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脱稿说话难吗
只会照本宣科,现在不好混了
在重要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是最基本的能力
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当众讲话要顾及场合,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不会产生好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试想,如果是在肃穆的葬礼上,像相声演员那样讲出通篇幽默的哀悼词,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所以,重要的场合说好合适的话,是每一位当众讲话者最基本的能力。
生活中,人们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进行当众讲话,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选择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讲话效果。例如,在婚宴场合,你就不要讲不吉利的话题;当众作演说、作报告时,应当讲严肃的话题,而且中心思想要明确。
一对新人在一家大饭店举行婚礼,正赶上大雨下个不停,新人和客人们觉得很懊丧,婚礼气氛有点不愉快。这时一位新郎的长辈正在台上发言,最后他微笑着高声说:“老天爷作美,赶来凑热闹,这是入春以来的第一场好雨。好雨兆丰年,这象征着这对新人的未来是十分幸福的。雨过天晴是艳阳天,这说明今天在座的所有客人都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我提议,为了创造和迎接雨过天晴的明天,大家干杯!”话音一落,整个餐厅的气氛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沉闷的婚礼场面,一下子活跃起来。
俗话说:“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这位长辈的讲话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气氛,恰到好处的讲话正说明在重要的场合说好合适的话的重要性。本来因为下雨,在场的人们心情就不是很好,这时这位长辈的一番别具新意又应时应景的话顿时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除了讲话内容要符合当时的气氛之外,也要注意在不同场合的称呼问题。比如现今网上流行的“淘宝体”,用“亲”称呼对方,这里的“亲”可以理解为“亲爱的”的省略语。如果用在朋友聚会上可能显得亲切友好,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用在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显然就不合适了,比如在工作会议或者葬礼上,就显得浮躁、不庄重,很可能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另外,有些场合虽然比较轻松,讲话也可以比较随意,但随意的前提是尊重在场的听众,也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讲合适的话是任何场合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某市派出所的老所长退休了,所里为他举行了一次欢送会。期间,作为新所长的赵兴代表所有人发表讲话,赵兴也不负众望,不仅大力赞扬了老所长以前的光荣事迹,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舍之情。最后他突发奇想,想来个幽默结尾,就指着餐桌上一道炸田鸡说道:“老所长就像这道炸田鸡,生前是功臣,保护庄稼,这老了之后,还是一道美食供大家享用,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但是,这段话不仅没有带来赵兴预想的幽默效果,还让老所长沉下了脸色。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就是因为赵兴说话不看场合,这是老所长的欢送会,并不是追悼会,拿田鸡的生前死后与老所长的退休前后作比,显然不妥当。
要知道,脱稿讲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有其特定的身份,这种身份也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在工作场合,讲话者应该更加严肃地汇报工作;在社交场合,讲话者的话语应该更加幽默和风趣;在商务场合,讲话者要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定,无论是东道主还是客人,都有特有的讲话内容。
总之,在脱稿讲话时,要注意场合,增强场合意识,懂得在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并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倘若在公众讲话的时候,没有实现考虑到场合,说出了不该说的话,不仅让自己成了别人的笑柄,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谨慎地对待。
脱稿讲话需要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进行脱稿讲话的时候,难免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总能把场面化险为夷,体现出其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它和照本宣科有着很大的不同,讲稿上写的虽然是你要讲的内容,可是现场发生的意外状况是无法在讲稿上找到答案的。所以,这就需要讲话者提高应变能力,多培养创新思维。如此一来,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就不至于束手无策。
达尔文在一次演讲中,刚说出题目,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就站起来,带着戏谑的口吻问道:“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达尔文答道:“是的。”这位美女继续说:“那么,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达尔文彬彬有礼地答道:“那当然啦!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达尔文幽默风趣的回答博得全场一片笑声。
达尔文在面对这位女士突如其来的问题时,立马做出了回复,既避免了尴尬场面的发生,也给观众带来了笑声,显然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对于化解演讲中的突发状况很重要,这同样适用于脱稿讲话。
脱稿讲话的现场意识特别强,它不像写文章那样可以反复地修改,弥补漏洞。可脱稿讲话就不同了,因为听众就在面前,出现什么意外情况都要求说者迅速做出反应,遇到一些状况必须立即处理,更需要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去及时应对。唯有如此,才能抛却念稿,让脱稿讲话进行得更精彩。
