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深入挖掘
此时,依然有学者会质疑,“国家治理”相比较其他不同治理类型,似乎也依然只是换一个修饰限定性词语而已,这又如何体现其来自中国的本土化创新呢?
首先,“国家治理”体现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理念的汲取。治理作为一个概念在中国早已有之,治理在中文中最早可见于《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以及《汉书·赵广汉传》:“一切治理,威名远闻。”《孔子家语·贤君》:“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在此,治理均指管理统治之意。而在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三》中:“上曰:‘玄在郡连年,若有治理,迨迁之,若无异効,当有召罚。何缘无故征乎?’”则变为理政的成绩之意。再到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风异》:“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以及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限田》:“蒋德璟出揭驳之:‘……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势固不能行也。’其言颇达治理。”其中所表达出的意思是“治理政务的道理”等。
之后,伴随西学东渐,各类针对中国实践的治理研究也逐渐兴起,如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我国碱性土壤的治理措施实践,[7]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治理归纳,[8]对现代工商管理治理组织[9]的初步探索都掀起了中国治理实践的新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而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水利设施的兴建和改建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因此,一系列关于河流水利治理措施不断出台,特别是针对黄河等自然领域的治理举措等。[10]可见,以国家主导的治理一直都是中国政治实践历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征。
其次,“国家治理”破除了“本土—西方”为主轴的单向思维的局限。如有学者言“并不能因为反对诸如欧洲中心论,就断言以欧洲为标准来进行比较不对,相反,我们应该扩大这种比较,为了进行更多层面的比较,我们特别应当以中国的标准来评价欧洲”[11]。而“国家治理”一方面符合国际比较的话语体系,另外也恰恰展现了中国政治实践中以国家为考量的标准和核心取向,当前,这种考量方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过程中和21世纪金融危机应对背景下逐步得到更多的认可。
政治和政治学研究总是要涉及国家的,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到马基雅维利以及当代的葛兰西都没有例外,[12]但这类“国家”在学术话语中的回归,并没有进一步形成比较政治学中“国家治理”的学术概念,前文指出:“国家治理”是基于中国政治传统实践的理论提炼,所以,从中国政治实践对其予以解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真谛。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为捍卫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维持政治稳定,偏爱维护资产阶级的长期利益。此时,国家是为资本控制的“工具”,被迫作为资产阶级的“代理人”而行动,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家则是为实现政策制定和执行,是为了回应客观的、非人格化的约束——经济和政策的结构性需求而存在。依据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中的国家是一种历史上特定结构的观点,那么在下述意义上它必然会影响政策:国家的组织结构差异必定会影响政策结果,即使政策的初始方案来自私人领域。在最小程度上,当国家的组织机构把这些方案转变为政策的时候,这些方案和政策即折射体现出国家意志;在最大程度上,国家则会创造性地进行转变,此时,国家作为行为的主体激发了“国家主导型改革”(State-initiated Reforms),中国政治实践就体现出这一特征,与东欧和苏联相比较,其显然取得了重要的成功。
苏黛瑞(D. Solinger)指出:“中国近年来的变迁不是型构或分化了国家—社会,而是混淆并模糊了这种分野,因此,研究中共的关注重点,需要重新回归国家主导的各类结构性要素的组合。”[13]而在2012年出版的苏黛瑞等主编的《被征服的社会主义,被挑战的社会主义》论文集中,通过回顾和比较1989年社会主义危机之后东欧国家和中国的20年历史,试图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转型的庞大工程中所展现出的政治模式和经济形态中挖掘有价值的理论信息。但无论是比较“政治再制度化”“国家—社会关系重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行为变化”还是“社会制度变革”,这些不同话题中都难以忽略“国家”(State)这一问题,“被征服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发生在东欧,是由于“国家”功能的下降或瓦解,而“被挑战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在中国,则表明“国家”功能虽然曾经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但它却成功适应了新的变化。[14]
所以,在实践层面上,“国家治理”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备受关注。特别是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期的两次经济危机,以及21世纪以来多次巨大自然灾害中,中国所展现出的国家应对主动性和国家治理能力协调性都令他国惊叹。一时间,有关“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北京共识”“中国奇迹”“中国优势”等各类论断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索,但这种“结果式的论调”并不能完整再现中国发展的真谛,甚至由于表述不严谨、不周全进而引起诸多争议和质疑。而如果从当代中国发展过程来审视,则可见一个比“政府”内涵更宽广的“国家”概念贯彻于中国发展的始终,用一现代的概念诠释则为“国家治理”这一概念的运用和展现。下文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出发,并以“专项治理”为例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当前经验的总结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