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1036-1101)
碧湖缓舟 清 虚谷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嘉祐二年进士。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入狱。一生经历四次贬谪。徽宗即位后获赦北归,次年病死常州。苏轼为文学大家,诗文词赋兼善。其词堂庑开阔,清旷豪纵,超逸洒脱,而兼婉丽深情,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东坡乐府》。存词三百七十余首。
题解
此词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熙宁九年苏轼身在密州,政治上与变法派抵牾,兼与胞弟苏辙阔别七年,对月醉饮,感慨良多。词中以瑰丽浪漫的想象上天入地,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含蕴对个人身世沉浮与离合悲欢的感喟,进而上升到宇宙哲学的认知和思考高度,表达自己旷达超迈的人生态度,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之作。
此词格调高远,情韵兼胜,境界壮美,为后世推崇备至。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②,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明月”句:唐代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②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译文
月亮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举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那天上宫殿中,今天又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一道清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美玉砌成的楼阁太高了,住在那里受不了寒冷。哪里赶得上在这人间,于月下翩翩起舞,赏玩清影。
月儿已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挂在雕花窗棂上,照着这难以入眠的人。天上的月该不是对人间怀有怨恨吧,为何总是要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总难两全。只希望我所爱的人都健康平安,纵使远隔千里,也要长久共此皓月清辉。
梨花小鸟吴湖帆
题解
此词为咏杨花传世名篇,约作于元丰四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年余。同僚兼好友章楶有《水龙吟》咏杨花,苏轼爱之,因步其韵作此词以应和。一说作于元祐二年,此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师。章词原作为闺怨词,此词艺术表达与境界上均胜出章词甚多。全词似以思妇喻杨花,又似以杨花喻思妇,轻描摹而重传神,达到了物我难分、物与神游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水龙吟 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①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③。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从教:任凭。
②无情有思:看似无情,却自有愁思。唐代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此处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③“梦随风”三句:唐代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像是花又不像是花,任凭她零落坠地,也无人觉得可惜。这样随意抛撒在人家宅边路旁,细想来看似无情,实则却又自有深情。有如一腔离思萦绕于心,搅乱了寸寸柔肠;又如一片深情迷离在眼,想努力睁开却又困得闭上;还如一场春梦里随风远行,千万里追寻情郎踪迹,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唤醒。
没有人遗憾这杨花纷飞落尽,只有人遗憾西园里那遍地落红,再难以重缀枝头。清晨的一场雨后,这零落飞絮的踪迹何在?原来都飘落在水塘,化为了一池细碎浮萍。若把这春色分为三分,恐怕二分已落地化为轻尘,一分已随流水而去。再仔细看来,这哪里是杨花啊,点点滴滴,都是离人眼中泪。
富贵花叶少秉
题解
此词记梦感怀,约作于元丰元年徐州知州任上。此时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不满被辗转外放,已先后历杭州、密州等地,深为政治失意与奔波劳顿之苦所困。此词虽名为记美人春梦不成,实借梦境抒发古今之叹,传达对人世间的欢爱、名利种种空幻不实的哲学思考,体现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是苏轼将哲学引入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赞曰:“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②三鼓,铿然③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④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为唐代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为爱妾关盼盼所筑。张死后,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
②(dǎn)如:击鼓声。
③铿(kēng)然: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④黄楼:在今江苏徐州,为宋代苏轼知徐州时所造。
译文
