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北解流人作家群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宫室群体

宫室群体是宋廷被元朝押解北上觐见元世祖的最重要的群体,也是亡宋北解流人的第二个群体。这一群体于德祐二年(1276)三月出发,闰三月下旬与祈请使团在大都会合,再由大都出发于五月初抵达上都觐见忽必烈。宫室群体包括恭帝、全太后、昭仪王清惠、美人朱氏等三宫成员,福王赵与芮、参政谢堂、驸马都尉杨镇等宗室成员,高应松、阮登炳、邹珙、陈秀伯等官员,以及太学生、宗学生数百人,加之随行人员,此行数千人,队伍极其庞大。《宋季三朝政要》卷5载:

德祐二年三月……丁巳(按:丁巳当为“丁丑”之误),宋少帝、全太后出宫,太皇太后以疾留大内,隆国夫人黄氏、朱美人、王夫人以下百余人从行,福王与芮、参政谢堂、高应松、驸马都尉杨镇、台谏阮登炳、邹珙、陈秀伯、知临安府翁仲德等以下数千人,太学生、宗学生数百人皆在遣中。闰三月廿四至燕京……太皇太后卧病,主者自宫中舁其床以出,卫者七十余人从行,八月乃行,降封为寿春郡夫人。[31]

其中太皇太后谢道清卧病,未随宗室一行北上。她在70余名侍卫的陪同下,于此年八月被押解北行。

一 三宫

南宋灭亡时,恭帝赵只有六岁,由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恭帝母全太后、昭仪王清惠、美人朱氏等后宫成员均在被遣之列。而在此之前,已有众多宫女不堪北行之辱,投水自尽,殉节者数百人。三宫北行途中,王清惠于汴京夷山驿赋《满江红》词一首,和者甚众;抵达上都后,美人朱氏等四人自缢殉节,并在袖中遗诗一首。抵达大都后,赵及全太后、王清惠等生活极其凄苦,曾先后辗转漂泊,恭帝出家为僧,全太后出家为尼,王清惠度为女冠,都至死未能回到江南故国。

(一)恭帝赵

(1271—1323[32]),南宋的第七位皇帝。父为度宗,母为全皇后。咸淳七年(1271)九月生于临安府之大内。九年(1273)授左卫上将军,封嘉国公。十年(1274)奉度宗遗诏即皇帝位于柩前,由谢太后临朝称诏。德祐二年三月,与母全太后等被押解大都,五月至上都,元朝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元朝杀文天祥的当天,将赵等遣送上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赵等故宋宗室被元朝遣回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十月,赐赵钞百锭,命往吐蕃学习佛法。此时,赵已18岁。他在吐蕃不仅学会了藏文,而且十分精通,参与了大量的汉藏文佛经的对勘和翻译工作。法号合尊,曾出任萨迦寺总持一职。大约在萨迦寺生活了30年后,至治三年(1323)四月,赵被元朝赐死。[33]

自元至元十三年(1276)被遣大都,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被元朝遣往吐蕃(今西藏)学习佛法,此间与其母全氏相依为命,王清惠、汪元量等担任其教养之职。赵聪慧,喜读诗书,亦喜赋诗。其诗今存二首,录之如下:

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鹦鹉

毛羽自然可数,仙禽不受凡笼。衔得梧桐一叶,中含无限秋风。(《乾坤清气》)[34]

诗首载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0“宋幼主诗”条,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中“汪水云赐还”作:“黄金台上客,底事又思家。归问林和靖,寒梅几度花?”与《南村辍耕录》略有出入。

生于帝王之家,四岁即位,六岁成为亡国之君,被押解大都,一生都生活在元人的监禁之下,没有人身自由,最终被元朝赐死。所存的两首诗倍含凄楚,含蓄无限,写出了在元朝控制之下附身求生的无限凄凉。后世多认为这首诗是他为送别汪元量所作,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少帝之寓燕京也,凄凉无赖。时汪水云以黄冠放还,少帝作诗送之云……”[35]一生凄楚,清代吴焯有诗咏之曰:“梦断罗衾冷似冰,嘐嘐红喙语雕棱。木波不断幽人怨,梧叶声中蟋蟀灯。”[36]道出了其在吐蕃学佛法的凄凉和孤寂。

(二)太皇太后谢道清

谢道清(1210—1283),天台(今属浙江)人,乃理宗赵昀皇后,宰相谢深甫的孙女。生而黧黑,一眼有白斑。“幼失父母,业亦破败,尝躬操汲饪。”[37]理宗即位,议择中宫,杨太后为感激谢深甫的援立之功,命选谢氏诸女。谢氏兄弟欲纳道清入宫,诸父攑伯不同意,曰:“即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事奚益?”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祥。攑伯不能止,乃供送道清进宫。道清旋病疹,良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白斑眼疾。时贾涉女有姿色,同在选中。及入宫,理宗意欲立贾。杨太后曰:“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左右亦皆窃语曰:“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邪!”[38]理宗无奈,遂定立后。宝庆三年(1227)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

