣范蠡为君王立下不世之功后,却带西施远遁江湖,对此范仲淹也深为叹服,在凭吊范蠡故居翠峰院后,又题诗一首:
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
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
范蠡和范仲淹同姓范,范仲淹引以为自己的先人,可见那一份自豪的心境。
公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来两浙路的杭州任知州,离第一次来睦州已经十多年了。范仲淹来杭这一年,恰逢江浙一带遭遇饥荒,百姓纷纷外出逃荒,范仲淹发现发放救济粮远远不能解决灾民的生计,于是想出一招,让同僚吃惊不小。他知道杭州人爱看龙舟,于是每日里西湖上锣鼓喧天,旌旆飞扬,在他的带动下,市民往往是万人空巷去西湖边游玩。同时又贴出告示,说现在正值荒年,雇工低廉,寺院不妨趁此时机大兴土木,还让官府也在这个时候修建仓库和衙门,这样一来,杭州城就热闹了。为此,许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还到朝廷上告了范仲淹一状,说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范仲淹听了丝毫不为所动,据理反驳:“所以宴游兴造,皆欲以有余之财,以惠贫者。”果然,杭州很快“活”了起来,“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毋虑数万人”。
这一年,两浙路各地饥民四处逃荒,“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范仲淹的这一招实在是高。
练习与思考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概念
有效需求 总供给价格 总需求价格 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 二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 财政调节因子 外贸调节因子消费乘数 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二、分析与思考
1.在就业问题上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本章的有效需求概念与第一章的总产出概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判断命题“充分就业是被有效需求决定的”之正误,并说明理由。
4.判断命题“充分就业条件下仍存在着失业”之正误,并说明理由。
5.为什么总收入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总供给,而总支出则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总需求?
6.在两部门经济中,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居民的货币收入是同一个量;那么,企业的利润如何体现?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7.为什么说在同一期社会生产中I=S是恒定的?如此,则怎么理解I 和S 可能出现的不等?
8.比较本章第二节与第一章第二节出现的总收入、总支出公式,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试着分析其原因。
9.在三部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中,政府购买G与出口X 处于等式的左边或右边有什么不同?
10.从形式上看,消费乘数、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都是一样的,它们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也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11.试比较有效需求变动相对动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异同。
12.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对乘数效应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13.判断命题“有效需求的长期发展趋势是不断增长”之正误,并说明理由。
14.有效需求不足是否就意味着有效需求的不平衡?为什么?
15.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消费不足或投资规模过小是否一定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
16.据统计,边际消费倾向在较长时期中并无明显的递减趋势;如果真是这样,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分析是否应该重写?
17.如果政府把增加的100亿元税收完全用于投资,二者的作用是否刚好抵消?为什么?
18.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乘数效应一样,是否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关系?如果不是,理由是什么?
19.转移支付可以看作收入通过税收渠道在不同居民间的“转移”吗?它们对居民最终消费的作用是否刚好抵消?为什么?
20.定额税与比例税对有效需求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三、计算
1.假设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I=600亿元,政府购买G=100亿元,固定税T为50亿元,比例税税率t为15%;如果政府购买增加100亿元,试求有效需求Y的变动,并根据动态模型分别计算t=2、3、4期的有效需求水平。
2.假设某一经济状态有如下模型:
Y=C+I+G, C=160+0.75Yd
Yd=Y-T, T=-100+0.2Y, I=100+0.1Y, G=400
式中Y为收入,C为消费,Yd为个人可支配收入,T为税收,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试求:该经济状态的有效需求、消费、投资、国家税收以及相应的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