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与语言
一 人类的起源
当我们论及人类文明、文化、语言等问题时,首先遇到的是人类的起源。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人类诞生于何处?人类诞生于何时?在远古,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能游离于臆想和猜测之间,于是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造人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大多数认为人是神根据自己的模样用泥土之类的物质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取黏土抟人,用青藤条沾泥浆甩出人。古埃及也流传着用泥土造人的传说: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神哈奴姆在陶器场里用泥塑人。坐落于大洋洲的新西兰,也有类似造人的故事,毛利人说自己的祖先是了不起的神灵,他用自己的血与红色的黏土搅拌在一起,塑造出人。在西方流传最广的是《圣经》中的神话:上帝用土造就了亚当,派他管理伊甸园。后来,为了避免亚当感到孤独和无助,上帝从亚当身上抽取一根肋骨,又造了个女人,这就是后来的夏娃。他们成了人类的祖先,后人都由他们繁衍而来……如此种种。当然,这些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仅是故事而已。
追溯人类的起源,必然要谈到生物的演化和地球的历史。地球在其形成过程中构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层,地质学家按地层形成的先后,将地层分为五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下有纪,纪下有世。生物在各代的演化情况大致如下:在最遥远的太古代(46亿年前—25亿年前)初期,地球上没有生命,在中期,大约距今33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细胞的菌类。在元古代(25亿年前—6亿年前)前期,出现了真核细胞的藻类,后期开始出现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古生代(6亿年前—2.25亿年前)早期,三叶虫繁盛;中期,鱼类繁盛;晚期,出现了两栖动物。中生代(2.25亿年前—0.7亿年前)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陆地和海洋大量繁殖,称霸于世。在中生代的侏罗纪,产生了最早的鸟类和原始哺乳动物。新生代(7000万年前—300万年前)是哺乳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第三纪的始新世出现了灵长类,渐新世出现了最早的猿类,中崖世产生了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腊玛古猿。此后,经过几百年乃至上千万年的进化,到第四纪更新世(300万年前—1万年前)之初,形成了现代人类。
人类在成为完全成形的人之后,又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据目前所知的材料,最早的石器出现在300万年至200万年前,这是完全成形的人出现的可靠年代,也就是“早期猿人”阶段。从出土的石器看,早期猿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东非地区,此时人的脑容量估计为560毫升。“晚期猿人”,也称“直立人”,其生存年代为从180万年至20万年前,分布面广,遍及亚、非、欧及大洋洲地区。在亚洲有:中国的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莫佐克托人。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猿人,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OH9号人,肯尼亚库彼弗拉的KNM—ER3733号人等。在欧洲的德国及附近地区有海得尔堡人。此时的人,头骨的形态比较原始,脑容量为750毫升—900毫升,能直立行走,故称“直立猿人”。“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活在30—5万年前。早期智人的化石在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发现,最典型的当属德国地区的“尼安德特人”,他们的脑容量为1100—1600毫升,比晚期猿人大多了,有的甚至超过现代人(1400毫升)。这说明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体质和智慧都有很大发展。“晚期智人”,又称“新人”,他们的分布比早期智人更为广泛,不仅遍及亚、非、欧,甚至延伸到大洋洲和美洲,在中国的广西、四川、云南、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台湾等地区都有分布。
人类分布范围的扩大,是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增强的结果。由于这种广泛的分布,人类遇到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加之不同地区食物来源的各不相同,人们发展出一种独有的、与当地生存条件相适应的特性,人种随之发生了地方性变异。人类学家根据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等外貌特征,将世界上的现代人类划分为黄种(又称蒙古人种)、白种(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又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棕色人种(又称澳大利亚人种)四个人种。原始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逐步创造了人类早期的精神文明。虽然这时的文明尚处在初级水平,但却为后来的文明奠定了基础。在现今社会的生产、生活、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人们依然不难找到它的痕迹。
二 原始人的思维与语言的诞生
劳动催生了语言,“言语区分了人和物”。(让-雅克,2003:1)
从理论上讲,人类诞生之后就应该有思维了,因为他们具有其他高等动物所不能企及的本领,比如制造石器、捕捉和驯化野兽。但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肯定与现代人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思维是大脑中的一种运动物质,是人类社会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人类社会随人类的发展而日趋复杂,人的思维也肯定随之变得愈加复杂。现代人日常运用的思维——综合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继而得出结论,原始人是很难实现的。
原始人的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只有具体思维,没有抽象思维。由于他们的思维都来源于自然界中具体存在的事物,他们没有数字的概念,只知道大、小、多、少之类的区别而已。
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某些现象,如雷、电、火等具有深深地敬畏感和神秘感,继而变得崇拜而迷信。
集体观念极强,自我意识却十分淡薄。这是因为原始人在面对凶猛的野兽时,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他们在集体劳动、相互协作中,形成了集体主义思想。
思维与感情或表情的连动。表情与原始人生存所必需的动作,比如觅食、搏斗、防御之类是互相联系的,喜、怒、哀、乐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研究表明,表情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加深并发展的。表情在人类进化的初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激情逼出了第一句言语。”(同上,14)原始人群在狩猎时,必然要发出呼喊、表情、手势等。通过手臂、手肘、手指等的不同动作,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劳动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终于从猿类中分化出来了。人类要生存,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依靠社会化的力量,这就需要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交流和沟通的需求促成了语言的诞生。