明月皎洁如霜,夜风清凉如水,这清和静谧的夜景真是万般怡人。曲曲折折的荷塘里,有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儿悄然滚落,可惜这样的美景却无人共赏。忽闻谯楼上三更鼓响,又听得一片树叶铿然坠地,竟将我自一场幽黯的春梦里惊醒。醒来后唯见夜色茫茫,梦中情致再也寻不得,纵然找遍了小园也是枉然。
这天涯漂泊的倦游人啊,多少回怅然遥望那山中的归乡路,痴心一片苦苦思念故园。看这燕子楼已是人去楼空,当初楼中佳人,如今又踪迹何在?只空留下那雕梁画栋上的一双燕子。古往今来多少事,皆如一场春梦,可惜啊,世人只知沉溺于旧欢新怨,有几人能自梦中醒觉呢?想我自己,他日再登上黄楼,遥忆此景此情,恐怕也只剩几声长长的叹息了。
题解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小序中交代了写作之由,苏轼自言四十年后忆及七岁时听过蜀主孟昶《洞仙歌令》,憾只记其首二句,便为之补足。全词描述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摩诃池上纳凉情形。所写之景奇丽清绝,用语清空灵隽。帝王后妃本为人诟病的奢靡生活在东坡笔下竟有出尘清气,殊为难得。宋代张炎《词源》赞曰:“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①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②夜纳凉摩诃池③上,作一词,朱具④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⑤淡、玉绳⑥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寒林麻雀 陈树人
注释
①孟昶(chǎng):五代时后蜀国君,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工声律,善填词。
②花蕊夫人:孟昶宠妃,能文,尤长于宫词。
③摩诃(hē)池:故址在今四川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宣华池。
④具:通“俱”。
⑤金波:指月光。
⑥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常泛指群星。
译文
如冰做的肌肤,似玉做的身骨,自是遍体清凉毫无汗意。水殿中清风徐徐,暗香盈盈。微风里绣帘轻开,透进来一点月光,仿佛是来偷窥这帘内佳人。佳人尚未入睡,正斜倚绣枕,头上金钗已拔下,任一头秀发散落枕畔。
起来携着她的小手徜徉,庭院寂静无声,不时可见流星划过银河。她问这夜已多深?这夜啊已过了三更,月色渐淡,星辰渐低。掐指一算,过不了几日,秋风又该吹来了,不知不觉间,这似水流年,又要暗中偷偷变换了。
题解
苏轼初贬黄州,曾寓居定慧院四年多,此词为这一时期所作。全词借物比兴,以月夜孤鸿自况,表达其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拣尽寒枝不肯栖”,真为千古之下最为寂寞孤傲之句,难有匹敌者。
宋代黄庭坚《山谷题跋》评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卜算子 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①人初静。
谁见幽人②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漏断:漏壶中水滴已尽,指深夜。
②幽人:幽居之人。意为幽囚。
译文
一弯月牙儿浅浅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夜已深沉,人声初静。是谁看见那幽居的寂寞人尚在庭院茕茕独行,唯有那滑过夜空的飘渺孤雁身影。
被乍然惊飞,却又转头飞回,心中有万千怅恨,却无人可诉,无人领会。挑拣遍这满地的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在这寒夜沙洲忍受寂寞冷清。
紫藤金鱼图轴 清 虚谷
题解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为苏轼客中送客之作。元丰间苏轼为新党排挤,辗转外放。后神宗去世,旧党执政,被召回京。却又因反对废除新法为旧党不满,自求外放。此时外放杭州已三年,族弟苏坚(伯固)随其在杭三年,欲返吴中故乡。全词表达了对苏坚归吴的羡慕祝福,抒发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及对故园故人的思念,也间接表达了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含蓄深沉,婉曲幽微,别具一格。
青玉案 苏轼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犬①、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
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②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定许,
春衫犹是,小蛮③针线,
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黄犬:唐代《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犬名黄耳,其在洛阳时曾以书信系犬颈送至松江家中,并带回家书返洛。此处用此典表常通书信之期冀。
②辋川图:唐代王维置别业于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
③小蛮:唐代白居易家姬名。此借指朝云。
译文
三年来已数不清多少次梦回吴中故园路了。君此去,我要遣那传信的黄犬跟随你一道,盼你时时捎来音讯。你若到了松江呼唤小舟摆渡时,切莫惊吓了渡头栖息的鸳鸯白鹭。要知道那吴中四桥的所有河湾渡口,都是当年我常常游逛之处。
我也曾于王右丞《辋川图》前,细细打量那暮春景致,也常记起他那些思归之句。如若我要定个归乡之期,料想天公也定会应许吧。君看我这身上的春衫,还是别前小蛮的细针密线所缝,曾浸透了西湖的泪雨。
百丈漈吴湖帆
题解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东坡谪居黄州已第三年,对宦海沉浮的质疑与厌倦到了一个新阶段。此词是其词中深具解剖意义的名篇。既能体现其洒脱不羁的个人形象、旷达豪迈的性情,又能充分窥见其思想在入世出世间的转变,明显可见其在儒家经世立业与老庄清净无为之间摇摆的痕迹。虽然处境艰难,却因词人自身的胸襟与格局,最终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境遇的哀叹自怜,反倒升华到了一种天地浩然、身与物俱的逍遥之境。
