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代温州进士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 地理分布特征——不均衡
本书附录一对宋代温州下辖的永嘉、平阳、瑞安、乐清四县的进士登科者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有38名双县籍进士,为便于量化计算,各按1人次计入有争议的县域,但在温州合计的统计中只按1人次计。见表3-1。
表3-1 宋代温州四县进士登科者人数统计(单位:人)
备注:北宋温州永嘉、平阳、瑞安和乐清四县合计数字为98人,但有8人为双县籍进士,故温州合计数字为90人;同理,南宋温州四县合计数字为1217人,但有30人为双县籍进士,故温州合计数字为1187人;两宋温州合计进士数为北宋温州进士数、南宋温州进士数和阙年进士数总和。
根据表3-1,进士人数最多的是州治所在地永嘉,依次是平阳、瑞安和乐清。其中永嘉进士数是乐清的3倍多,且各县之间进士数量相差都超过100人。所以从地理分布角度来看,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
造成宋代温州地区进士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来自诸多方面,除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差异等因素,本书主要从人口和移民角度加以探讨。由于有关宋代温州各县户口的文献记载比较匮乏,仅能根据有限的官方人口数据,作初步推断。见表3-2。
表3-2 宋元时期温州四县户口统计
备注:数据来源于《万历温州府志》卷5《户口》。
据《万历温州府志》卷5《户口》记载,南宋淳熙年间温州户数为170035户,乐清为24582户,其他三县淳熙年间户口数没有记载,但平阳在建炎年间的户数为35760户,随着宋室南渡,推测平阳户数到淳熙间应有所增长,这样永嘉、瑞安两县的户数当接近10万户,南宋永嘉诗人徐照(?—1211)曾有诗云,“十万人家城里住。”十万这个数字显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当时永嘉人口规模肯定远远超过其他三县。再参考元代温州各县的户数,永嘉县户数达65770户,最少的仍是乐清县,仅为20810户,平阳、瑞安分别为57377户和33314户。据以上宋元时期温州四县户数推测,人口规模从多至少排序为永嘉、平阳、瑞安、乐清,且户数最多的永嘉县与其他三县尤其是乐清和瑞安两县户数规模相比应有较大差距。这样温州四县的户口规模与各县的进士登科数刚好成正比关系。
温州各县的人口增长与外来移民的数量息息相关。唐宋之际,温州多杂姓,足见当时士族萃集之盛。“民间族谱多言唐季避王曦乱,自赤岸来徙,赤岸者,古长溪地,今福鼎县也。”“夫吴越之地,自钱氏时独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尽集于千里之内,而衣冠贵人不知其几族。”可见温州自唐宋以来,乃外族迁入的聚集地。笔者根据《瓯海轶闻》卷32《氏族》、《民国平阳县志》卷19《民族》、《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新编《永嘉县志》第4编《人口》、《永乐温州府乐清县志》卷7《人物》、《不系舟渔集》、《水心先生文集》卷14—26《墓志铭》、《浮沚集》卷7《志铭》、《横塘集》卷19《墓志铭》、《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29《墓志铭》等温州文献资料,初步统计了唐宋时期温州四县外来移民家族的数量。见表3-3。
表3-3 唐宋时期温州四县外来移民家族数量统计(单位:个)
根据表3-3统计,外来移民家族迁至永嘉县数量最巨,达36个,乐清县最少,为12个。据上述温州方志和宋时邑人文集记载来看,温州外来移民主要来自于北方和福建地区,后者更加突出。吴松弟推测,迁入温州的80%的居民来自福建。虽然表3-3的移民家族数量显示瑞安略多于平阳,但因为平阳县的地缘因素,与福建接壤的平阳县就成为福建移民的首站,也是必经之地,实际上接纳福建移民的规模很可能超过瑞安县。温州四县的移民家族数量也基本与各县进士登科者数量成正比。外来移民的迁入,不仅促进了温州地区的经济开发,而且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文化,宋代温州进士登科者相当部分祖籍为福建,“温州历代取得殿试资格者,祖籍南方福建者六成,祖籍北方者占三成,而真正属本地籍者,尚不足一成”。这也充分说明外来移民极大促进了温州地区科举教育事业的发展,外来移民数量的多寡与温州所属各县的进士登科数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在“人的因素”方面,温州籍的科举试官数量与温州进士登科者数量也有一定关系。关于这个因素,日本学者冈元司在《南宋期科举试官的地域性——以浙东出身者士大夫为中心》一文中有专门论述,并且对南宋时期各县试官数进行了统计(上位30县),永嘉、平阳、瑞安三县出身的试官数量众多,均位列全国各县前30位,乐清出身官员担任的试官仅为4人次。见表3-4。刚好各县出身的科举试官与所在县的进士数量也成正比关系。
表3-4 南宋时期温州各县试官数(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