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推进所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概念从提出至今还不到10年时间(2008—2016年),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特别是面对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时,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综合协调机制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由于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定位的差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我们应当抛弃智慧城市仅仅是建云计算中心、建超算中心、购买硬件、布设传感器的错误观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自发开展的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由于缺乏国家指导和统筹协调,各城市的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孤岛”现象,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效率低下,城市安全有风险,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流程等尚缺乏整合协同与标准规范,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战略研究、统筹规划、设计引导和安全控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住房和城市建设部也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
为了解决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盲目性,亟须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从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政府,更要服务于城市居民。
(二)缺乏健全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机制和体系
IBM“智慧地球”战略在我国的实施,必将引发深层次的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智能(慧)地球”所倡导的“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层面乃至全球基础设施甚至自然资源的互联互通,而这种互联互通,则极有可能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掌控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提供便利。
目前,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五大核心技术领域,即高性能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网络交换技术和信息资源库,全部被国外IT巨头垄断。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几乎完全是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
美国政府禁售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必须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信息安全风险,这些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IBM、Oracle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存在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有专家认为,以我国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实在难以保证事关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不外泄,我国所面临的国家信息安全风险必将越来越严峻。
因此,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正确认识隐私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有效保护隐私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缺乏应对大数据挑战的技术和管理机制
数据正在成为社会财富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大数据是现有产业升级与新产业诞生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生产资料;以数据为驱动的智能时代,只有利用大数据,才能获得突破性的智能生产和生活能力。大数据还引起了科技界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新审视,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
物联网海量数据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性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作为互联网向物质世界延伸的感知网络,可以产生大量的感知数据,并与互联网相联。海量数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正在演变成一种战略资源。据IDC报告显示,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就翻一番。有研究表明,全球仅在过去两年内产生的数据量,就占了有史以来数据量的90%。因此有专家认为,在互联网领域,谁能有效垄断数据资源,谁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的霸主。
就海量数据管理来看,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随着物联网未来在国家电网、交通、物流、家居、医疗、农业、国防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产生更多的数据,而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物联网、云计算乃至“智能(慧)地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规模。
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面临的科学问题本质上可能就是网络科学问题,复杂网络分析应该是数据科学的重要基石。我们应加强天地时空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建设,发展高性能的网络基础设施。而现有的数据中心技术很难满足大数据的需求,存储能力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数据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对整个IT架构进行革命性的重构。
从机制保障角度分析,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要建立专门的数据治理机构来统筹数据治理的工作,开放数据,让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自由地流动起来,以催生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型升级。我们应鼓励、扶持基于数据的创新和创业。
(四)缺乏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认识和应对策略
对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认识不足,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致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的基础薄弱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期望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还存在重复建设和市场风险问题。当前,我国与“智慧城市”直接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规模持续增大,一些重点城市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过程中,通常依据自己对“智能”的理解以及自身城市建设的需求进行布局。目前,我国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30多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过热的发展苗头。有专家对这种“一拥而上”的重复建设现象,纷纷表达出担忧,认为当前过热的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等的建设,将有可能导致新的产能过剩。
智慧城市必须关注城市整体效益。国外较少同时规划众多工程,并没有整体的智慧城市规划,只需要关注单项工程的效益,其效果容易控制;而国内智慧城市是进行全市信息化规划,必须考虑城市的整体效益,要求智慧城市见成效的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