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崖山群体
德祐二年三月,恭帝、全太后等被押解大都后,江南还有部分州郡仍在南宋的控制之下。是年五月,陈宜中等立益王赵昰于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赵昰母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夏,文天祥在被元军押送至真州途中逃脱,经高邮航海至温州,旋即赶去福州,被端宗任命为右丞相,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抗元将领会合在一起,力图收复失地。十一月,端宗由海道走泉州,又走潮州。景炎三年(1278)初,逃至广州,又至碙洲。四月,端宗殂,卫王昺立,及至翌月,改年号为祥兴。六月,移驻广东新会海中崖山。元朝遣张弘范率水陆之师二万南下,沿海漳、潮、惠、潭、广、琼诸州相继被陷。十二月,文天祥被捕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
元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宋四川钓鱼城守将王立降元,元将张弘范率水军到崖山与李恒所部元军会师。二月,崖山会战,张弘范与李恒南北夹击,宋军大溃。陆秀夫见不可逃脱,先沉妻子于海,乃抱帝昺赴海死,从死者十余万人。张世杰、苏刘义拥杨太后率十余舰走脱后,复还崖山收残卒,杨太后旋亦赴海死。后张世杰溺死于海陵港,“其余将吏皆降”[100]。南宋王朝彻底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崖山战役极其惨烈悲壮,宋行朝战死及殉节者甚众,其重要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杨太后、帝昺、陆秀夫以外,还有枢密使高桂、权礼部侍郎徐宗仁、翰林学士刘鼎孙、兵部侍郎茅湘、吏部侍郎赵樵,以及潮州人、《平元曲》作者陈璧娘之夫、都统张达。苏刘义与其子俱得脱。另有吏部尚书陈仲微走安南,越四年卒。[101]而南宋海上朝廷的后宫及文武之臣被张弘范所俘获,解甲而降,其重要人物有大将翟国秀、凌震等。[102]被张弘范押解北上大都的重要人物则有丞相文天祥、礼部侍郎邓光荐。
一 文丞相府
(一)文天祥(附张千载)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宝祐四年举进士,对策集英殿。累官湖南提刑,改知赣州。德祐(1275)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未几,宋降,宜中、世杰皆去。任命天祥枢密使,不久授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赴元营请和,与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伯颜怒拘之,偕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北至镇江。设计得脱。夜入真州,后辗转南下,泛海至温州。闻益王未立,乃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以都督江西,与元兵战于空坑,大溃。收残兵奔徇州,驻南岭。益王殂,卫王继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许。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十一月,进屯潮阳县。十二月,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天祥被执。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宾客之礼接见,与俱入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天祥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张弘范感其仁义,押其赴大都。
至元十六年(1279)四月二十二日自广州启行,与崖山朝士邓光荐一起北上。十月一日至大都,被囚大都凡四年,元朝用尽各种办法劝降,均被文天祥坚决拒绝。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英勇就义,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生平事迹参见《宋史·文天祥传》、宋郑思肖《文丞相叙》、元刘岳申《文丞相传》、明胡广《丞相传》等。文天祥著述甚丰,有《文山集》二十一卷,《文信国集杜诗》二百首等,载《四库全书》。今人熊飞等校点《文天祥全集》。
张千载乃文天祥友人,字毅甫,庐陵人。文天祥贵显时,屡以官辟,皆不就。天祥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京,某亦往。”于是住在天祥囚所侧近,三年供送饮食无缺。又密造一椟,即藏其首,又访知其妻欧阳氏于俘虏中,使火其尸,千载拾骨置囊,并椟南归,付其家安葬。生平事迹见明钱士升《南宋书》卷53。明代李贽有《张千载赞》:“不食其禄,肯受其缚!一绳未断,如锥刺腹。生当指冠,死当怒目。张氏何人?置囊舁椟。生死交情,千载一鹗。”[103]
(二)赵文
赵文(1239—1315),初名凤之,字惟恭。又字仪可,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冒宋姓三领乡荐,后以本名入太学。兄弟皆幼负隽气,相为师友。与弟(疆)同出文天祥之门,尝从勤王,于军事多所参决。“兵败被俘至燕,备经艰苦,获释归。”[104]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七。有《青山稿》三十一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青山集》八卷。生平见元程钜夫《赵仪可墓志铭》[105]、元刘将孙《赵青山先生墓表》[106]、清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卷16等。
(三)林琦
林琦,闽人。德祐二年,大兵既迫临安,琦于赭山结集忠义数千人,捍御海道。以功补宣教郎、督府主管机宜文字,充检院。文天祥开府南剑,琦佐其幕。林琦外有文采,内赋忠实,数涉患难,毫无怨怼之辞。等到移屯潮州,林琦亦被俘,至惠州,林琦逃跑,复执之北行,赴水,被官吏捞至,至建康,因忧愤而死。《宋史》卷454有传,生平事迹见邓光荐《文丞相督府忠义传》[107]、清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卷5。
二 崖山行朝
邓光荐(1232—1303),初名剡,字中甫,又字中斋,庐陵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历官十余年,至德祐元年冬,元兵攻江西,携家避入闽。景炎二年(1277)四月,入广东,除宗正寺簿。元兵陷广州,避地香山县之山。冬,遭遇强寇夜劫,一妻三妾四子四女皆被焚死。仅光荐一人幸存。祥兴元年(1278)六月,从驾至崖山,除秘书丞。二年(1279)正月,擢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二月,崖山溃败,帝崩,光荐投海者再,被元人钩出,不得死。张弘范待以宾礼,令复衣冠以为揖客。
至元十六年(1279)四月,与文天祥一同被元军押解北上。自广之北,邓光荐与文天祥互相唱和,结集为《东海集》,天祥序而书之。且嘱弟璧以墓铭托焉。[108]其后光荐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以病留天庆观。久之,放还。大德七年(1303)卒,年七十二。此前,陆秀夫在海上时,记二王事为一书,授以光荐,曰:“君后死,幸传之。”后光荐以其书还庐陵。邓光荐著有《续宋书》《德祐日记》《祥兴本纪》《文丞相传》《督府忠义录(传)》《相业》《中斋集》《东海集》等书。生平事迹见清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卷10,清陆心源《宋史翼》卷34,饶宗颐《补宋史邓光荐传》[109]。
邓光荐著述颇多,有《东海集》,已佚。《全宋诗》卷3581收其诗19首,《全宋词》(第五册)辑其词13首,《全宋文》卷8260收其文8篇。现存邓光荐的著作及诗文是研究宋亡史实的重要文献,为了解文天祥第二次北上事迹、文天祥督府人物、海上行朝以及南宋遗民的事迹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