度宗崩,赵即位,尊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德祐元年(1275)三月,京朝官闻难,多避匿遁去。是月,元兵破常州,太后遣陆秀夫等请和,遭元人拒绝。宜中即率公卿请迁都,谢太后不同意。宜中痛哭请之,太后乃命整装待走,给百官路费银两。及暮,宜中不入,谢太后怒曰:“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邪?”脱簪珥掷之地,遂闭阁,群臣求内引,皆不纳。盖宜中实以明日迁,仓促奏陈失审耳。[39]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命陈宜中出使元营,约用臣礼。宜中不去,太后涕泣曰:“苟存社稷,臣,非所较也。”[40]未几,元兵迫近皋亭山,宜中夜遁,文武百官亦潜相引去。宋亡,幼主赵、全太后等宗室、朝官、太学生三千人被押解北上,唯太皇太后谢道清以疾留杭。是年八月,被押解大都,降封寿春郡夫人。越七年(1283)终,年七十四,无子。“临殁遗言,欲归葬绍兴。”[41]

谢太后虽生于官宦之家,然家世没落,早年尝躬亲汲饪,入宫后,倍享荣华富贵。元兵南下,幼主登基,她临朝称制,一意纳币请和,称侄、称侄孙乃至称臣[42],除此之外,很少有御敌之策。南宋亡国后,她被元人押解北行,在大都凄凉地度过晚年。对于谢道清一意主降、晚年寄居元人篱下的人生境遇,时人及后世多有诗词对其进行讽咏。

汪元量有多首诗提及谢太后:“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和徐雪江即事》)、“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醉歌(其三)》]、“谢后已叨新圣旨,谢家田土免输粮”[《湖州歌(其八十五)》],表达了对谢太后无心抗元、一味请和的愤怒与不满。宋末元初鲍有《重到钱塘》(其一),诗云:“生死双飞正可怜,若为白发上征船。未应分手江南去,更有春光七十年。”[43]谢太后北解时已六十有七,所谓“白发上征船”正是讽刺她不舍残年,惜命如金,不能为南宋殉国的卑怯与软弱。

元代王逢有《读谢太皇诏稿》,诗云:

半壁星河两鬓丝,月华长照素帘垂。

衣冠在野收亡命,烽火连营倒义旗。


天地昼昏忧社稷,江淮春涨泣孤嫠。

十行哀诏无多字,落叶虚窗万古思。[44]

宋亡之际,谢太后曾数次下诏。德祐元年(1275),下诏天下勤王,有文天祥、张世杰等响应提兵入卫;而后她又主张南宋罢兵,向元人请和,下诏息兵通好。味王逢诗意,言“哀诏”,应指诏天下勤王之事。谢太后以老病残年临朝称制,将半壁江山最终葬送,这既是她个人命运的悲哀,更是南宋王朝的悲哀。

(三)太后全玖

全太后(?—1288年后),名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理宗母慈宪夫人的侄孙女。略涉书史,幼从父昭孙知岳州。开庆元年(1259),议皇太子妃。丁大全请选知临安府顾嵓女,已致聘,然大全败,嵓亦罢去,台臣论嵓、大全党,宜别选名族以配太子。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贵富,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夫人之故,乃诏全玖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祐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曰:“即此语可母天下。”景定二年(1261)册为皇太子妃,咸淳三年(1267)册为皇后。咸淳十年(1274),度宗崩,子立,被册封为皇太后。

宋亡,全太后北上。入大都后,全太后很难适应北方的气候,“后为奏令回江南。帝不允”[45]。在北方的严寒风沙中,凄苦度日。至元二十五年(1288)九月,元朝令赵往吐蕃学佛,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而终。《宋史》卷243有传。

汪元量曾赋诗一首,题为《全太后为尼》:“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夜阑清磬罢,趺坐雪花繁。”对全太后出家为尼表示深深叹惋。明钱士升云:“谢全羁穷,伤心泪尽”[46],道出末世帝王皇后凄苦苍凉的后半生。

(四)昭仪王清惠

王清惠(?—1287年后),度宗时选入掖庭为昭仪,小名王秋儿。相貌平平,但才华出众。《随隐漫录》载:王清惠“鹤骨臞貎”,与资阳朱春儿、高安朱夏儿、东阳周冬儿为“春夏秋冬四夫人直书阁”,受到度宗宠幸,而王清惠“能属文为尤亲”。度宗即位后,王清惠时常助理批答,“万几之暇,批答画闻,式克钦承,皆出其手”[47]。德祐二年,王清惠随宋宗室被押解北去,途经汴京夷山驿时,题《满江红》词于驿壁。其词传诵一时,和之者甚众,文天祥、邓光荐、汪元量所和《满江红》词流传至今。

北上后,王清惠与汪元量共同担任少帝赵教养一职。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文天祥殉国的同日,王清惠与赵等同遣上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回到大都。至元二十四年(1287)前后,度为女道士,法号冲华。其后不久,卒于幽州道观。《南宋书》卷7有传。

王清惠作品,除了题壁词《满江红》外,明代程敏政《宋遗民录》附录《宋旧宫人诗词》载王清惠诗四首:《李陵台和水云韵》《捣衣诗呈水云》《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以及宋旧宫人送汪元量南还时的“劝”字韵诗。北上后王清惠与汪元量关系甚密,这四首均是与汪元量的酬唱之作。

