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耕于海畔”的实业史分析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将范蠡作为成功实业家的典型予以表彰。司马迁写道: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这里说到范蠡北上,“浮扁舟”“适齐”,值得我们注意。范蠡“适齐”、“之陶”,将“计然之策”“用之家”,终于取得非凡的成功。《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对于范蠡的经营事迹,有更为具体的记载: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范蠡在齐地的活动,有如下几个阶段:
1.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2.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3.为相,归相印。
4.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5.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经济活动,是“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事。所谓“耕于海畔”,显示经营地点在海滨。[12]范蠡事迹,应当看作齐地滨海地区经济开发史的一则重要史例。不过,尽管范蠡有在越地即熟悉“种植治生之道”,具备指导农耕生产经验的经营背景[13],然而在齐地竟然能够“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而“尽散其财”之后,仍然怀有“重宝”,推想其经营内容,不大可能只限于“耕”或者“耕畜”。
范蠡在齐地的经济活动,有“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的艰苦创业的情节,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谓“能自力致富者,陶朱公”。[14]然而他所以“致富”,主要是依恃经营理念的开明和经营方式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