有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发表演说时,夫人南希一不小心连人带椅跌倒在台下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数百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未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该这样表演。”
里根总统如此风趣幽默的表达,巧妙地化解了夫人难堪的场面。不仅没有因为夫人的突发状况打断演讲,而且还巧妙地圆场,化尴尬于无形,如此这样机智的智慧,创新的想法值得我们深刻的思考。所以讲话者在脱稿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好应对突发状况,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切不可失了方寸。
脱稿讲话是口语表达中最高级最完美的一种形式,但是要把脱稿讲话讲得出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依靠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口才能力,而且还需要一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应对场上发生的任何意外变化。那么具体来说,在现场一般会出现哪些情况呢?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个是从自身方面来说,另一个是从听众方面来说。
首先,从自身角度来说,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形:
1.失误
在脱稿讲话时,失误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比如说:讲错话,张冠李戴,讲错了词句、数字、年代等等。那么要发生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弥补。
第一种方法是重复纠正。在发现自己出现错误之后,就要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适当地加重语气来提醒听众,最好重复一遍,以便让听众清楚地记得。
另外一种纠正的方法借“错”发挥。在脱稿讲话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好消除,更正和纠正都很困难,那怎么办呢?只能是束手无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应该借“错”发挥来弥补错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数学公开课上,有一次,高老师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安排了一组巩固练习,最后一题是:32×46+32×54,一位同学帮老师小黑板时,不小心将后半部擦去了,变成了32×46,等到课上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这题不好做时,高老师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疏忽,造成学生的争议。他本想补上,但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正好可以编一道开放题吗?
于是就给学生一个主动探求的机会。他故作神秘地说:“这道题是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习题,你能猜出老师后面的内容吗?谁来帮老师补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下面议论、讨论声更大了。学生在黑板上陆陆续续补上“+32×54、+32×254、-32×16、+68×46、+168×46、-22×46……”。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猜测、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关键,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学生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广阔性也得到发展。
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道理是相同的,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脱稿讲话时,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错误,就要激活自己的头脑,借“错”发挥,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忘词
在脱稿讲话中,时常就会出现忘词的现象。比如说讲着讲着思维的链条就突然断了,想不起下面应该讲什么。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可能就慌了,甚至就干脆退场不讲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必要惊慌,你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来衔接:
(1)进行插话。在你出现忘词的时候,巧妙地插入一两句与之相关的话语,注意语气节奏,要注意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比如:“我刚才讲的你们都听明白了没有啊?不知道我前面讲的是否清楚?”趁着问话的间隙时间你再回忆你要讲的内容,这种方式效果是很好的。有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在讲课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他要讲的内容忘了,怎么办呢?他就会问学生:“我讲的你们听清楚没有?”便能顺利衔接上。
(2)重复衔接。重复衔接就是在你忘却的时候,把最后讲的那句话加重语气再重复一遍。这样也能把断了的思维链条重新衔接起来。
其次,从听众的角度来说,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听众不合作。很多讲话者,都希望自己的讲话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有时候需要和听众进行配合,但是有的听众就是不愿意和讲话者配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用机智的头脑和灵活的思维处理问题。
听众不合作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说出现吵闹、喧哗、起哄、叫喊等等不文明的现象,甚至可能会出现听众跟讲话者过不去的现象。那么碰到这样的情况可对这种人提出批评,但是在批评的时候言词一定不能太激烈,激烈的言词容易造成一种对抗的心理,形成僵局,这个讲话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如果还是不太清楚,看到这个例子也许我们就会有所启发。
