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海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齐人早期航海实践

王迅在分析山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时,也考察了山东邻境地区的相关文化遗存。他根据对于“辽东半岛南端”考古发现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意见:“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市、金县、新金县等地,也出土过不少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有些已与山东地区岳石文化的器物有区别,“应是岳石文化的变体器物”。许多迹象表明,“辽东半岛南端在夏代可能曾分布着来自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但其特征已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有所区别”。[20]看来,至迟在夏商时期,山东地区古代文化的创造者已经通过航海活动,成功地将自己的文化成就扩展到了辽东半岛。

海上自然景观较内陆有更奇瑰的色彩,有更多样的变幻,因而自然能够引发更丰富、更活跃、更浪漫的想象。浮海航行,会使得人们经历陆上生活难以体验的神奇,思绪可以伸展至极广阔的空间。于是海上神仙传说久已表现出神奇的魅力,而沿海士风,也容易表现较为自由的特色。中国海洋探索的努力和早期海洋学的进步,因此获得了必要的条件。

海上“神山”,是早期海洋观察的收获。通过对海市蜃楼的体验和想象,形成了这种神秘意识。《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卷二八《封禅书》以及《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都说到“三神山”。《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写道: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所谓“威、宣、燕昭”排列中,“威、宣”居前。所谓“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所谓“且至,则船风引而去”,所谓“尝有至者”,所谓“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以及“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等,都是航海实践的记录。“世主莫不甘心焉”句后,言“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可知上述航海行为,都在秦统一之前,则所谓“莫不甘心焉”的“世主”们,应即“威、宣、燕昭”等君王。

除了《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等所言“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神山”而外,又有海上“五神山”之说。如《列子·汤问》: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旰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属;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所谓“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所谓(五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都体现眼界非常宏阔,是面对遥远海天的感觉。所谓“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则似乎是基于海上航行体验的想象。

朝鲜半岛一些地方出土战国明刀。在日本西北部的广岛、佐贺也发现同类货币,冲绳也曾出土两枚明刀。有学者认为这些发现与利用洋流的航行有关。[21]李学勤指出由此可知存在辽东到朝鲜、日本、琉球的航线。[22]根据“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及反映“燕齐海上方士”共同的活跃等记载,相关文化迹象或亦当与齐人的活动有一定联系。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说法,体现当时的航海者已经获得关于远方海域的知识。所谓“实惟无底之谷”的“大壑”,有学者推定可能就是“流经台湾与琉球群岛附近的黑潮”。[23]

山东青州西辛战国齐王墓曾经出土来自波斯地区的口沿有埃及文字的裂瓣纹银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前6世纪。[24]临淄战国古墓还曾经出土来自地中海东岸地区的玻璃珠。[25]这些文物资料可以看作反映齐地当时和极遥远地方已经实现文化沟通的信息。这种沟通,很可能是以航海事业的进步为条件的。