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仓海君”身份疑议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裴骃《集解》:“如淳曰:‘秦郡县无仓海。或曰东夷君长。’”司马贞《索隐》:“姚察以武帝时东夷秽君降,为仓海郡,或因以名,盖得其近也。”张守节《正义》:“《汉书·武帝纪》云:‘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降,为仓海郡,今貊秽国’,得之。太史公修史时已降为郡,自书之。《括地志》云:‘秽貊在高丽南,新罗北,东至大海西。’”或说“东夷君长”,或说与汉武帝时代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的“仓海郡”有关。于是,有学者分析说:“张良先在陈县一带活动,后来继续东去。据说他曾经流落到朝鲜半岛,见过东夷君长仓海君。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秦攻取燕国首都蓟城,燕国举国东移到辽东,秦军东进辽东灭燕,燕人逃亡朝鲜半岛的不在少数。也许,张良确是追寻燕人足迹到过朝鲜,也许,仓海君只是近海地区的豪士贤人,而张良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遍游天下,终于通过仓海君得到一名壮勇的武士,可以挥动一百二十斤的铁椎。”[4]尽管也存在这后一种可能性,但是由“仓海”联想到“仓海郡”,思路是正确的。正如葛剑雄所说,“中原人口向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的迁移在秦代已经开始。从战国后期燕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看,在秦的统治下,有大量燕人移居朝鲜半岛是十分正常的。”[5]
《汉书》卷五五《张良传》同一历史纪事,颜师古注:“晋灼曰:‘海神也。’如淳曰:‘东夷君长也。’师古曰:‘二说并非。盖当时贤者之号也。良既见之,因而求得力士。’”又提出“海神”和“盖当时贤者之号也”两种解说。
宋人刘敞《留侯》诗:“张良韩孺子,夙昔志未伸。授书黄石公,问礼仓海君。契合见神助,济时效经纶。指挥转雷电,顾盻定楚秦。”[6]由“神助”句,可知其理解或许接近“海神”之说。顾炎武《秦皇行》诗:“博浪沙中中副车,仓海神人无奈何。”使用了“神人”称谓。原注:“《汉书·张良传》:‘东见仓海君。’注:‘晋灼曰:海神也。’”[7]
何焯则以为“海神”之说不可信。《义门读书记》卷一七《前汉书》写道:“《张良传》东见仓海君。注中晋灼以为‘海神’,可备诗料。乃因老父为黄石,复讹仓海君是海神也。”[8]
清人彭孙贻《茗香堂史论》卷一:“留侯寻仓海君、赤松子,要皆非凡人也。粟山按:仓海君、赤松子,皆亦无是公、乌有先生之类。留侯假为名目以欺世,要非实有其人。史公即借此作文章波澜,不可被古人瞒过。”[9]直接否定了“仓海君”的实际存在。
所谓“东见仓海君”,也许确实是体现了张良非凡政治智慧的“无是”、“乌有”之说。这种可能借用以进行舆论准备和政治宣传的传说,或许也可以从一个特殊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对“海神”、海上的“神”与“神人”以及所谓“非凡人”的神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