临江仙 苏轼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
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①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苏轼谪居黄州时,曾于此筑雪堂五间,以为游息之所。因自号东坡居士。其时寓所在黄冈南长江边临皋。
②此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③营营:纷扰貌,形容为追逐世俗名利奔走钻营之状。《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译文
夜来在东坡雪堂宴饮,醉了醒,醒来又醉,待到酒阑人散归家时,好像已经是三更天了。门外听得童仆酣睡的鼾声响如雷鸣,敲了门也全然无人来回应,干脆倚着藜杖静听大江奔流之声。
常怅恨平生身不由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那为功名利禄奔波劳碌的念头呢。不如趁这夜深时分,江上正风平浪静,就此驾一叶小船远去,在这江河湖海之上安度余生吧。
题解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春天,与《临江仙》为同一时期作品,主旨相似,相对《临江仙》旷达中仍流露的疲惫之意,此篇所表达的身处困境中仍追求心之自由的信念更清晰。全词语调明快,直抒胸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个意态萧散、神情傲然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乃点睛之笔,也是双关语,将人生种种领悟融通于自然万物变换常理,是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达到了无喜无悲的哲学境界,也充分彰显其思想格局的超迈之处。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芦苇草虫 陈树人
注释
①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处。
②芒鞋:草鞋。
译文
莫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前行。有这手里的竹杖、脚上的草鞋,这样的步行可以轻捷得胜过骑马,怕什么!披着这一身蓑衣,就在这风雨中过上一生又何妨。
还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刚感觉有点冷,那山头上初晴的斜阳却又殷殷相迎。回头望望那曾风雨萧瑟的来路,我信步归去,哪管它是刮风下雨还是天晴。
题解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时东坡知密州,为追念发妻王弗所作悼亡词。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成婚,情感甚笃。可惜天妒恩爱,王弗二十七岁亡故,东坡亲为之作墓志铭。知己爱人的早逝,对其是沉痛的打击。其作此词时年已四十,王弗逝去已十年,但词中字字皆泪,痛失所爱的巨创犹未痊愈。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论此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江城子 苏轼
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②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③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
②十年:指其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十年。
③千里:王弗葬于眉山故居,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距迢遥,故称“千里”。
译文
你我生死永隔已历十年,从未刻意去思念你,却也永难忘记。你孤零零的坟茔远在千里之外,我这满腹伤心凄凉,也无处可诉说。如今就算重逢,大概你也不认得我了,十年来我颠沛奔波,早已尘土满面、鬓发如霜。
今夜,忽然在隐约的梦里又回到了故乡,你坐在小窗前,正对镜梳妆。我与你就这样痴痴对望着,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只任泪水簌簌滚落。细想来,千里之外那明月照耀下,长着小松树的坟茔,就是我年年岁岁痛断肝肠之地。
题解
此词借闺怨寄托孤愤。词中无论石榴花还是美人,都有同样的“幽独”品质,纵使孤独寂寞、红颜老去,也羞与浮花浪蕊为伍。分明是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长,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恨。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对末尾四句尤其赞叹:“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①,待浮花浪蕊②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注释
①红巾蹙(cù):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纱巾皱缩。蹙,皱。
②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代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译文
一只雏燕儿飞进了雕梁画栋的堂屋,四下里悄无一人,时间已过了午后,檐下桐树阴影已斜,傍晚时天渐转凉,美人刚刚出浴。纤纤素手握着白绸扇,一时看去那团扇与素手都如凝脂白玉。渐渐困意袭来,就斜倚孤枕酣然睡去。恍惚闻帘外有声,不知是谁轻轻推开了闺门?白白教人惊醒瑶台好梦。侧耳细听,原来只是清风吹过竹林。
石榴已半开,花瓣有如搓皱的红纱巾。等到桃杏那些浮浪的花朵都落尽了,它才会独自绽放,默默陪伴那独守空闺的佳人。细看这一枝浓艳的花朵,那重重叠叠的花瓣,恰似佳人深锁的重重心事。又担心它很快要被西风吹落,转眼只剩一树绿叶。如果终于等到你来此对花饮酒,恐怕都不忍心碰触它一下。一碰,那花瓣儿恐怕就会和泪珠儿一道,簌簌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