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黄榦《大学经一章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者,德谓人所得于天之理。人之本心,虚灵不昧,故理之本体,纯莹昭著,不为气质物欲所杂而昏,是则所谓明也。然人之此心,既囿于气而不能不感于物,则不能无所昏杂而不得全其本然之明,故必学问省察存养克治之,去其昏杂而后有以复其本然之明:所谓明明德也。新民者,天生烝民,均有是德,德之本然未尝不明,然既为气质物欲所昏杂,乃始污浊垢蔽而失其本然之明。惟在我者,既有以自明其明德,又必推以及人而有以新之,则亦纯莹昭著而无不明矣。止于至善,止谓归宿之地也,至善谓理之极致也。明德、新民皆当造其极焉,是则所谓至善也。苟未足至于极是,则犹有所昏杂而非所当止也。
此言大学之纲领,其本末当如此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谓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然必先有以知止有定,而后能静能安,能虑,能得。苟不知所止,则理之极致莫之能辨,又何所用力而得所止哉?知所止,则吾之胸中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不可易也。曰止,曰定,指理而言也。知所止而有定理,则心无所疑而能静,能静则物不能摇而能安。曰静,曰安指心而言也。既静且安,则有以施其学问省察存养克治之功,而能虑矣,能虑则力行深造而能得矣。能虑、能得,则心与理一而所守固矣。上文止于至善,兼明德、新民而言;此章乃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所以用力之方,始于知止有定,而终于能虑能得也。
此言大学工夫,其始终当如此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物则有本末,行事则有终始。德与民物也,德为本而民为末;知与得事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物既有本末,事既有终始,则学者行事处物必当知所先后,则交用其力而进为有序,则去道不远矣。盖本始所当先,末终所当后,道则至善之所在也。言人以始终之事,处本末之物,当先明德而后新民,先知止而后能得。不先明德则无以成己,不务新民则无以成物,不先知止则动无所之,不务能得则明无所用。其示人之意切矣。
此承上文两节,明大学之道,以起下文两节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至“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明德于天下者,治国、齐家、新民之事也。不曰新而曰明,新即明也,曰治,曰齐,皆所以新之也。修身、正心、诚意,明明德之事也,曰修,曰正,曰诚,皆所以明之也。致知者,明德、新民皆欲止于至善,然非知所止,则无以得所止焉。故新民必本于明德,而明德又本于致知也。格物者,亦知不可以徒致,必事事物物皆有以穷极其理也。物格而后知至。物者,理之寓也。物之理无不穷,则吾之知无不致矣。知无不至,则是非昭晰而意无不诚矣。意者心之发,意诚则心无不正矣。心者身之主,心正则身无不修矣。身者家之仪,身修则家无不齐矣。自家以及天下则推此以及彼尔,曰齐,曰治,曰平,远近亲疏之势也。
此推言上文三节之意,言明德新民之目,知止能得之序,本末终始之有先后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未之有也”。
天子庶人,贵贱不同,然均之为人,则身皆不可以不修。所厚谓家也,诚意、正心所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亦自齐家而推之故。又以修身、齐家为要也。
上文所言大学之道尽矣,此复申言修身、齐家乃大学之要,无贵无贱,皆当自勉,其示人之意至矣!(钦定四库全书《勉斋集》卷三)
《大学章句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指明德、新民而言,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也。事指知止、有定、能虑、能得而言。知止、有定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当先,末终所当后。道谓至善之地,知先后则进为有序,而去道不远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至“致知在格物”。
天下国家者,民也,曰明明德,曰治,曰齐,新之也。身心意者,德也,曰修,曰正,曰诚,明之也。此言物有本末,当先德而后民也。明明德于天下,以至于诚意,皆曰欲者,求其得之事也。曰致知,曰格物者,知止之事也。此言事有终始,当先知而后有得也。既曰先德后民矣,则先知后得之事,当先施于自明其德,而及于民焉。是则知所先后也。
“物格而后知至”至“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覆说上文之意。物格矣,则理明义精而此心之知可至。知止矣,则能谨独以诚意而意可诚。意诚矣,则能居敬以正心,而心可正。心正矣,则能不偏以修身,而身可修。身修矣,则施于家国天下,皆能尽其道而成其效矣。前言新民者,先于明德,欲能得者,先于知止;此则言知止,而后能得明德,而后新民。合两节而言之,则知所先后之意可见矣。(钦定四库全书《勉斋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