有一次,中央歌舞团的几个青年演员到地方演出遇到了尴尬的情况。在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进来几个年轻观众,他们一看这几个青年演员名气不是很高,感到非常不满。即使台上的演出还在继续,这几个年轻观众就开始出口不逊,现场顿时陷入了尴尬。
但是就在场面几乎陷入混乱局面的时候,台上有一位青年演员这样说道:“我早就盼望有一天来到你们美丽的城市,亲眼看看驰名中外的解放牌汽车,游览下誉满全球的十里长街,更想领略一番你们美好的象征——君子兰的风采。经过两天的观察,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风采,同时我也发现这里的姑娘小伙子们也像君子兰那样文质彬彬大有君子风度。”
听了青年演员这么一说,那几个出言不逊的年轻人低下了头。青年演员看着观众理解的目光,又接着诚恳地说:“我也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人,虽然没有歌唱家的名望,但我有一颗年轻的心。我非常高兴为你们唱歌,我想我会得到你们的支持和爱护,因为我们是同龄人。”
青年演员的一番话博得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年轻演员非常懂得控场技巧和批评的语言艺术,他没有直接批评这种不文明的现象,而是运用君子兰花象征意义给这些观众戴了高帽子,虽然是赞扬,但是批评尽在赞扬中,如此的应变能力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第二,碰到突发情况。在脱稿讲话中,很多突发状况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比如上台不小心摔倒了、讲话的时候麦克风突然坏掉了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学会借题发挥,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当你不小心被话筒绊倒了,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你就可以站起来对台下的观众说:“同志们简直太热情了,刚才我就是被你们的热情倾倒了,谢谢大家了。”而不要总想着自己出丑了,然后就不好意思往下说了,只有学会随机应变,借题发挥,才能完美化解这种尴尬局面,不影响讲话的顺利进行。
脱稿讲话存在的三个误区
公众讲话就是脱稿讲话
说到练习脱稿讲话,人们脑海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到网上或者书上找寻答案,搜索“口才”或者“公众讲话”等内容,认为这些是解决脱稿讲话的实践“教材”。实则不然,这也是脱稿讲话的第一个误区,那就是公众讲话并不等同于脱稿讲话。
如果说“口才”这个范围太大的话,“公众讲话”所涵盖的内容就太窄了,最重要的是它在内容上与脱稿讲话是偏离的。“公众讲话”更偏重于在工作中的一些重要场合演讲,比如一些政治演说、主题演讲、学术讲话等,而脱稿讲话的内容更加实际具体,要求反应迅速,思路清晰,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另外,两者之间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公众讲话”表演性技巧成分多一些,脱稿讲话的实用方法和思路要多一些。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对比看出两者的区别,以参加比赛的“主题演讲”和实际工作中的“脱稿讲话”为例,前者更像在跳艺术体操,重点体现的是动作的优美与难度系数,而后者就是广播体操,目的是用来强身健体的,更实用一些。
换一种说法,公众演讲也许只需要一些鼓舞、鼓励之类的语言就可以,更加强调“宣传”作用,哪怕说一些空话、套话也能完成任务。但脱稿讲话必须体现出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也要重视交流互动,要求语言更有表达力、感染力,让听众完全理解明白你的讲话内容。因为开会,除了作报告、专题讲座、布置工作等,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就是议事,既然是议事,就应当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畅所欲言。
所以,综上所述,公众讲话与脱稿讲话从专业角度讲也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从网络或口才书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不适用的原因。
脱稿讲话可以速成
现代生活节奏快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各行各业也在加速度增长。于是“速成”这个概念成了人们面对一项新知识新技能的第一想法。然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速成班”学会的,脱稿讲话就是如此。虽然市面上关于“好口才速成课”之类的培训、书籍等很多,但脱稿讲话并不是几天就能练成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脱稿讲话就是一种规律性的技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脱稿讲话也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从易到难,一步一步练习实践。虽然有人说养成一种习惯或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连续重复练习21次,但如果想要21次就能顺利脱稿,显然是不可能的。
脱稿讲话是靠长期的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所有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无一不是长期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习讲话。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无数次地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榜样,我们要想练就脱稿讲话的能力,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不断训练。所以说,脱稿能力需要的是慢功。而有些人之所以在脱稿讲话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并不是因为脱稿本身的难度系数大,而是练习者太过心急,耐不下性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脱稿讲话是个知识积累的事
脱稿讲话的第三个误区就是:认为知识丰富就可以脱稿。也许有人要问,这个怎么能是误区呢?脱稿讲话本来就是个知识积累的事。那么,请想一想,为什么网络和书籍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相关资料,还是没有能提高脱稿讲话的水平呢?