(五)美人朱氏

朱氏(?—1276),宋度宗嫔妃,为美人,封安康夫人。宋亡,随三宫入燕。五月初二抵达上都朝觐元世祖。其时,元朝某达官显贵欣赏她的美色欲娶为内室,朱氏不堪此辱,五月十二日晚,与安定陈才人及二侍儿(佚名),各自用贴身的胸衣自缢而死,朱氏袖中遗诗一首。诗有“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48]句,孤忠绝笔忠贞可鉴。十三日,元世祖奏闻大为震怒,下令将美人朱氏、才人陈氏及二位侍儿的尸体不用任何棺椁埋葬,并割下她们的头颅悬挂在全太后的寓所,以儆效尤。

《全宋诗》载朱美人诗,录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3,然《全宋诗》在介绍朱美人生平时误作“朱不欲入燕,临发自尽”[49]

(六)其他宫人

宫室群体除了太后全玖、昭仪王清惠、美人朱氏(安康朱夫人)、才人陈氏(安定陈才人)等宫人以外,还有新安宫正、新定安康、安定夫人等宫人。《祈请使行程记》载:

(闰三月)二十四日,诸使出阳春门,迓太后、嗣君于五里外起居。隆国夫人、王昭仪、新安宫正、新定安康、安定夫人,天眷、福王、沂王、谢枢密从驾,车大小九十三辆,大小宫使六十余人。张知府濡继至,有绯绿妓乐、神鬼清乐,戴珠翠,衣销金,乘马而坐。旌队、枪刀、金鼓等迎接。入燕京,随驾下车,入中堂内,垂帘而坐。诸使属官立班两拜后,班稍侧,又两拜,退。

除此以外,还有诸多宫人随同三宫押解大都。她们抵达大都后,大部分被元朝安排嫁给北方工匠,汪元量《亡宋宫人分嫁北匠》诗记载了这一事实,诗有“君王不重色,安肯留金闺。再令出宫掖,相看泪交垂。分配老斲轮,强颜相追随。旧恩弃如土,新宠岂所宜”,“吞声不忍哭,寄曲宣余悲。可怜薄命身,万里荣华衰。江南天一涯,流落将安归。向来承恩地,月落夜乌啼”句[50],描绘了嫁给北方工匠的亡宋宫人的凄苦命运。

此外,还有少数宫人留在赵、全太后等身边。汪元量与诸位宫人交往密切,“老宫人能诗者,皆水云指教”[51]。至元二十五年(1288),汪元量南归时,诸宫人把酒送行,纷纷赋诗。汪元量辑有《宋旧宫人诗词》一卷[52],收王清惠、陈真淑、黄慧真、何凤仪、周静真、叶静慧、孔清真、郑惠真、方妙静、翁懿淑、章妙懿、蒋懿顺、林顺德、袁正淑14人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韵的送别诗14首,同时还有章丽真、袁正真分别作的《水云归吴寄声长相思》词二首,金德淑所作《水云还家小词为赋声寄〈望江南〉》等。除此之外,旧宋宫人还作有《宋旧宫人赠汪水云南还词》,载有章丽真、袁正真、金德淑、连妙淑、黄静淑,陶明淑、柳华淑、杨慧淑、华清淑、梅顺淑、吴昭淑、周溶淑、吴淑真13人赠别词13首。[53]

二 宗室

(一)福王赵与芮(附隆国夫人黄氏)

赵与芮(?—1287)[54],太祖十世孙。理宗赵昀母弟,度宗之父,恭帝的祖父。居绍兴山阴。与芮虽然是宋太祖的后裔,但他属于燕王德昭一支,至南宋后期,这一支与秦王德芳一支在血缘关系上已疏远。德昭一支很早就失去王爵,日益没落。作为德昭的后代,与芮的曾祖和祖父均无官职,父亲赵希瓐只是一个九品县尉,且早逝,兄弟俩只能寄居在母亲全氏的娘家。由此可见,与芮虽属皇族,但家世没落,境遇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平民子弟。

与芮得以列为宋宗室首先是因为其兄赵昀的登基。赵昀(1205—1264),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即位,是为理宗。理宗登基之后,追封生父赵希瓐为荣王,与芮以荣王嗣子的身份位列宗室之席,“元王帝弟之最尊”[55]。嘉熙元年(1237),赐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进封开国子。淳祐元年(1241),赐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嗣荣王,并加授少保。宝祐元年(1253)授少师,四年(1256)为太傅,六年(1258)判大宗正事。

度宗赵禥乃与芮之子。理宗在位岁久,无子,属意与芮之子,宝祐元年(1253),诏以与芮之子建安郡王孜为皇子,改赐名禥。景定元年(1260)立为皇太子。五年(1264)十月,理宗崩,受遗诏,赵禥即皇帝位,是为度宗。加封与芮武康、宁江军节度使,依前太师、判宗正事。咸淳三年(1267)与芮进封福王,主荣王祀事。

恭帝赵乃与芮之孙。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崩,赵即位。德祐元年,以福王与芮为武康、宁江军节度使,判绍兴府。

