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不能采取孤立、片面态度,应把他放进当时生活环境去考察认识,更应注重其家庭氛围,接受教育及成长的历程。考察张自忠的一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其一,家世与少年时期。张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唐园镇。临清是山东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聊城区域文化的中心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受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区域文化的交汇影响,文化积淀深厚。隋唐京杭大运河通航,临清成为运河重镇。元代修会通河,将古运河去弓走弦,而临清成为古运河与会通河的交汇点,其北方经济文化重镇的区位优势更加彰显。“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价值理念,影响着特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气质和思想文化。”[3]以临清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孕育和影响着当地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取向。如果说区域文化对张自忠一生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对他生长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方面的孕育和陶冶,表现在潜移默化方面,而对张自忠直接产生影响的则是家世和早年接受的教育。张自忠出生于临清唐园一个乡绅家庭,其祖父张春林,勤耕务农,积下丰厚产业,父亲张树桂耕读继世,曾捐资入仕,任江苏海州青口巡检,因政绩卓著,被清廷加封五品职衔晋升为赣榆县知县。张自忠幼年随父习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少年时期因父亲在任所去世,返回家乡考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其二,青年接受教育和在军队的成长历程。张自忠1911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次年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是革命党人丁惟汾等人创办的,因此,张自忠在求学期间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初步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报国救国的志向。其求学时代正是北洋政府统治的黑暗时期,他认识到在当时从军报国是实现个人志向的最好途径。1914年,他毅然舍弃学业,投奔新军第二十师时任团长的同乡车震,从此张自忠开始了职业军人生涯。张自忠投身新军第二十师,为他成长为职业爱国军人奠定了基础。新军第二十师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军队,其前身是清王朝组建的新军第二十镇,1911年2月,革命党人、留日士官生张绍曾出任统制,在中下级军官中也有许多革命党人,如刘一清、孙谏生、王金铭、施以云、冯玉祥等人。在二十镇内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建立组织,准备发动反清革命。1911年8月,张绍曾联合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陆军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发动的兵谏和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的传统得以保存。1914年,张自忠到新民府投军,投靠时任第二十镇(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团长的车震。自此张自忠就成为该师的一员,随车震转战南北。1916年,车震解甲归田,将张自忠推荐给原二十镇的同事冯玉祥,从此张自忠成为冯玉祥的部属,逐渐成长为冯氏创立的西北军高级将领,直至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瓦解为止。
其三,自1931年开始,张自忠作为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和地方长官,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直至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张自忠成长的经历、接受的教育以及投身军队的历练使其成为忠正侠义、有为有守、志节高尚的豪杰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