其实,这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和讲话人对自身情况的认识。前一个因素的意思是说,很多人把脱稿讲话当作知识积累,实则它更像是一门技能。知识通过学习积累可以获得,而技能除了要求学习外,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就像戏曲界说的“一日不练自己知,两日不练街坊知,三日不练观众知”“隔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当年的老北京天桥地区卖艺的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的胳膊,五年的腿,十年练成一张嘴!”充分说明了说话艺术在各种技能中的掌握难度。所以,要想练好脱稿讲话,从网络和书籍上积累知识固不可少,但也不要忘记勤于练习。如果说知识是脱稿讲话的必要前提,那么,练习和实践就是实现最终效果的重要保证。
而对自身情况的认知的意思就是要综合分析自己讲不好的原因。一般来说,由于自身情况无法提升脱稿讲话能力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心理因素。即讲话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第二,思路问题。即讲话人条理不清,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弱;第三,讲话者对内容的把握。简单说就是对自己要讲的话是否熟悉、理解,是否有话可讲。如果这三个方面欠缺,就绝不是积累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它需要讲话人,尤其是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或不良心结的人,在学习积累相关资料的同时找出自己的症结所在,勇敢面对自身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或者通过他人的指导帮助克服。总之,最不可取的是退缩、逃避,否则难以有成功脱稿的一天。
正常来说,多说多练多实践,能有效解决脱稿讲话时自卑紧张的心理问题,但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因为那些练习效果不稳定、经常反复的人一定有深层面的心理原因需要解决,要想提升脱稿能力,探究出并将其攻克才是最重要的。
感觉不错的四步骤练习法
学会辨别自己在想什么
紧张,是绝大部分讲话者面对听众时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调查结果让调查人员大吃一惊:“死亡”这一让人恐怖的事实竟然被排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公众演讲。有41%的人认为公众演讲比其他事情更让人感到害怕,也就是说,这些人认为公众演讲比死亡还可怕。
大学里面的调查结果比例更高,有80%~90%的大学生觉得当众演讲非常恐怖。的确,很多人以为抛弃了照本宣科的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就能成功。可是世事难料,紧张的问题又出现了。其实,在照本宣科的时候,紧张的情绪就已经存在,只是在脱稿后,由于心里没底,紧张的情绪就显得更加明显了。所以,为了克服紧张的情绪,我们要把它看成是正当的情绪,学会克制它。比如说: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之前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美国密苏里州众议员杜·肖特和缅因州众议员弗兰克·费洛斯都是有名的脱稿演讲高手,他们每次演讲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众议院会议厅里总是座无虚席。但他们两人在上场前总要喝上几口酒,为的是给自己壮胆,以克服上台后紧张的情绪。
虽然讲话者可以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克制紧张,但这只是让自己表面看起来很轻松,心里的紧张情绪依然存在。那么,如何根除这种紧张情绪呢?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感到紧张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这种“想象”让自己越来越紧张呢?
为了能够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当我为脱稿讲话焦虑时心里最担心的是什么,这种担心是怎样消失的?
当时我心里有没有一闪而过的念头?
脱稿讲话时我为什么担心紧张?
我想象的结果发生了吗?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
面对上面的问题,要仔细回想和研究,然后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统统记下来。这个事情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事实上真正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人在紧张的时候产生的一些想法,往往是瞬间的、自动的,还没有等你意识到,它就已经溜走了,你还没有来得及将其演绎成具体的语言,它就已经无影无踪了。可是,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无法帮助你避免这种负面情绪。所以,每次紧张时你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事后也要仔细回忆当时的情形并将那时心里闪过的念头记录下来。
接下来,就需要你用笔把想起的事情记录在本上,主要有两个部分,最好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可以在记事本的左上方写想象的事情,在右上方写真实的情况,这样通过你回忆的和现实的情况一对比,你就能发现在紧张时想的事情和实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下次再紧张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不要那么紧张了,其实这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增加的负担而已。
如果每次讲完话,总是能够针对自己当时紧张的心理活动做一次调查研究,比如将心里的想法与当时的真实情况或听众的反馈信息作对比,也许你会发现,那些你担心害怕的结果并没有发生,即使一些失误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坚持这种记录对比,半年以后就会明显感到你自己的紧张情绪在减少,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不太在意现场的感受了。这就是先辨别自己在想什么,然后用实际情况帮助自己将担心的事情解决,用对真实结果的认知有针对性地来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
清楚和正视自己的表现
当我们明白了在脱稿讲话时自己心里的想法,就要改变这些想法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首先就是动作的改变。在这之前,我们先要知道紧张时产生的念头会以什么样的动作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那样的想法和状态下,我们的表现是怎样的?以下这几种表现,是否同样发生在你紧张的时候:
说话时,声音特别小;
语速慢而轻,哆哆嗦嗦,没有底气;
时常握拳抵在嘴边或者摸鼻子;
不停地捋头发或扯领带;
低着头,很少和听众有目光交流……