元军入侵结束了与芮显贵的生活,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廷向元朝递交了降表,二月,福王遣人致书元朝丞相伯颜,其辞恳切。伯颜丞相回言:“太后、幼主及百官随即归附,今日俱为一家,福王不须疑惑,宜速来,同预大事,甚妙。”伯颜且遣人迓之,三月初九,福王与芮自浙东来见,伯颜安慰之。[56]德祐二年三月,与芮与恭帝、全太后等同被押解大都,此时与芮已是70岁的老人。至元十五年(1278),被元朝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57]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恭帝等被遣上都,与芮因年老未与之同行。[58]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复以平原郡公赵与芮江南田隶东宫。[59]二十四年(1287),在大都生活了11年后逝世,享年八十。元朝以赵与芮之子孟桂袭平原郡公。

赵与芮的一生大起大落。虽为皇族后裔,早年时期却因族属没落而寄人篱下;成年后,因史弥远立其兄登基而身份日益显贵;中年时期,其子赵禥即位,他更得尊贵。然而,随着南宋王朝的衰亡,他的晚年又随着王朝的命运而跌入深渊。度宗34岁驾崩,留下的三个儿子先后称帝,却命运悲惨:恭帝赵,母全氏,宋亡后被押解大都,一生都在元人的控制下生活;其他二子均为庶出:赵昰,母淑妃杨氏;赵昺,母修容俞氏。临安陷落前,赵昰与赵昺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送出阁,德祐二年(1276)五月,赵昰于福州立,改元景炎,是为端宗。时避元兵入海,退至井澳(今广东珠海南海中),飓风坏舟,几溺死,惊惧而病,于景炎三年(1278)四月殂于碙洲(今广东雷州湾东碙洲岛)。不久行朝又立赵昺为帝,崖山败亡时,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国家的灭亡、子孙的离世使年逾古稀的与芮心如死灰,在大都的11年他凄苦万分,度日如年。汪元量有两首诗咏赵与芮:

春事阑珊梦里休,他乡相见泪空流。

柳摇楚馆牵新恨,花落吴宫忆旧游。


渴想和羹梅已熟,饥思进饭麦初收。

瀛洲归去琅玕长,月朗风熏十二楼。[60]


大王无起日,草木尽伤悲。生在太平世,死当离乱时。

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旧客行霜霰,呼天泪湿麾。[61]

两首诗尤以后一首悼亡诗悲壮惨烈,“生在太平世,死当离乱时”是对与芮一生的写照,对与芮由平民到宗室,再由贵族到亡国奴,历尽人生悲欢离合而发出无限感慨。

《宋史·贾似道传》载:“福王与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杀似道者使送之贬所,有县尉郑虎臣欣然请行……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绵庵,虎臣屡讽之自杀,不听……拉杀之。”度宗当政时对贾似道极其依赖,甚至称其为“师臣”,与芮甚是痛恨。及贾似道被贬,与芮招募能杀之者,将其暗杀于被贬途中。《宋史》对赵与芮着墨不多,从这段史料中或可窥见与芮之性格。

此外,同福王与芮同被押解的还有其夫人——隆国夫人黄氏。黄氏,名定喜,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初入魏峻叔高家,既出,复归李仁本,李氏出嫁与芮,她作为李氏陪嫁的侍女而得以入荣王府邸。时与芮正苦无子,黄氏一幸而得男,是为度宗。黄氏始封齐国夫人,与芮进封福王时,封隆国夫人。据周密《癸辛杂识》载:“绍陵之在孕也,以其母贱,遂服坠胎之药,既而生子手足皆软弱,至七岁始能言。黄氏德清人,乃李夫人从嫁,名定喜,后封隆国育圣夫人。”[62]由此可知度宗幼时发育曾有障碍,乃因其母黄氏在怀孕期间服用堕胎药物所致。隆国夫人因出身卑微,故“自处极谦抑,虽骤贵盛,每遇邸第亲戚,至不敢坐”[63]。度宗即位,黄氏身份得以尊贵,赵即位,黄氏作为祖母虽再度荣光,但南宋气数已尽,她随宫室群体被元朝押解。《宋季三朝政要》卷5载:

乙卯,北使请三宫北迁。丁巳,宋少帝、全太后出宫,太皇太后以疾留大内。隆国夫人黄氏、朱美人、王夫人以下百余人从行,福王与芮、参政谢堂、高应松,驸马都尉杨镇……以下数千人,太学宗学生数百人,皆在遣中。[64]

严光大《祈请使行程记》载:

五月初一日早,出西门五里外。太后、嗣君、福王、隆国夫人、中使作一班在前,吴坚、谢堂、家铉翁、刘岊并属官作一班在后。北边设一紫锦罘罳,即家庙也。庙前两拜,太后及内人各胡跪,福王、宰执如南礼。又一人对罘罳前致语,拜两拜而退。

初二日,太后、嗣君、福王、隆国夫人、中使等天晓尽出南门十余里,宰执同属官亦列铺,设金银玉帛一百余桌在草地上,行宫殿下作初见进贡礼仪。[65]

作为度宗的生母,恭帝、端宗、祥兴帝的祖母,隆国夫人的一生大起大落,由身份的低微到地位的尊贵,再到亡国之奴,她尝尽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她与其夫与芮一样,命运曲折离奇,伴随着南宋的命运相始终。