人类的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语言的发端和发展始终伴随人类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能够满足发出音节语言条件的人体机制上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直立姿势的确立。直立首先使人的吻部变短,使口腔与喉部逐渐接近直角。这样就可能灵活地构成多种阻碍,控制气流,发出更多的声音。此外,直立行走使大脑上升到全身的最高位置,使人的视野扩大,刺激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人类发出音节语言奠定基础。
发音器官的完善。从对人类进化过程每个阶段的比较得知,早期智人的喉头与口腔的夹角大于90度,喉头直接插入口腔,这样的声道结构难以通过舌头的改变来改变声道的形状,因而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到了晚期智人时期,原始人的口腔大大缩短,喉头位置显著下降,舌位部分自由活动的灵活度随之增大,这为清晰声音的发出提供了生理条件。
大脑语言中枢的形成和发展。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语言能力需要大脑的颞叶、顶叶、额叶以及枕叶的协同活动才能发挥功效,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颞叶,因为这是人类大脑语言中枢所处的区域。语言中枢决定了音节语言的产生,由于任何其他的动物不具备这种语言中枢,它们永远不能形成类似人类的语言。再则,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晚期智人的脑容量已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比早期智人增加了一倍,此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脑中枢的基本形成和脑容量的大幅增加,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早期人类的舌、口、辨声系统、话语控制能力和脑组织结构及机制的进化,人类的心思已经发展到用形态方式来表达行动和关系的程度。于是,出现了早期的言语活动。语言产生的初期可能只有少数的惊叹词和名词,主要表示惊慌、热情的叫喊或一些具体事物的名称,其中许多词可能是模仿所指称的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或者与那些事物有联系。经过缓慢的口语发展过程,在400—500代以前,出现了语法和一些抽象的概念。到了现代人时期,人类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渐渐地能够说出比较复杂的话语了。
语言标志着原始人完全脱离了动物界,并开始了创造自己文明的进程。人类语言的成熟标志着“人性”达到了顶点。所谓“人性”,就是“语言性”。所谓“人的世界”,就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正是有声、分音节语言的出现才使得世界变得如此清晰和细密。这种形式的语言堪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成果,正是这一有声、分音节语言的成熟,才使现代人获得了方便而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执掌了开启文明殿堂的钥匙,人类社会才能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 文字的发明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狭义语言还可分出最狭义语言一目,它不包括文字。广义语言既包括了狭义语言,也包括了准语言(或称副语言、类语言)。根据诉诸器官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语言(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语言(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各种图表、公式等;绘画语言;舞蹈语言;电影电视广泛运用的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识等;其他视觉符号),触觉语言(盲文等)。
在所有的语言形式中,由于文字既能记录信息,又能传递信息,文字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字的演进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文字诞生之前,人们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创造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法。随着原始人记忆方法的逐渐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图画文字。这种文字没有读音,画法很简单。常见的图画文字是各种具体的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庄稼、人、动物、各种工具的形象等。在纸张出现之前,它们大多画在树皮、皮革或岩石上。图画文字作为最直观、最容易的文字形式,广为原始部落所使用。就是到了近代,图画文字的使用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也是比较普遍的,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一些民族、非洲及大洋洲的一些部族。
图画文字后来演变成了三种文字形式: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字母文字。
一、象形文字:以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为代表。这种文字并不描绘语音,而是直接描绘对象自身,或以象形的方法来描绘对象。
二、表意文字:以汉语为代表。这种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向表意以及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方向发展。这一书写形式既真实地描绘了语音,又诉诸人的眼睛。
三、字母文字:以英语为代表。这种语言形式将语音切分成一些元素,如元音、辅音之类,一切可以想到的词与音节均能组合。这是一种分析而非描绘的方式。
让-雅克·卢梭认为:“这三种文字形式恰好对应三种社会状态,对应使人群聚合为民族的三种可能的方式。描绘对象的方式适合于原始民族(savage peoples);用符号来表示词语及命题的方式适合于野蛮民族(barbarian peoples);字母的方式,适合于文明民族(civilized peoples)。”(同上,27)理由是“商人们因为要游历于众多的国家而被迫发明这些语言所共用的字母,这种分析而非描绘语音的方式”(同上,28)。这种观点存在着对东方文化的无知和偏见,其基点在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语言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或称“时空性”)。从历史性来看,各种语言都在承接先前语言的基础上接受社会的约定俗成和思维方式的直接影响而继续向前发展,代表东、西方两大文字流派的英语和汉语都以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为先行,后来西方文字向字母文字转型(如英语);而东方文字则向会意文字转型(如汉语)。从地域性看,每种语言无不接受周边语言的影响或改变,英语所采用的拉丁字母吸纳了中东、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多种语言的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字母,如希腊语等;而汉语则在中国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大融合的同时吸纳了该地区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说到会意,英语中通过复合法和词缀法构成的词,就反映出会意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会意文字”;汉语在20世纪初曾经尝试过拉丁字母化,但要将反映该民族文化特性的汉字推倒重建,事实上是行不通的。著名西方汉学家高本汉曾说:“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文化基础之时。”(苏新春,2006:172)众所周知,文化基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若干代人的时间,绝非一日之功。“语言的发展不是要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的方法,而是用扩大和改进现存语言基本要素的方法来实现的。” (斯大林,1979:518)其实,文字是否字母化与该民族的文明与否并无必然的联系,日本民族依然使用汉字,但日本却一样实现了工业化,其经济总量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能说他们不文明吗?在非洲、西亚、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原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字母文字,但文明程度依然很低,这又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