这些行为从心理学上讲,是属于自我保护行为。它们是在脱稿讲话恐惧或者紧张的时候下意识的自动行为,也许讲话者在当时是感受不到。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讲话者来说,如果有人给他们指出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不但不会改进自己的不足,反而产生抵触心理,再也不会在众人面前讲话了,因为他们害怕再提及这样的事情。要知道,不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也不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是永远也不会在讲话中取得进步的。
要想能够更好地完成脱稿讲话,我们就需要谦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学会正视自己的表现,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那时真正的状态和不足,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接受,也可以这样告诉自己:“幸亏早一天发现,早一天知道,早一天受益。”
对于自己紧张时的表现,我们不但要学会客观认识,还要反省自己并且还要找出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确保在下一次的讲话中避免出现同样的举动,清楚和正视了自己的表现,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比如说,你可以针对出现的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
讲话的声音小,可能原来自己没意识,下次在开讲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地提高声音;
说话慢而轻,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决定的;为了能够增加说话的节奏,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时候,尽量地提高速度,也要多多提醒自己;
讲话时手上小动作不断,你可以在讲话时手拿个本子或拿支笔不让手处于空闲状态;低着头不看听众,可以上场前先找个熟人或者友善的目光,盯着他慢慢适应,直到能面对全场……
既然我们清楚了自己在讲话时的紧张表现,就不能逃避,而要有意识地去克服,并且说到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下次脱稿讲话时表现得更加自信,时间长了,你也就真的有信心了。
寻找突破口
现在你可以从自己面对紧张时的表现中找一个有代表性的行为,试验一下有意识地改掉这个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比如,你在脱稿讲话的时候不敢面对听众,那就尝试抬起头不再逃避,用眼睛正视全场。用这种方法探究一下,那些令你感到紧张的原因是不是真的无法克服。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步,仍然值得你去尝试,而且必须去尝试。这表明你已经开始为自己重建信心。如果第一次这样做会产生焦虑,别灰心,继续尝试,看看你的紧张、焦虑会不会逐步减轻。那么,一般来说,我们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忍受视线
脱稿讲话一般不会只面对一个人,所以也就表示,讲话者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可能并不是每一位听众都会对你报以善意的眼光。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以不顾听众的感受,避开听众的视线来讲话。尤其当我们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人觉得刺痛。
那么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诀就是一边进行演讲,一边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要无视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还需要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这对于我们巩固自信心有着很好的效果。
这里要提醒的是,不要把视线只放在一个人的身上。要照顾到现场的每一个人,听众感受到我们在意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听众的视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帮助,而不是压力。
2.控制脸部表情
脱稿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引发的一些情绪都会清楚地表露在脸上,这是很难由本人的意志来加以控制。讲话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总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那么讲话也很容易变得欠缺说服力。
控制脸部表情的方法,首先“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而且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另一个方法是“缓慢说话”。说话速度一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3.控制声音和腔调
众所周知,声音和腔调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得到改善。但是并不是努力立刻就能取得效果。不过音质与措词对于整个演说影响颇大,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根据某项研究报告指出声音低沉的男性比声音高亢的男性,其受信赖度更高。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稍微慢点是很重要。标准大致为5分钟讲完3张左右的A4原稿。不过,要注意的是,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进行,听众会睡觉的。
所以,对于声音和腔调,我们要在做好控制,合理地控制了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我们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4.害怕自毁形象
美国演讲学家查尔斯·R.格鲁内则提出了“自我形象受威胁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进行演出、演讲时,其自我形象完全暴露在公众的面前,由于害怕自我形象会遭到破坏,因而让人产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场心理”。
“害怕自我形象会遭到破坏”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怕出丑”“怕丢脸”“怕没面子”“怕出洋相”。这些原因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害怕。不管你害怕的是什么,都是由于出现了害怕的感觉,让人产生了紧张。害怕和紧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环境恶劣直接造成紧张,而是环境先让人有了不安全感,产生了害怕心理,才会导致紧张出现。
为了缓解害怕的心理,我们需要看轻结果,放下自我。
有一位音乐家叫陈其钢,他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太习惯在公众面前讲话。2002年北京第5届国际音乐节上他要展现音乐作品《蝶恋花》,这次展现的方式与以往不同,采用“音乐会现场解说”的特殊表现形式,由他自己亲自登台讲解。演奏是他的长项,但对着观众讲话陈其钢心里就打鼓了,感觉很紧张。但他意外想到了一个方法立刻调整了紧张的心情,是什么方法呢?