此外,与芮之子亦同时被押解北上,《祈请使行程记》载:“(四月)二十八日,太后、嗣君、官人、宫使至昭德门里官舍安歇。福王子传制在隆国处安歇。”与芮之子,见诸史册者二人:一为孟启,宝祐元年诏为皇子,改赐名禥,景定五年十月即位,是为度宗;一为孟桂,与芮死后,“子孟桂袭平原郡公”[66]。据此,随与芮北行的当是孟桂。

(二)沂王赵乃猷

据《元史》《祈请使行程记》的记载,与恭帝一同被押解大都的还有沂王赵乃猷。赵乃猷的生平史料阙载,据《祈请使行程记》,乃猷在北行时得疾,“四月二十八日,沂王以疾不入城……二十九日,沂王疾亟”。赵乃猷生卒年均不详。

三 外戚

知枢密院事谢堂乃太皇太后谢道清之侄,提举杨镇乃杨太后侄孙、理宗女汉国公主的驸马,二人皆善书绘。

(一)谢堂

谢堂(?—1276年后),号恕斋,理宗皇后谢道清之侄[67],“以肺腑臣,为股肱任”[68],“倡外家损挹之风”[69]。景定元年(1260)五月,除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知,十月除宝章阁待制、提举祐神观,仍奉朝请。景定二年(1261)七月代郑雄飞知绍兴。咸淳十年(1274)八月,检校少保。德祐元年二月,任两浙镇抚使。十二月,赐谢堂同进士出身,同知枢密院事。二年正月,以谢堂为两浙镇抚大使,二月,被遣与贾余庆、吴坚、刘岊、家铉翁等充祈请使,赴大都觐见元世祖。初九启程,初十,谢堂纳赂免行,遂回。三月,谢堂与恭帝、全太后一行被押解大都,闰三月二十四日与祈请使团在燕京阳春门外会合,后与恭帝、福王等又被押解至上都。谢堂北行,其夫人亦随之同行。《祈请使行程记》载:“谢枢密在房子下,夫人留伴燕京会同馆。”谢堂卒年不详。

谢堂“生重侯累将之门”,“得经生学士之趣”[70],常以诗书自娱,善画兰竹松石,林木隽雅可爱。[71]

(二)杨镇

杨镇(?—1276年后),字子仁,自号中斋,严陵(今浙江桐庐)人。杨太后侄孙,节度使蕃孙之子。景定二年(1261),娶理宗女周、汉国公主,擢右领军卫将军、驸马都统。景定三年(1262),拜庆远军承宣使。时镇宗族娣姒皆推官加封,宠异甚渥。七月,周、汉国公主薨,镇官节度使。德祐二年正月,元兵逼临安,杨镇奉益、广二王渡江,往婺州。元兵迫临安,徙封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以驸马都尉杨镇及杨亮节、俞如珪为提举。元兵至皋亭山,镇等奉之走婺州。伯颜遣范文虎将兵趣婺,召镇以王还,镇得报即去,曰:“我将就死于彼,以缓追兵。”[72]文虎“率劲兵五千追之不及,执镇而还”[73]。三月,杨镇与恭帝等一同被押解遣往大都。卒年不详。

杨镇平居少饮,喜观图史。书学张即之。工丹青墨竹,在郓王员大夫间,蕴藉可观。凡画赋诗其上,卷轴印记,清致异常。用驸马都尉印。[74]

四 官员

比之赵与芮、谢堂等虽居尊位却缺少气节者,朝臣高应松、龚潗等却很好地体现出忠心爱国、临危不惧的精神气概,琴师汪元量自三宫北上之日起,就一直伴慰三宫,教赵诗书,直到赵西学佛藏,全太后为尼,王清惠卒于道观,他才乞请南归,所创作的大量诗词成为旧宋三宫在北方圈禁生活的真实记录。

(一)高应松

高应松(?—1276),字筼畆[75],福州长乐(今福建长乐)人,开庆元年(1259)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权礼部员外郎、翰林权直。元兵入临安,举朝奔窜,从官留者九人,应松其一也。正月二十日,除应松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二月初二,赐在城文武官各二阶,旌其不遁也。初六,除权工部侍郎。初九,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未几,吴坚、贾余庆、家铉翁等俱赴北,太皇命应松与刘叔子赴都堂视事,时国事已去,如拥虚器。三月十二日,两宫赴北,应松扈从,至燕即绝粒不语,越七日卒。《宋史》卷454有传。

高应松誓死守国,“不失臣节”,《昭忠录》有“高应松”条专门书其事迹[76],元刘麟瑞有《参政高公(应松)》诗咏之,其诗曰:

肠断吴山锦绣丛,六更声绝海潮空。

千门锁月移行在,八骏乘风憩会同。

扈跸孤臣惭主辱,征鞍万里哭途穷。

两宫缓缓趋朝陛,回首天南独死忠。[77]

山河破碎,主辱臣悲,高应松肠断声绝,万里哭途穷,绝意以死殉国。何其惨烈!元代吴海有《宋少帝赐高应松辞参政不允诏后书》文,歌咏其事,文曰:

宋至德祐,国事已非。元年二月,似道出督而自溃。宜中当国,冬十月遣柳岳赴燕城,议纳土求封小国,直学士高应松辞草表,乃以京局刘裒然权直院为之。二年二月,少帝北迁。参政高应松,佥枢谢堂,台臣阮登炳、郭珙、陈春伯等从行。是时,王爚为相而去,章鉴为相而遁,陈文龙、黄镛佥枢密,辞母老而遁,宜中、留梦炎为相,又相继而遁。惟前相江万里家居,赴水死。其余执政、台谏、侍从、制帅、监司、守臣,往往多降与遁。迨景炎十月,陈宜中又遁,而宋亡矣。嗟夫!委质为臣,固将死之,仕危邦无可去之义。安享其利,危则弃之,诚亦何心。观诏中求助之言甚切,其志亦可悲矣。若应松,亦可谓不失臣节也已。彼一时降与遁者何人?使高公抑或为彼之为,今此诏犹存,简书不足畏,独不愧其子孙乎?此诏高氏保之,幸勿使诸降遁者子孙见之,将置遗恨于其祖也。[78]

按:吴海(?—1390),字朝宗,号鲁客,闽县(今属福建)人。元季以学行称,绝意仕进。明初以史局征召,力辞。有《闻过斋集》八卷。《明史》卷298有传。宋亡之际,大部分臣僚投降、逃遁,“安享其利,危则弃之”,而高应松却忠贞无畏。当南宋官员汲汲于纳表投降时,高应松独耻于起草降表,最终由他人代之。《钱塘遗事》卷8载:

乙亥(1275)十二月,遣使纳降表,直学士高应松辞草表,乃以京局官刘褒然权直院草之:“自贾似道丧师后,至今十月余,国事危急,将士离心,兵出屡衄。朝廷方理会科场、明堂等事,士大夫陈乞差遣,士人觊觎恩例,一筹不画。及是束手无措,乃议纳土,求封为小国,赍降表,奉使燕京。”[79]

哀哀之言,乞求之态,不忍卒读。吴海叹之曰:“观诏中求助之言甚切,其志亦可悲矣。”高应松曾辞参政一职,帝不允,有诏书留存。吴海感叹宋廷不接受高应松辞职的英明决定,认为高应松未失臣节,无愧子孙,而若“诸降遁者子孙”见到此诏,一定会颜面扫地,“置遗恨于其祖”。高应松深怀爱国情感,在宋亡之际不草降表,北上大都后绝食殉国,不愧为宋朝的忠臣。

高应松作品今存文一篇:《听言接下之规如何论》,载宋魏天应《论学绳尺》。

(二)阮登炳

阮登炳(生卒年不详),字显之,其先由闽徙吴。贯平江,习周礼。咸淳元年(1265)进士第一,授绍兴府佥判,兼福王府教导官,改秘书省正字。因极言贾似道专权,抗言迕众,谪云台观。入为秘书。元兵取临安,随例入燕,入元曾任朝请郎、秘书监兼尚书左右司。[80]后以病还乡里,卒年八十二。生平事迹见《宋历科状元录》卷8[81],《南宋馆阁录续录》卷9[82]。今存文一篇(《周易参同契发挥序》)。

(三)翁仲德

翁仲德(1219—1276年后),字刚仲,本贯福州闽县晋安乡。长于赋,年三十六登宝祐四年(文天祥榜)第二甲第十六名进士。曾祖夔老,祖麟卿,父伯林,娶陈氏。[83]宋亡时,翁仲德知临安府。翁仲德不但长于赋,而且喜吟诗。清杨泰亨光绪《慈溪县志》卷六收其诗三首,录之如下:

大川东逝近丛林,石壁潮音杂梵音。

早望湫龙嘘涧气,沛然甘雨慰农心。

(《雨微山》)

江南雨霁彩云开,眼界孔宽翠色排。

蜀客踌躇还识认,子规啼月夜归来。

(《夜飞山》)

沧海东头鹤阜高,仙人骑鹤下林坳。

一声唳起扬州去,华表空余月下巢。

(《鸣鹤山》)

(四)汪元量

汪元量(?—1320年后),字大有,号水云,钱唐(今浙江钱塘)人。出身书香门第,为有琴有书的世家。有兄弟七人,汪元量排行第三。景定间入宫给事,习书史。咸淳三年(1267),以琴事谢太后、王昭仪。与柴望、马廷鸾等交往。德祐二年,元兵陷临安,北行入燕。尝于大都探视文天祥于狱中,文天祥为其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跋其行吟诗卷。元至元十九年(1282),随赵等徙居上都。二十一年(1284),又随从至居延、天山。二十二年(1285)回大都。二十三年(1286)奉使代祀五岳及青城山等。二十五年(1288),上书元世祖,以黄冠南归。南归后,遍访遗民诸老,求题诗序,其诗得到遗民及名士的推许。晚年归隐杭州丰乐桥,约卒于延祐七年(1320)以后。

汪元量经历宋亡,亲历三宫北上,将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陈于诗,获得“宋亡之诗史”的赞誉。在宋末元初尤其是江南遗老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著有《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已佚。清人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等。孔凡礼辑校《增订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辑录诗词附录资料,较为完备。事迹见《南宋书》卷62。

