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沧海壮士”
明人尹台《留侯祠》诗:“秦鹿突中原,六国分横骛。韩抵族先殪,子房蓄仇怒。千金购死士,破产不为顾。东见沧海君,仿佛平生故。潜椎博浪沙,乃中副车误。隐身仍侠游,索党咍穷捕。”[10]《史》、《汉》“仓海君”写作“沧海君”。
李白《经下邳圮桥怀子房》诗写道:“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11]所谓“沧海得壮士”,可以理解为因“沧海君”“得壮士”,也可以理解为于“沧海”之地“得壮士”。如果我们将配合张良刺秦的这位无名勇士理解“沧海”出身,也许是适宜的。
明人佘翔《圯上吟》诗:“欲报韩仇不顾家,中原逐鹿乱如麻。若非圮上传黄石,沧海空椎博浪沙。”[12]也直以“沧海”指称辅助张良的“力士”。
清人陈鼎咏叹明遗臣事迹,说到张良及“沧海壮士”故事:“外史氏曰:子房以五世相韩,弟死不葬,散家财,结纳壮士,使天地震动。然不遇汉高,则大仇终不能报耳。李氏自文定至若练,亦五世贵显矣。而若练志欲杀一贼为报国,则迂且腐矣。且所交游多惝怳之士,无稽之言不足信。然其志可悲也。嗟乎,求为黄石老人纳履不得,即沧海壮士亦岂易言遇哉!”[13]又说“铁鞭客”故事:“有膂力,尝携二十斤双铁鞭自随,往来山东、河南,截响马贼物。响马贼畏其武勇,不敢轻犯。”“铁鞭客得物辄散济穷乏或周好友急,未尝谋田宅计也。有神术,风雷常绕之行。”亦有感叹:“外史氏曰:铁鞭客,沧海壮士之流欤。抑何不以功名显?嗟乎,天既生美材,而又靳使见用,当时流声,后世乃老死蒿莱。是何心哉?是何心哉?”[14]均以“沧海壮士”称张良博浪沙战友。又如清人的文字:“乃甲午之役,满望高捷,为同人起色。而沧海壮士乃复中副车于博浪沙哉!”[15]也使用“沧海壮士”称谓。
所谓“沧海壮士”,不排除出身于“沧海”探索与开发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齐地的可能。
[1]〔宋〕胡宏:《张良》,《五峰集》卷一《古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陈孚:《留侯庙》,《陈刚中诗集》卷一《观光藁》。陈孚又有《博浪沙》诗:“一击车中胆气高,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陈刚中诗集》卷二《交州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杨维桢:《铁崖古乐府补》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5]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6]〔宋〕刘敞:《留侯》,《公是集》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7]〔清〕顾炎武著,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149页。
[8]〔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第278页。
[9]〔清〕彭孙贻:《茗香堂史论》卷一,清光绪十年刻《碧琳琅馆丛书》本。
[10]〔明〕尹台:《洞麓堂集》卷七《五言古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文苑英华》卷三○九。
[12]〔明〕佘翔:《薜荔园诗集》卷三《七言绝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六《隐逸部下·李若练传》,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14]〔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八《义侠部·铁鞭客传》,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15]〔清〕李继白:《望古斋集》卷一〇《序·陈瑞明明经序》,清顺治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