他说:“有时候我想,音乐会台上有一百多位音乐家在拉琴,好像是一百多只猴子在那里搞表演,台下有一千多名观众,也就是一千多只猴子在看表演,这些猴子在看的时候还会鼓掌。这次更特别的是,还有两只猴子在说话。猴子们在一起玩,所以没必要那么认真。咦,你看,大家都不是人了,还有必要那么一本正经吗?”
当然,我们普通人谁也不能像陈其钢那样把自己当猴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做人确实太过认真了。只要我们能够在脱稿讲话之前调整心态,看清结果,放下自我,便能更容易地克服紧张。
以上的四种你可以任选一种去尝试,努力去寻找突破。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克服紧张的所有方法。要知道,克服脱稿讲话紧张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严格地按照一种,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供你选择。但你要做的是,从现在起,每逢脱稿讲话要关注听众,不再关注自己。深呼吸,放松下来后再开口讲话。
亲力亲为写稿子
任何一篇讲稿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是经过深思熟虑,为了使演讲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才写下的。所以,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对于脱稿讲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组织思路,依据自己的习惯来搭建框架,这样就可以使稿子内容熟记心中,到脱稿的时候,定会展现自己的风采。
俗话说:“讲前偷懒,讲后丢脸。”的确,现实中的很多人都不愿意自己写稿子。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照本宣科的人的真实写照。况且很多人手里的讲稿大都是由秘书或者找其他人来代写的,讲稿上要讲什么,或者做出的什么标记,这些人都不知情。在发言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字一句照念出来,就连秘书为了提醒做出了标记文字也一并读了出来,让自己丢了面子不说,进行这场演讲的目的也可能无法实现。
解放初,在欢迎仪式上,某领导神采飞扬,慷慨激昂,照秘书写的稿子念道:“感谢上级领导给我们带来一个巨大的鼓!”翻过一页后,才发现还有一个“舞”字,但是已经无法接着前面读下去了,一紧张,顿时语塞,心跳加快,小腿抽筋,脚发麻,为不继续被误解下去,只好红着脸补充说道:“还有一个舞!”台下顿时哄然大笑。事后,这位领导就以“上级送鼓”的讲话成为了人们的笑柄。
显然,不亲力亲为写稿子,对自己要讲的内容就没有那么熟悉,很可能会闹出笑话。所以,发言稿要自己写,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听众负责。他们有权利听到你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别人代写的稿件。另外,在公司里的讲话更是能体现你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也是对工作经验和成就的高度浓缩,这些内容对同事以及下属具有指导意义。一定要亲力亲为才能写出真正有影响力的稿件。
其实,写讲稿就跟吃饭一样,重要性不言而喻。吃饭既讲一个能吃,还讲一个善吃,这都是吃的过程和结果的表现。但这之前,必须解决“愿不愿吃”的问题。假若人家没有胃口,或者把吃饭看得无所谓,勉强为之就收不到效果。于已而言,写讲稿的作用无论多么奇妙无比,但假若不愿提笔,不屑动手,不想动脑,写与不写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不管是作为领导干部,还是其他人士,写文章是应有之才。邓小平同志认为,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文章贵在思想,并不在乎文辞多么华丽。如果找人代笔,或许文字功底不错,但是和自己比起来,阅历、视野、政策水平、思维层次肯定会有一定差距,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没有执行就没有发言权,别人没有对工作亲历亲为,也没有亲身地经过你的事情,有的只是旁听途说再加个人想象,很难深刻、全面地阐述问题和想法。一篇好的稿子不是就事论事,更多的是饱含个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感悟、思考、研究,那是局外人所难以想象出来的。当写稿子成为自觉行为与责任时,照本宣科就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