(五)其他官员

龚潗,字深父,高邮(今属江苏)人,徙吴。理宗淳祐间知长洲县。景定二年(1261)知江阴军。度宗咸淳十年(1274)知泰州。累官司农卿。宋亡,随例北行,至莘县(今山东莘县),愤惋不食死。事见清道光《高邮州志》卷10。

龚潗善诗,今存其诗仅一首,见于《宋诗纪事》卷75,题为“剑池桥梁久就倾圮方丈霑公大禅师挺出新意刊石伐木以递汲且并陈楼悉改旧观试下转语请师举似石侍者肯一点头不”,其诗曰:

涓涓剑池泉,削厓出石乳。流传岁千百,评列品三五。

舆梁见何时,楼与姓俱古。坐令丘壑观,凛作岩墙惧。

霑公大勇猛,咄嗟见未睹。攲倾变略彴,岞崿移朽腐。

连筒称深汲,惠泽遍下土。幽寻稳登眺,清意逼肺腑。

何须铁作限,只尔天可补。传闻桥下云,已作前山雨。[84]

此外,《全宋诗》卷3433载有龚準,录之如下:

龚準(?—1279),字深父,高邮(今属江苏)人。曾知长洲县。理宗淳祐十年(1250),知泰州(《宋史》卷四六《度宗纪》)。景定二年(1261)知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10)。累官司农卿。宋亡,士大夫居班行者随例北上,準行至莘县不食而卒。清嘉庆《高邮州志》卷10有传。

题天庆观碧玉堂

清晓叩玄关,忧时鬓已斑。何如闲道士,隔竹看君山。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56引《咸淳毗陵志》。[85]

《全宋诗》注曰:按:经查《咸淳毗陵志》无此诗。

查考《全宋诗》,龚潗与龚準分别在第65册、第66册,两相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引用的史料大致相同,二人的生平事迹亦基本相同。所以我们猜测“龚潗”与“龚準”当为一人,由“潗”“準”二字字形相近,《全宋诗》误将一位作家并录二处。

子龚璛、龚理,力学不仕,当时以“两龚”比之。龚璛被荐为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县主簿,以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致仕。龚璛为文卓伟殊绝,自成一家,著有《悔存斋稿》。

五 三学生

宋代“三学生”是太学、宗学、武学生的统称,针砭时政,抨击政要,在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中有着一席之地,尤以太学生著名。宋亡之际,有太学褚生眼见宋廷不战而降,作《百字令》《祝英台近》二词,写出了宫女、朝士被押解北上的悲惨情形,其《百字令》词云: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韵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86]

佚名氏《湖海新闻》谓:“三、四谓众宫女行,五谓朝士去,六谓台官默,七指太学上书,八、九谓只陈宜中在,‘东风’谓贾似道,‘飞书传羽’谓北军至,‘新塘杨柳’谓贾妾。”[87]《祝英台近》云:

倚危栏,斜日暮。蓦蓦甚情绪。穉柳娇黄,全未禁风雨。春江万里云涛,扁舟飞渡。那更听、塞鸿无数。叹离阻。有恨落天涯,谁念孤旅。满目风尘,冉冉如飞雾。是何人惹愁来,那人何处。怎知道、愁来不去。

《词综》后注云:“‘稚柳’谓幼君,‘娇黄’谓太后,‘扁舟飞渡’谓北军至,‘塞鸿’指流民也。‘人惹愁’宋谓贾出,‘那人何处’谓贾去。”国家灭亡,太学褚生百感交集,哀怨深挚,故有此二首长歌当哭之词。

(一)誓死不赴北的徐应镳

宋亡,元朝命三学生北上,其中有太学生名徐应镳,誓不与诸生赴北,与子女共上云梯楼自焚,被救,旋投井死。

徐应镳(?—1276),字巨翁,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咸淳末试补太学生。宋亡,德祐二年(1276)“二月二十八日,迫太学生上道,北行有日”[88],应镳誓不降,作文祭岳飞祠。长子琦亦赋诗自誓。誓毕,徐应镳并幼子崧、女元娘,纵火自焚,诸仆惊救扑灭,父子怏怏而出。次日,得其尸于祠前井中,皆僵立瞠目,面目如生。诸仆为具棺殓,殡于西湖金牛僧舍。徐应镳阖门尽节,长男琦二十一岁;次男崧十一岁;女元娘仅九岁。益王立福州,褒其节,赠朝奉郎、秘阁修撰。后十年,同舍生私谥曰“正节先生”。明正德间,御史高胤、参政梁材请于朝,为建祠,赐号“忠节”。[89]《宋史》卷451有传。

何梦桂《挽太学正节先生徐应镳》诗有“北行多少生还客,休向梯云读墓碑”句(《潜斋集》卷2),将徐应镳的殉国壮举与北去宋臣之生还者加以对比,突出徐应镳的坚贞之志。此外,林景熙有《太学同舍徐应镳誓义沉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谥正节先生》(《霁山文集》卷1),谢翱有《哭正节徐先生》(《晞发集》卷7),方回有《故太学徐君应镳哀辞(并序)》悼挽。《全宋诗》据清朱彩康熙《江山县志》卷十、清王彬同治《江山县志》卷十一辑有收徐应镳诗三首,录之如下:

卜吉崇岗思怆然,双魂同闭昼如年。

山中细草初回碧,庐墓人啼血色鲜。


一自仙游去不回,徒令孝子有余哀。

他年华表归来后,知是人间几劫灰。

《赠周孝子》(二首)

二男并一女,随我上梯云。烈士甘焚死,丹心照紫雯。

(《绝命词》)[90]

其中《绝命词》是徐应镳的代表作,五言绝句,言简志深,表达出视死如归的凛然气概。

(二)三学生北行情况

德祐二年三月,三学生数百人随恭帝一行被遣北上[91],从江南临安到北国大都,长途跋涉,途中病亡者甚多。五月初八,三学生抵达大都,所存者仅四十六人。[92]明田汝成辑著《西湖游览志余》,所载三学生境遇甚详:

至元丙子,三宫北行,行省俘三学生一百从行,责斋臧报名以足其数,知几者悉逃匿免。州桥吴府二子,名常孙、芬孙者,岁仅一至斋,为斋臧所指,驱之去。出北关,诸生趑趄不行,被箠登舟,馁甚,拾河边蚌蛤壳,手麦粥而啖之。道亡者多,身膏草野,至燕者仅十七八人。[93]

闻知元朝将押解三学生北行,三学生逃匿者甚多。为凑够元朝所要求的一百名之数,斋臧(指学舍中的仆役)无奈,将仅来学舍一次的州桥吴府常孙、芬孙二子纳入被遣者名单,被驱北行。宋末邵桂子《雪舟脞语》记载了三学生沿途苦楚情状:

至元丙子,三宫北行,并俘太学生百人从行,责斋臧足其数,见几者皆窜。诸生趑趄不前,人各棍棒三下。登舟馁甚,得饭一桶,无匕箸,乃于河边拾蛤蜯之壳掇而食之。饥寒困苦,道良者多身膏草野。后放回授诸路教授,仅余十七八人。[94]

诸生遭遇极其恶劣的对待,饥饿之中,得饭一桶,却无匕箸,只得到河边捡拾蚌蛤壳当餐具,或直接手斟麦粥而食。路途遥远,风餐露宿,三学生中“身膏草野”,死于途中甚多,何等凄凉。

(三)三学生仕元情况

德祐二年九月,三学生入燕后,元朝将其中有真才实学者留在大都,其余令归其家,《元史》载:“九月,元朝命姚枢、王盘挑选三学生其中有实学者留京师,余听还家。”周密《癸辛杂识》亦有记载:“至至元十五年所存者止一十八人,各与路学教授。太学生一十四人,文学二人,武学二人。”《西湖游览志余》所载三学生存者人数“十七八人”与周密《癸辛杂识》所载之“十八人”基本相同。此外,《癸辛杂识》还列有具体姓名和职务,兹整理列表如下:

表1-3 三学生任教授情况一览

续表

(四)张观光

在幸存的太学生中,唯有婺州张观光史料记载颇多,以下结合史料作一介绍。

张观光(1249—1328),字直夫,一字用宾,号屏岩,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世居邑南屏岩,因以自号。学者称屏岩先生,26岁,以诗义列浙士第一名而入太学。德祐二年三月,与其他三学生随三宫被押解北上。至元十五年,授婺州路儒学教授,阶将仕郎。在官十年,改调绍兴路平准行用库大使。年甫强仕,即陈情辞禄,以遂志养。杜门隐居,沉潜经籍。“竟日谈学馆旧游及留燕时事”,居家垂四十年而终。张观光对婺州儒学贡献很大,后人认为“婺归皇朝之后,有学自先生始”[95]。子枢,有才学,受教于父。张观光事见元吴师道《张屏岩文集序》,元黄溍《张子长墓表》,《宋元学案补遗》卷82等。

张观光才学卓越,“英华之气发于文辞,同时辈流固望而敬之”。宋亡,他随例北上,情怀故国,“道途之凄凉,羇旅之郁悒,闵时悼已,悲歌长吟,又有不能自已者焉”[96]。著有诗文若干,其子张枢收集遗稿编辑成集,题为“屏岩文集”,婺州吴师道为其作《张屏岩文集序》。王柏有《题屏岩诗卷》,诗云:“有伟屏岩稿,温淳撷众芳。波澜虽未阔,骨骼已先张。尽扫江湖气,且无蔬笋香。若参诗本旨,却恐费商量。”[97]指出张观光诗博采众长、温雅敦厚而无江湖之气。《四库全书》卷166载有张观光《屏岩小稿》一卷,然内容几乎与元人黄庚的诗集《月屋漫稿》相同,当代学者王德毅、杨镰、刘浩琳等皆认为《屏岩小稿》为伪书。[98]

张观光诗文,今存不多。《元诗纪事》卷8载其诗一首,题为“梅魂”,其诗如下:

梦觉罗浮迹已陈,至今想象事如新。

相思一夜窗前月,似见三生石上春。

的的孤芳冰气魄,疏疏冷蕊雪精神。

料应楚些难招至,欲倩花光为写真。[99]

这首诗写出了梅花的孤芳之气,傲立雪中的风神,也是张观光独特风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